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九二七:武漢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中心

2017-03-20 01:16:53田子渝
決策與信息 2017年2期

[主持人語] 嘉興學院紅船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田子渝

今年是武漢建市90周年。很有幸,武漢市既是大革命時期的赤都,又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重鎮,90年前在這塊熱土地上,演繹了中國大革命最火紅、最激情澎湃的一頁。紅色的中國,在這里發生了歷史的巨變,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國民革命狂瀾席卷大半個中國。大革命失敗后,武漢不僅見證了這一民族悲劇的發生,還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最危急的關頭,召開了“八七”會議,實現了中國革命由大革命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偉大轉變。就在這個拐點,歷史不僅賦予了武漢為大革命的中心地,而且也成就了武漢成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早期傳播的前沿陣地,請見《1927: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傳播的中心地武漢》。

武漢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心地的文獻標志,是中共五大。馬克思主義不是死板的學說與教條,她是無產階級解放的科學真理,她來到中國,是作為復興中華大業、民族解放的思想旗幟,因此在傳播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就努力將她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時瞿秋白在武漢所說“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國情的工作,斷不可一日或緩”,成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早的表述之一。1927年在武漢召開的中共五大,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最危急的關頭,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分析中國的政治形勢,制定革命的戰略、策略與方針,體現了黨的集體智慧,彰顯了大革命時代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最高水平。蕭甡教授是我國研究創建大革命史的著名專家,他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審視了中共五大,所撰寫的《淺析中共五大的理論成就與不足》,使我們對這次頗有爭議的會議有了新的認識。華中師范大學黨史知名學者、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遺著的收集、整理與研究》的首席專家李良明撰寫的《羅亦農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貢獻》,以通過在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轉型史,記載了時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羅亦農對時局的認識與對策,以個案體現了武漢是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心的一個例證。青年圖書管理員田雨,從文本的角度記錄了列寧主義在武漢地區的早期傳播,文章雖然不長,但卻是第一篇闡釋列寧主義在武漢傳播的文章,特別是通過在武漢產生的第一部《列寧主義概論》中譯本的介紹,用一個文化載體說明了大革命后期武漢已成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中心。

[摘 要] 1927年近代中國的大變局中,武漢一度成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中心,史稱大革命赤都,即為大革命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這個時期,我們黨的主要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聚集江城,使武漢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中心。尤其是當時媒體的有力推動,武漢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心,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前所未有的數量和質量的馬克思主義文本問世,在當時,新民主主義理論基本思想的完整表述,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心地的思想標志,從而從理論與實踐上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

[關鍵詞] 1927;武漢;馬克思主義;中共中央;武漢國民政府;長江書店;《向導》;《中國青年》

[中圖分類號] D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1-0010-12

在1927年近代中國的大變局中,武漢成為世界聚焦的大都市:轟動世界的大革命在這里進入高潮,繼而大革命在這里徹底失敗,繼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土地革命又從這里開始。

風云際會,在革命與反革命的激烈較量中,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在神州大地上演繹并譜寫了壯麗的篇章。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大變局成就了武漢擔負起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早期傳播的中心重任,科學社會主義在這片土地上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結晶: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基本思想。

武漢成為大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心,是多種因素造成的:

(一)大革命中心北移,武漢成為大革命的赤都。1926年底,隨著北伐軍光復武漢三鎮,大革命浪潮中心由珠江席卷到長江中游。是年11月26日,在廣州的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臨時會議正式決定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北遷武漢。12月5日,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在廣州宣布停止辦公,第一批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工作人員出發北上。

12月10日,宋慶齡與國民政府代理外交部長陳友仁、司法部長徐謙、交通部長孫科、財政部長宋子文、國民政府顧問鮑羅廷抵達武漢。鑒于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已在廣州停止辦公,“如武漢亦不能辦事,則中央政府勢將中斷,不但辦事困難,且恐發生危險”[2],在武漢的中央同志舉行談話會,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暨國民政府臨時聯席會議,簡稱武漢臨時聯席會議,在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未在武漢開會之前執行國民黨最高職權。1927年元旦,武漢臨時聯席會議宣布正式在漢口辦公,并發布命令,劃武昌、漢口、漢陽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國都。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漢口南洋大樓舉行。會議堅持國共合作原則,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3月20日,新當選的國民政府委員在武昌紅樓宣誓就職,武漢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武漢國民政府鼎盛時期,轄區包括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四川、貴州、甘肅、陜西、河南等10多個省份。軍事上進軍河南,工農運動蓬勃發展。武漢革命政府采取一切宣傳措施,積極發展新聞出版事業,發揮媒體鼓吹革命、宣傳主義的喉舌作用。在很短的時間內,新聞出版業盛極一時,涌現出新報刊80多種,新創通訊社約16家,使武漢成為占據中國革命文化與輿論的中心。

