宋聰穎,戈心怡,洪一帆,余晶迪,郜沈偉
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杭州310053
杭州大學生體育鍛煉對抑郁狀態的影響
宋聰穎,戈心怡,洪一帆,余晶迪,郜沈偉
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杭州310053
目的了解大學生體育鍛煉對抑郁的影響。方法利用SDS抑郁自評量表與體育活動等級量表對杭州市某高校大一至大四4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回收,并對基礎信息做相關調查。回收問卷后統計數據,并利用SPSS進行相關性分析,評估體育健康及心里抑郁狀況之間的關系。結果運動量得分與SDS標準分呈負相關(r=-0.54,P<0.05)。小運動量組、中運動量組、大運動量組SDS標準分依次減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適當增加體育鍛煉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狀態,有利心理健康發展。
體育鍛煉;大學生;抑郁狀態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各種心理問題相繼發生。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特殊群體,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心理波動較大,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抑郁可表現為長期情緒低落,可對大學生正常學習生活造成較大影響。眾所周知,體育鍛煉可以加速血液循環,提高代謝率,增強體質。國外有學者研究表明[1],體育鍛煉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為應對應激提供了一種情緒調節,能有效改善不良情緒。該研究通過調查某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狀況和抑郁狀態,并通過相關性分析研究兩者的相關性,可以為大學生抑郁情緒的干預措施提供基線資料。
1.1 研究對象
以杭州市某高校不同專業的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4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經現場指導填寫后收回,剔除基本信息不完整和無效問卷后,得到350份完整問卷資料,有效應答率為87.5%。
1.2 測評工具
1.2.1 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3)該量表由武漢體育學院梁德清等人編制[2],該量表從鍛煉時間、鍛煉強度、鍛煉頻率三方面來評估運動量,每方面分5個等級計分。運動量=鍛煉時間×鍛煉強度×鍛煉頻率。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與效度。
1.2.2 抑郁自評量表(SDS)該量表由W.K.Zung編制于1965年,包括20個項目,每個項目按癥狀出現的頻率分為四級評分,其中10個正向評分,10個反向評分。得分相加為為粗分,粗分1.25等于標準分[3]。
1.3 統計方法
將所有收集的數據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主要的統計方法有t檢驗、線性相關分析。顯著性標準選擇P<0.05。
2.1 一般情況
該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9份,回收率為97.25%,剔除無效問卷后得350份,有效率為87.5%。其中,男生135人(38.57%),女生215人(61.43%),調查對象的年級分布為:大一42人(12.00%),大二149人(42.57%),大三55人(15.71%),大四104人(29.71%)。
2.2 體育鍛煉情況
根據體育活動等級量表,規定運動量得分≤19為小運動量,20≤得分≤42為中運動量,得分≥43為大運動量。350名調查對象中,小運動量218人(62.29%),中運動量73人(20.86%),大運動量59人(16.86%)。男生中處于大運動量等級35人(25.93%),中運動量等級31人(22.96%),小運動量等級69人(51.11%);女生中處于大運量等級的有24人(11.16%),中運動量等級42人(19.53%),小運動量等級149人(69.30%)。男生的平均運動量(26.04±21.73)明顯大于女生(17.76±18.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大一學生的運動量明顯高于其他年級學生(P<0.05),見表1。
表1 大學生運動量在性別與年級中分布情況(±s)

表1 大學生運動量在性別與年級中分布情況(±s)
特征運動量t/F值P值性別t=3.804<0.01年級男女大一F=3.389 0.018大二大三大四合計26.04±21.73 17.76±18.52 29.98±26.90 19.77±16.79 18.24±19.63 20.44±21.15 20.95±20.20
2.3 抑郁情況
按中國常模結果,抑郁評定的分界值標準分為53分。標準分低于53分者心理狀況正常,超過標準分53分者有抑郁癥狀。分值越高提示抑郁癥狀越嚴重。該量表規定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大于72分為重度抑郁。該研究中共有45名大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發生率為12.86%。其中,輕度抑郁31人(68.89%),中度抑郁12人(26.67%),重度抑郁2人(4.4%)。在45名大學生中男生有14人(31.11%),女生31人(68.89%)。SDS標準分在性別和年級分布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不同運動量等級分組中,大運動量組SDS標準分(33.00±6.32)明顯小于中運動量組(38.44±5.84)和小運動量組(47.16±8.58),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年級、運動等級的SDS標準分得分情況
2.4 體育活動與抑郁狀況的相關性分析
用SPSS19.0對體育活動量表中總運動量和SDS標準分進行相關性分析,得r=-0.54,P<0.05,表明運動量與SDS標準分呈負性相關,即運動量越小,SDS標準分越高,抑郁狀態越嚴重。
抑郁狀態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睡眠障礙、意志活動減弱為主要臨床特征。在全球范圍內,抑郁癥所帶來的傷殘損失排在所有疾病的第二位[4]。現今,大學生面臨學習、交際、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而大學時期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有研究報道,抑郁是目前高校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其可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對家人以及周圍親屬產生負面影響,并且對以后的生活存在潛在影響,成人期不良的認知及應對方式往往可以溯源到童年和青少年期[5]。因此了解與抑郁的相關因素,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3.1 體育鍛煉與抑郁狀態的關系
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的部分身體素質指標呈明顯下降趨勢。該次調查中發現,進行小運動量的學生占62.29%,大運動量的學生占6.86%,男生的運動量普遍高于女生(P<0.01),大一年級運動量普遍高于高年級(P<0.05)。這可能與男、女性氣質不同,學業的繁忙程度有關。有研究認為[6],體育運動可以改善心境,給個體帶來積極的主觀感受,可增強信心,提升自豪感;可以干預大學生的情緒,對抑郁情緒有良好的改善效果。該次調查通過SPSS相關性分析,發現運動量與SDS標準分呈負相關,即運動量越小,SDS標準分越高,抑郁癥狀越明顯,該研究結論與Goodwin的研究結論相符合[7]。在抑郁發病機制中,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AP)軸起到重要作用。慢性應激可使HAP軸功能持續亢進,最終導致機體抑郁狀態。HAP軸對于機體的調節主要通過影響體內激素分泌起作用的,而其中多巴胺(DA)、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皮質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與情緒調節有重要關系。關于運動抗抑郁的機制,最常提到的是運動能提高單胺類和內啡肽這兩類神經遞質水平。在抑郁患者中這兩類神經遞質水平都低于正常。李雪等[8]通過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對實驗組給予中等強度的游泳運動,并測量實驗前后大鼠全腦、前額皮質和海馬內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含量。結果顯示運動組大鼠3個部位的NE、5-HT、DA和5-HIAA明顯高于其他組,抑郁癥狀有所改善。其他研究也表明運動能夠提高體內神經遞質水平(如皮質醇、ACTH、β-內啡肽等),從而改善抑郁癥狀。
目前對于抑郁癥的治療,主要是通過藥物改變有關神經遞質的含量,但藥物治療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而運動對于抑郁癥的治療,以其無副作用的優點,在臨床上具有藥物無法替代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運動對于抑郁癥的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9]。抑郁癥的發生發展需要一定的時間,若能在抑郁癥狀出現但還未發展為抑郁癥時就進行干預,這在臨床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3.2 影響抑郁狀態的其他因素
