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屠晶
摘要:分析了湖北省貧困山區畜牧產業發展狀況,研究了畜牧業在湖北省貧困山區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和建設重點,從畜禽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等環節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為湖北省“十三五”時期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思路借鑒。
關鍵詞:貧困山區;畜牧業;精準扶貧;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10-0052-02
湖北省居全國高貧困發生率省份第一方陣,扶貧開發任務之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全國貧困發生率為5.7%,湖北為6.59%。湖北貧困戶及貧困人口總量居全國第7位,與中部六省相比,居第3位,僅次于河南省和湖南省。湖北貧困人口分布隨著地理位置走高而增加,貧困發生率山區相對要高,平原地區相對較低,東西部相對要高,中部相對較低,地理特征比較明顯。山區貧困人口和貧困村占比高。截至2015年末,全省扶貧開發建檔立卡涉及90個縣(市、區),其中,四大片區范圍的貧困縣(市、區)為37個,占全省總數的41.11%,但其貧困人口占全省總數的69.9%。37個片區縣貧困發生率為1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11個百分點。受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土地條件、交通運輸等因素影響,山區是湖北貧困人口的集聚區,也是扶貧攻堅的重點區。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走差異化競爭道路,是湖北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1,2]。畜牧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支撐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因此 ,加快發展畜牧業是解決現階段農民增收困難的必然選擇。
1 湖北省貧困山區畜牧業發展態勢
1.1 畜牧產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以來,湖北省37個貧困縣(市、區)在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發展山區特色產業,種養殖業品種結構不斷優化。特色畜牧品種結構呈現出“豬、牛、羊”等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生豬出欄量1 680.96萬頭、牛出欄量104.36萬頭、羊出欄量473.27萬只、家禽出籠量12 942.95萬只,分別比2010年增長17.69%、55.36%、49.74%、23.18%;禽蛋產量54.35萬t、生牛奶產量10.33萬t,分別比2010年增長63.56%、214.27%。2015年37個貧困縣(市、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1 510.06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543.42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為35.99%,比2010年增長87.05%。
1.2 畜牧業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
湖北是畜牧業大省,畜牧業是全省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門路之一,在第一產業中畜牧業GDP占1/3,在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中畜牧業占1/5。山區生態畜牧業以養殖業為主體,與種植業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山場、林地、果園等閑散土地等自然資源和農業副產品如糠麩、秸稈、青綠飼料、剩飯菜等,糧食消耗相對較少,飼料成本較低,畜禽生長周期長,生長過程中較少受到疫病威脅和污染,畜禽產品質量好,能夠較好地滿足當前城市高端消費群體的需求,借助“互聯網+”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將極大地降低經營成本,獲得可觀的收益,在促進山區貧困農戶增收,實現建檔立卡農戶精準脫貧方面作用重大。
2 湖北貧困山區畜牧產業扶貧的優劣勢分析
2.1 畜牧產業扶貧的優勢
近幾年來湖北省各級政府從產業扶持、資金幫扶、扶貧資源的整合、就業培訓、技術服務等多方面大力支持山區生態畜牧業發展。2015年,湖北省山區37個貧困縣(市、區)牛羊出欄量占全省牛羊出欄量的81.28%,畜牧產業開發效益不斷提高。湖北山區大多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和中低山地貌地形,境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自然屏障條件好,陽光充足,水源充沛,氣候適宜,形成了許多適宜的小環境、小氣候,有利于疫病防控和小環境管控;優越的自然資源稟賦非常適合生態畜牧業發展;與此同時,相對于其他產業而言,生態畜牧業更具有“短、平、快”的優勢,可以做到當年投資、當年受益,是湖北山區貧困農戶實現現金收入的重要來源[3,4]。
2.2 畜牧產業扶貧的劣勢
湖北貧困山區畜牧業發展存在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效益不高等問題,高附加值產品不多,競爭力不強。特色畜產品加工層次低,深加工產品少。貧困山區特色畜禽產品雖然品質好,但缺乏深加工增值、缺少品牌效應帶動,同時宣傳、營銷等手段跟不上,銷售仍以初產品為主,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低、價格低,與產品本身的質量和品質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再加上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農戶并沒有從加工、銷售等延伸的產業鏈中獲取“額外收益”,產業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面小[5]。
3 湖北畜牧產業精準扶貧的重點任務
依托山區獨特的地方品種資源優勢,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的要求,大力發展特色家禽和畜牧產業,不斷增強禽畜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和產業化程度。重點加強鄖巴黃牛、恩施黃牛、宜昌白山羊、馬頭山羊、麻城黑山羊以及恩施麻鴨等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加強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重點抓好肉牛、肉羊和肉鴨的規?;B殖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大鯢的科學養殖水平。
3.1 生豬產業