(二)中共中央遷到武漢,使武漢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中樞要地,中共中央宣傳部在武漢,主持了馬克思主義傳播工作。隨著北伐軍進軍武漢,中共中央一批重要干部陸續來到武漢。1926年9月,張國燾作為中央駐漢代表來到江城。1926年12月13-18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特別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共第四屆中央委員陳獨秀、彭述之、張國燾、項英、瞿秋白、李維漢等,共產國際代表魏經斯基和鮑羅廷以及毛澤東、董必武等也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關于國共兩黨聯合戰線,推進國民革命向前發展。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委員項英、張太雷抵達武漢,黨團的重要干部毛澤東、惲代英、羅章龍、李立三、劉少奇、吳玉章、林育南、陸沉、聶榮臻等,按照中央指示也陸續到漢工作,加上原在中共湖北區委工作的董必武、陳潭秋等,黨在武漢地區的干部陣容很強,已遠遠超過其他省份的黨組織。大約在1927年初春,在漢的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成立了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漢口臨時委員會。

武漢國民政府成立后,中共中央遷移武漢的行動加快。1927年3月中旬,中共中央局委員瞿秋白從上海抵達江城。4月10日,另一名中央局委員彭述之也到漢。在國外的中央局委員蔡和森比彭早7天從廣州經長沙抵達武漢。從此,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5位中央局委員在漢口的就達4人,唯有陳獨秀一人在上海。

4月4日,在武漢的中共中央執行委員和共產國際代表及中共湖北區委成員召開聯席會議,決定由中央執行委員、湖北區委與共產國際代表組成聯席會議常務委員會,選舉瞿秋白、譚平山、張國燾為常委,同時宣布中共中央漢口臨時委員會解散。會后,常務委員會致電陳獨秀,催請陳速來武漢主持中央工作。在陳未到之前,這個委員會事實上開始行使中共的最高職權。

4月中旬,陳獨秀到達武漢,并立即主持4月18日和20日的中央會議。至此,中共中央開始在武漢領導全黨并與國民黨中央黨部合作,領導武漢國民政府。此前,如果說中共中央各機關遷漢時間是從1926年冬開始的話,到1927年5月下旬,這種遷移宣告結束。

這里特別指出的是,從1927年2月開始,中共中央中宣部的人員均陸續抵達武漢,4月蔡和森來漢后,隨即主管了中央宣傳部的全部工作。中宣部先后在漢口勝利街185、187號和漢口后城馬路的一個巷子里以及漢口銘新街13號等處辦公。毫無疑問,傳播馬克思主義是當時中宣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黨的主要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聚集江城,是武漢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心的主體決定性力量。隨著中共中央進駐武漢,陳獨秀、瞿秋白、蔡和森、周恩來、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惲代英、張太雷等中共要員齊聚赤都,他們不僅是黨內主要領導人,更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主力軍,承擔著全國馬克思主義宣傳及輿論導向工作。在武漢,他們撰寫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述,發表了大量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應用于大革命的文章,如《十月革命與中國革命》(董必武)、《列寧逝世三周年紀念中之中國革命運動》(陳獨秀)、《列寧論東方民族的解放運動》(魏琴)、《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瞿秋白)、《民主主義與封建勢力》(惲代英)、《武漢革命基礎之緊迫的問題》(張太雷)、《列寧主義是否不適合于中國的所謂“國情”》(彭述之)、《無產階級的文化與藝術》(仲云譯)等等,這些文章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與中國國民革命相結合的成果。