造成抑郁狀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抑郁是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關于造成大學生抑郁的性別差異目前仍有爭議。國外有研究發現,在青少年期以前,女孩并不比男孩有更多的抑郁癥狀,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從11~13歲開始,女孩患抑郁的幾率顯著提高,到了15歲左右,女孩患抑郁的幾率是男孩的2倍左右,并一直持續到整個成年期[10]。另外也有研究表明抑郁與性別無相關[11]。該次調查發現,12.86%不同程度存在抑郁的學生中,女生占68.89%,男生占31.11%,SDS標準分女生平均為(43.61±9.71),男生平均為(41.90±9.27),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Sen等[12]研究表明,家庭經濟情況、接受的教育模式、工作時間、生活壓力事件都與抑郁狀態產生有關。學習壓力和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的主要應激源,而前者是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在就業前,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本身的所施加的壓力往往容易產生負面情緒。所以如何釋放壓力非常重要。而人際交往技能的缺乏是大學生所面臨的另一個主要問題,現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庭較為寵愛,缺少人際溝通的經驗,所以在溝通中易因人際關系的不和諧引起負性情緒。因此積極消除或緩解生活中的應激刺激,提高社會支持力量,有助于降低抑郁發病的風險。
綜上,鼓勵大學生多參與體育鍛煉,不僅能提高身體素質,還能有效改善抑郁狀態,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降低抑郁癥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各大高校應重視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可以有組織地開展各類體育活動,鼓勵大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學會調節自身情緒,改變應對方式,增強自身抗壓力的能力,能有效地緩解抑郁情緒。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及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能使當今大學生更好地應對各方面壓力,迎接各種挑戰。
[1]駱積強.身體鍛煉與高中生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3(3):398-400.
[2]梁德清.高校學生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8(1):5-6.
[3]ZUNG WW.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 Psychiatry,1965(12):63-70.
[4]Marie NG,Fleming T,Robinson M,et al.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980-2013: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J].Lancet,2014,384(9945):766-781.
[5]徐馨琦,方平,衛海燕.青少年抑郁研究理論及研究展望[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9-123.
[6]陳大為.體育活動對情影響[J].體育與科學,2002,23(2):46.
[7]Goodwin DR.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disorders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J].Prey med, 2003,36(6):698-703.
[8]李雪,沙川華,廖遠鵬,等.運動對抑郁模型大鼠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9):1693-1695.
[9]Blumenthal JA,Babyak MA,Doraiswamy PM,et al.Exeacise and pharmacotherapv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Psychosom Med,2007,69(7):587-596.
[10]Angold A,Erkanli A,Silberg J,et al.Depression scale scores in 8-17-year-olds:Effects of age and gender[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2,43(8):1052-1063.
[11]Dyrbye LN,Thomas MR,Shanafelt TD.Systematic review of depression,anxietyand other indicator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U.S.and Canadianmedicalstudents[J].Acad Med, 2006,81(4):354-373.
[12]Sen S l,Kranzler H R,Krystal J H,et al.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vestigati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during medical internship[J].Arch Gen Psychiatry,2010,67(6):557.
Effect of Hangzhou University Student Physical Exercise on Depression State
SONG Cong-ying,GE Xin-yi,HONG Yi-fan,YU Jing-di,GAO Shen-wei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ngzhou,Zhejiang Province,310053 China
bjectiveTo know the effect of Hangzhou university student physical exercise on depression state.Methods400 cases of students in some college in Hangzhou were surveyed by the SDS depression self-evaluation scale and sports activities grading scale and recycled,and the basic information was given the related survey,and the data were counted and were give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y using SPSS,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ports health and mental depression state was evaluated.ResultsThe exercise scor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DS standards(r=-0.54,P<0.05),and the SDS standard score in the small,medium and large exercise groups decreased in turn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Properly increasing the sports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pression state,which is conducive to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Sports exercise;College students;Depression state
R749.4
A
1672-5654(2017)01(a)-0111-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1.111
2016-10-10)
宋聰穎(1994.11-),女,浙江蘭溪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臨床醫學。
戈心怡(1994.4-),女,浙江嘉興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臨床醫學,E-mail:3537773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