以大別山、武陵山片區生豬產業帶為主,重點發展麻城、紅安、孝昌、英山、團風、大悟等6縣(市)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318國道沿線和209國道沿線兩條瘦肉型豬養殖帶,主要分布于巴東縣、建始縣、恩施市、利川市、宣恩縣、來鳳縣、長陽縣、秭歸縣等縣(市)。
3.2 肉牛產業
以大別山、武陵山肉牛產業帶為主,重點發展鄖巴黃牛、恩施黃牛等肉牛產業。在武陵山片區高山、二高山草山草坡資源豐富地區、建設半舍飼半放牧的肉牛養殖基地。主要分布于恩施市、建始縣、巴東縣、利川市、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五峰縣等區域的鄉鎮。在大別山片區英山縣、大悟縣、孝昌縣建設以“165”養殖模式為主體的標準化肉牛養殖小區。在秦巴山區,重點支持竹山發展以鄖巴黃牛為主的地方特色品種養殖。
3.3 肉羊產業
在武陵山片區重點建設“兩江”肉羊養殖基地:一是建設清江流域肉羊養殖基地。二是建設長江三峽庫區肉羊養殖基地。在大別山片區重點打造以大悟、羅田、蘄春、英山等4縣市為骨干的大別山區黑山羊養殖基地。在秦巴山片區重點在鄖西縣發展“鄖西馬頭山羊”品種養殖。
3.4 禽類產業
在武陵山片區重點建設以城鎮為軸心的土雞養殖基地和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景陽雞養殖基地、麻鴨養殖基地。在大別山片區以蛋雞、肉鴨養殖為主,重點發展孝昌、英山、大悟等縣家禽養殖業。
4 湖北貧困山區畜牧產業精準扶貧的政策建議
4.1 強化利益聯結機制,突出科技扶貧的支撐作用
結合目前正在開展的供給側改革,動員貧困戶發展家庭農場,加強科學指導,幫助貧困戶做好全面規劃,充分發揮人財物的優勢,解決技術上的難題,促進家庭農場健康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鼓勵家庭農場和養殖大戶采取大戶帶小戶,動員養殖行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到養殖業精準扶貧中來,鼓勵養殖企業給貧困戶送資金、送種苗、送技術、送信息、送培訓等。通過開展“手拉手”、“一對一”結對幫扶,探索建立“公司+基地+貧困農戶”的服務經營模式,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引導龍頭企業進入農戶家庭無法承擔的關鍵環節和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帶領貧困農戶參與發展畜牧養殖業。利用扶貧資金、貸款貼息等支持建檔立卡的貧困農戶建設養殖設施。畜牧主管部門應重點抓好農業投入品檢查、養殖場污染檢查和農產品農殘檢測工作,確保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
根據以畜牧業綠色發展為目標、以畜牧科技為保障的扶貧工作思路,組建技術小組對脫貧村組的養殖環境進行綜合調研,推薦養殖模式、落實包村技術員,聯系專業合作組織帶動發展。同時,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春季動物疫病防控等活動,發揮各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技術推廣員和防疫員作用,進村入戶,推廣標準化生產、動物防疫等實用技術,強化技術指導服務。確保村村落實包片技術員、戶戶技術服務覆蓋,為推進貧困戶科學養殖提供技術支撐。
4.2 延伸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打造畜產品品牌
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發展,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在畜禽產品加工方面,重點發展肉類、蛋類及奶產品加工,用現代標準化生產工藝發展傳統風味制品,全面提高湖北產品市場占有率。做大做強重點龍頭企業和品牌。創建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系緊密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形成集群化、網絡化發展格局。扶持以扶貧開發產業對接為主的加工企業,到特色養殖業聚集的鄉鎮建立農產品加工廠,促進鄉鎮及周邊農特產品的深加工,帶動扶貧產業的發展。
4.3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注重市場營銷體系建設
強化畜牧產業扶貧投入保障機制,以財政資金統籌為主體,引導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等各種資金參與。建立貧困村產業發展基金,大力實施畜牧業扶貧小額信貸工程,建立風險補償機制等。在養殖的過程中,根據貧困戶的需要,可為貧困戶先行墊付基礎設施建設、種苗、飼料等養殖所需部分或全部資金,貧困戶只需提供必要的啟動資金和勞力,真正從源頭做到精準扶貧。
協調農超對接,延長產業鏈條。產業扶貧增收的關鍵是解決銷售問題,將產品以合理的價格銷售出去。牽頭企業與武商量販、中百倉儲等大型超市對接,將產品作為各地大型超市的直供農產品,并由幫扶企業設立特產專柜,為貧困農戶的特色農產品解決銷路,進入超市聯鎖,實現幫扶項目的持續增收。
4.4 培育新型農民,建好合作組織
貧困山區養殖大戶、科技示范戶、返鄉創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等,是貧困山區未來畜牧業生產的主體,也是山區畜牧業發展的希望。他們雖然不屬“貧困戶”范疇,不是扶貧攻堅的對象,但他們身處基層,扎根群眾,對其他農民脫貧致富起著極強的示范與帶動作用。應充分利用各級農廣校的教育資源,加強對這部分新型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重點做好《動物防疫法》、《畜禽規模養殖法污染防治條例》的宣傳教育,普及動物養殖技術、動物疫病的預防與控制、動物疫情報告和處置等專業技術知識,使其逐步成為有文化、懂科技、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成為農業理念創新的“先鋒”、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與“橋梁”,成為促進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生力軍”與“帶頭人”。與此同時,抓好農民合作組織建設,提高新時期農民合作化程度,解決發展山區畜牧產業距離市場遠、產品銷售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查文勝,董利民.湖北西部山區縣域特色產業集聚化戰略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23(2):117-119.
[2] 陳春祥.黔西北山區精準扶貧機制與脫貧對策研究[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6.
[3] 謝香艷,劉紅軍.對精準畜牧水產產業扶貧工作的探討[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2):7-8.
[4] 伊平昌,李國平.大通縣貧困地區畜牧業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6(4):70-72.
[5] 陳希勇.山區產業精準扶貧的困境與對策——來自四川省平武縣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6(5):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