農民問題是當時中國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但興起的農民運動不僅遭到反革命的攻擊,也遭到革命隊伍里的某些人的指責,農民被污蔑為“匪徒、惰農、痞子”等,為了反駁對農民運動的各種污蔑,推動農民運動的發展,1927年1月,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毛澤東到湖南進行了為期32天的考察,2月在武昌完成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撰寫,熱情地贊頌了農民運動。文章在《向導》刊出一部分后,被瞿秋白印成單行本,起名《湖南農民革命(一)》,并撰寫序言,指出:“中國農民要的是政權,是土地。因為他們要這些應得的東西,便說他們是‘匪徒。這種話是什么人說的話!這不但必定是反革命,甚至于不是人。”“中國農民都要動手了,湖南不過是開始罷了。中國革命家都要代表三萬萬九千萬農民說話做事,到戰線去奮斗,毛澤東不過開始罷了。中國的革命者個個都應當讀一讀毛澤東這本書,和讀彭湃的《海豐農民運動》一樣。”[3]

幾乎在同時,在武漢瞿秋白自編《瞿秋白論文集》,共收入他于1923年初至1926年底的文章174篇,附錄6篇,歌曲1首,共915000字。這是瞿秋白生平中自己編集的唯一一部綜合性集子。集子的主題思想是力求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的國情,“呈現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用革命理論于革命實踐上的成績,并且理出一個相當的系統”,以利于革命實踐;瞿秋白強調,“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國情的工作,斷不可一日或緩”“革命的理論永不能和革命的實踐相脫離”。論文集集中批判了當時各種錯誤的國情觀,努力探索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社會性質,探索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戰略、策略、領導權與前途等問題,與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優秀著述,代表了武漢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方向。

(四)革命的新聞出版是推動武漢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心的重要信息中介。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媒體的中介作用,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毫無疑問,在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媒體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當時的媒體出版社與報刊分別是:

出版社有新青年社和長江書店。

新青年社成立于1920年8月,下轄編輯部和發行所。編輯部主要負責《新青年》編輯;發行所主要負責出版書籍、宣傳印刷品。因風行全國的《新青年》(北京)已于1926年7月停刊,因此,武漢時期的新青年社實際上取代了《新青年》的影響力。大革命失敗后,即1927年7月,新青年社很快出版了《俄國革命運動史》,遺憾的是很快便告結束,但歷史的印跡深刻。

漢口長江書店是大革命時期在武漢鼓動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最重要出版發行機構。長江書店是中共中央繼上海書店(1926年2月被軍閥封閉)之后,在武漢創辦的出版機構,由中共中央宣傳委員瞿秋白主管,毛澤民籌辦,蘇新甫任經理。書店選址在漢口后城馬路與濟生馬路交會處(今漢口六渡橋人行天橋東北側)。1926年11月開始營業,當年12月1日正式開幕。隨即書店在廣州、成都、重慶、長沙、南昌、安慶、萬縣及九江等地廣設分店。其功能,用時廣告語:“本店經售向導社、新青年社、中國青年社并一切關于革命的書報,‘沒有革命的理論便不可能有革命的行動,本店愿意于這革命高潮中供給革命民眾以研究高深革命理論的材料,凡我革命同志欲購閱革命的書報,請移至敝店可也,地址后城馬路上首濟生路口。”[4]書店附辦長江印刷所,設在漢口濟生路福生里。7月20日,書店被武漢國民政府查抄。

在武漢時期,新青年社與長江書局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一體兩面。許多書的編輯出版是新青年社,發行、經銷是長江書店。這一時期,新青年社與長江書局究竟出版發行了多少書籍,由于缺乏權威的統計資料,因而尚難認定,但就筆者收集到的部分著作足以說明,這個時期我們黨出版的馬克思主義書籍大大超出了以往歷史任何時期。這些著述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再版。以往出版的重要馬克思主義書籍,幾乎均再次發行出版,如《共產黨宣言》《馬格斯資本論入門》等;一類是新出版的書籍。如《馬克思主義者的列寧》《馬克思主義概論》。新青年社與長江書局出版、發行、經銷的書籍見下表。

當時武漢地區的報刊主要有:

《向導》周刊 1922年9月在上海創刊,是中共中央的機關報,其主要任務是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以推動國民革命向前發展。

