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富
摘要:隨著中國養豬業的快速發展,養殖規模日益擴大,養豬業的專業化與科學化也明顯增強。但是國內不少豬場存在很多衛生安全隱患,導致疫病發生率較高。這極大制約了中國規模化豬場的持續發展。通過對規模化豬場在疫病防治方面的有效措施進行闡述,旨在為大家提供參考。
關鍵詞:豬場;疫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10-0027-01
隨著中國養豬業的快速發展,豬場的數量與規模日益增大。由于豬群飼養密度加大,流通領域的活躍,導致生豬疫病發生率呈上升趨勢。現結合筆者多年的從業經驗,簡要談一談如何開展豬場的疫病防治工作,以供參考。
1 科學選址、合理布局
豬場選址是衛生防疫的首要條件。選在背風、向陽、地勢較高、干燥、開闊、水源充足的地方建設豬場。豬場應遠離人口聚居地與污染源,距離至少為500 m。豬場布局要合理,隔離舍與處理室應安排在下風向,母豬舍與育成舍應安排在上風向。糞污處理應在下風向,建立沼氣池處理廢棄物[1]。糞污處理通道必須與飼養通道分開。在院墻外設置糞便發酵池。為預防蚊蠅滋生,場內不能有大水池,地勢盡量平整,排污溝應加蓋水泥蓋板。
2 加強飼養管理
2.1 嚴格落實衛生防疫制度
飼養員要固定,不得隨意更換或進出,禁止外來人員與車輛進入生產區。在豬場或豬舍門口建消毒池,及時更換消毒液,進入豬場人員必須更換鞋帽,鞋底在消毒池內經消毒液浸泡幾秒后才可進入。豬場內合理劃分凈道與臟道出口,避免交叉污染。及時打掃豬舍,定期對豬場消毒。通常每周對豬場環境做2次消毒,將氯制劑、碘制劑、季銨鹽等按一定比例配制消毒液,采用噴霧消毒方式,保證全面到位,不留死角。對生產工具與工作服都必須定期消毒。
2.2 嚴格執行“全進全出”與“自繁自養”制度
“全進全出”是指對一個圈舍內同一批次的生豬在達到飼養目標后全部轉出。對圈舍進行徹底消毒,空置半個月后方可進行下一批生產。“自繁自養”是以“全進全出”為前提。若需從外部購進豬只時,必須從無疫區的豬場選購,并先隔離1個月以上,確認健康后方可混群飼養[2]。
2.3 抓好飲水與飼料安全
飼料必須選擇無污染、無霉變的營養全價飼料。可根據生豬生長發育情況合理選擇飼料。飲水安全容易被人們忽視,最好采用干凈的飲水。如有條件可安裝凈水過濾裝置來凈化水質。
3 建立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
3.1 制定免疫檔案
為豬場內的豬只建立免疫檔案,對每批豬的信息做好詳細記錄,包括免疫日期、存欄數、實免數量、疫苗種類、批號、生產廠家等。這樣有助于對免疫工作的規范化管理。
3.2 免疫時間要間隔開
免疫要把握好時機,若免疫間隔時間太長疫苗效果已消失,免疫間隔時間過短體內抗體與抗原會發生中和反應,導致免疫失敗。兩次免疫注射應間隔一定時間,通常在15~20 d左右;每次免疫注射不宜超過兩種疫苗,除聯苗外不宜混合注射;母豬最佳免疫時機在配種前2~6周內,不能在妊娠期、臨產前注射疫苗,不然會造成死胎、流產[2];泌乳期與斷奶期也不宜接種疫苗。
3.3 疫苗選擇
應根據生豬品種特點、疫病流行情況以及豬場實際,挑選合適的疫苗,確定有效的免疫方案。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疫苗,由專職技術員進行規范操作。
4 豬場常見疫病的防治措施
4.1 豬瘟的防治措施
加強檢疫,杜絕病豬進入。同時,做好日常飼養管理與消毒衛生工作。定期接種豬瘟疫苗,并對豬群抗體水平進行監測。根據抗體滴度的高低,及時補注疫苗。
4.2 仔豬副傷寒的防治措施
目前,國內預防仔豬副傷寒的疫苗主要是弱毒菌苗(凍干苗)與豬鏈球菌滅活菌苗。豬場應結合自身實際合理選擇上述疫苗進行預防。同時,可在仔豬副傷寒高發季節在飼料中添加土霉素、青霉素、四環素等抗生素與磺胺類藥物,飼喂4~6周,可有效防控該病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在生豬出欄前1周必須停藥。
4.3 豬丹毒的防治措施
預防豬丹毒的疫苗主要有二聯苗、三聯苗、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菌苗、豬丹毒弱毒菌苗。一旦發病應立即隔離病豬,并給予對癥治療。青霉素對豬丹毒療效較好,其次,是土霉素、恩諾沙星、金霉素、泰樂菌素等。
4.4 弓形蟲病的防治措施
豬場必須定期殺蟲滅鼠,禁止養貓。豬場工作人員應盡量避免與貓接觸,預防飼料、飲水被貓糞污染。目前,大部分抗生素對弓形蟲病無效,磺胺類藥物有一定療效。將磺胺類藥物與抗菌增效劑聯合應用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 王 華.小型規模豬場疫病防治的綜合機制探討[J].當代畜牧,2014,4(6):30-31.
[2] 徐 莉.豬疫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吉林畜牧獸醫,2014, 10(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