《向導》是大革命時期“最急進的刊物”“本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不屈不饒,毫無顧忌地批評兼以指導中國民族革命運動的道路”[5]。1926年12月5日出版的《向導》第180期封底標明的編輯部、發行部、通信處為漢口后成馬路長江書店。第181期封底以“本報總發行部啟事”專門說明,“本報已遷移至漢口后城馬路一切投稿訂閱及代派本報者請直接向該處接洽可也”[6]。說明《向導》及其發行機構已從廣州國光書店遷至漢口長江書店,負責全國出版、發行及總代理。1927年7月18日第201期,即“七一五”反革命事變后第三天被迫停刊,前后共出版201期和匯刊5冊。《向導》在武漢時期共出21期,發表 了《列寧逝世三周年紀念中之中國革命運動案》《列寧論東方民族的解放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部分)《中國革命前途與革命領導權的問題》《武漢革命基礎之緊迫的問題》等文章,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發行一度高達10萬份,為《向導》的鼎盛時期,成為武漢地區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與鼓吹國民革命的領軍刊物。

《中國青年》 1923年8月創刊于上海,是中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機關刊物。1926年10月,《中國青年》第136期封二刊登“本刊緊要啟示”:“聲明以后通信、投稿及匯款均請寄湖北漢口花樓街大新印刷公司轉張德勝收。”同年12月20日,《中國青年》編輯部從廣州遷到漢口長江書店,第145、146合期,在漢開始印行。1927年6月30日第167期以后,基本停刊。同年10月,編輯部遷回上海之后出版了最后一期(168期)被迫停刊,大革命時期共出版了168期,留下240萬的精神財富。它作為“一般青年運動的機關”[7] 19,是廣大青年學生和工人非常信賴的知心朋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其發行量僅次于《向導》,最高銷量達3萬多份。在武漢時期,《中國青年》通過“時事述評”“革命運動”“一般青年運動”“學生運動”“書報介紹”“通訊”等欄目,發表《民族問題的根本觀點》《列寧主義——指導中國民族革命運動的理論》《革命旗幟下的青年工作》《革命青年應注意的日子》等文章,從中國特殊國情出發,以大革命為載體,進一步結合廣大青年的實際利益,有針對性地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深入宣傳黨的革命綱領、方針政策,武裝革命青年的頭腦,引導他們積極投身革命事業中。

《群眾》周刊 1926年11月1日在武昌創刊,是中共湖北區委的機關刊物。編輯和發行處原設在武昌黃土坡,后遷至漢口后城馬路長江書店。陳潭秋、羅章龍等先后擔任主編,惲代英、李立三、林育南、鄭超麟等參與編輯并撰稿。《漢口民國日報》稱贊它“是湖北唯一新出版物,見解獨到,主張正確,對于湖北政治經濟及民眾運動備述無遺,凡欲知湖北民眾自身所受的痛苦及求其解放的方法者,不可不讀。每期零售銅元四枚,一元寄足五十期,現已出版了四五合刊。代售處及總發行處漢口后城馬路長江書店”[8]。《群眾》發表《革命民眾當前的一個緊迫問題》《論目前湖北農村斗爭》等文章,積極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綱領、政策與方針,報道湖北革命的形勢、蓬勃發展的工農運動,被稱作為“‘群眾的革命化和‘革命的群眾化的急先鋒”[9]。

《漢口民國日報》 1926年11月25日創刊,“原為國民黨在中國中部唯一言論機關”[10],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后,就成為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的機關報,但實際上是受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的大型日報。共產黨人董必武為總經理,毛澤民、宛希儼、高語罕、沈雁冰等先后任總編輯,社址在漢口歆生路(今江漢路)忠信二里4號。報紙最初為對開三大張,后增為對開五大張,新聞版面占6頁,廣告版面占4頁,“遇有節假日或重大紀念活動,加出半張增刊。另外還出版不定期的副刊”[11]。大革命失敗后,該報被汪精衛集團控制,1927年9月停刊,共出版306期。《漢口民國日報》“很受群眾歡迎,發行數由三千多份增加到八千多份”[12]。它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輿論宣傳作用。首先,積極刊登馬克思主義重要著作的廣告,如多次登載長江書店出版的《工錢勞動與資本》《唯物史觀淺釋》《哥達綱領批評》《馬克思學說》《通俗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書籍。其次,積極為進步報刊創建搭建平臺。刊登《向導》《中國青年》《群眾》《工人導報》等廣告,為革命刊物造勢。再次,發表了一些詮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章,如《列寧與中國》《列寧與無產階級》等,是武漢地區主要的革命喉舌。

此外,還有《楚光日報》《漢口青年》《武漢評論》《中央日報副刊》《湖北婦女》《漢聲周報》《工人導報》《革命生活》等傳媒,均程度不一地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觀。

(五)大量馬克思主義中文本著作的出版,為武漢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心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文本是馬克思主義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載體和物資資源。這一時期,武漢出版的馬克思主義中文本,無論是種數或印數,以及印制質量,都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的出版物。從上表獲知新青年社、長江書店出版、發行、經銷的書籍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重印重要馬克思主義經典,如《共產黨宣言》《階級爭斗》《第三國際議案及宣言》《哥達綱領批評》等20本;二是新出版、總發行的《馬克思主義概論》《馬克思主義的民族革命論》等8本;三是中國共產黨人詮釋馬克思主義的讀本《唯物史觀淺釋》《社會科學講義》等10本;四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初步相結合的文本《社會主義討論集》《中國革命問題論文集》等13本。馬克思主義文本為奠定年輕的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基礎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對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革命指明了實踐方向。這些馬列經典產生過較大影響的有:

《共產黨宣言》 這本馬克思主義宣告誕生的經典中文本,是陳望道翻譯,1920年8月由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到武漢國民政府時期共印制了17次,是中共創建—大革命時期最有影響的政治讀本。

《共產主義的ABC》 蘇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布哈林和葉·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合著。該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解讀馬克思列寧主義,頗受讀者歡迎,多次再版,有20種語言文本,成為暢銷書,被列寧稱為是一本篇幅不大但極有價值的書。該著作第一個中文本于1926年1月由新青年社出版,全書180頁,共5編35章,它是大革命時期對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最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通俗讀物之一。廣告介紹:“‘共產主義怪物已經徘徊到中國了。中國共產黨便是這‘怪物變化的肉身。”“什么是共產主義”——這就是一切中國人眼前最迫切待解答的一個疑問。這本書——《共產主義的ABC》——就解答了這個疑問。”[13]鄧小平在著名的1992年南方談話中,稱這本書與《共產黨宣言》是引導自己進入馬克思主義大門的兩本書。

《列寧主義概論》 (今譯《論列寧主義基礎》,以下簡稱概論)根據斯大林于1924年4月初在斯維爾德洛夫大學——斯維爾德洛夫工農共產主義大學的講演整理而成。第一個中譯本于1927年1月由新青年社以“新青年社叢書”在漢口出版,全書共156頁,9章。《概論》是斯大林對列寧主義全面解讀的經典著作,詮釋了列寧主義的定義、體系和方法,簡述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農民問題的理論、民族問題的理論以及黨的理論等等。本書是對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又一本馬克思主義啟蒙經典。《共產主義的ABC》與《概論》有著內在的緊密聯系,正如《向導》周刊刊登《概論》廣告上所指:“這是一部列寧主義言簡而意賅的書,讀過《共產主義的ABC》后,必須讀此書,對于世界共產主義之理論和實際才能有完全的概念;但亦必須讀過《共產主義的ABC》懂得若干原則和術語之后,讀此書才能懂得這一部走遍全世界的著作。”[14]

民族與殖民地問題的理論 這是列寧對馬克思東方革命理論的繼承與新發展,是列寧的東方革命理論的精髓。其核心部分最早收入《第三國際議案及宣言》(1922年4月,1927年長江書店重印),1927年4月長江書店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的民族革命論》,輯錄列寧的《第三國際第二次大會關于民族與殖民地問題的議案》《在第二國際大會之演說》等。列寧的民族與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對中國革命具有深遠影響,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直接思想來源。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與殖民地理論的指引下,探索了國民革命的基本問題,指出所謂國民革命就是無產階級、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聯合反對帝國主義奴役,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革命,它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范疇,其前途是社會主義。這個革命的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小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同盟者。國民革命的主要內容是土地革命。以上的提法形成了中國特色革命理論的雛形,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基本思想。

《中國革命問題論文集》(上下冊) 中共二大后,中國共產黨自覺地運用馬克思列寧的地方革命理論于大革命實踐,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規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到五卅運動,中國共產黨人對大革命認識產生了一次飛躍。作為這種認知的實踐與經驗總結的成果,集中反映在《中國革命問題論文集》(下簡稱為《文集》)。《文集》于1926年9月出版,1927年長江書店重印,共500頁,分“中國革命之性質”“帝國主義侵略下之中國”“中國革命過去之經驗”等7大類。正如該書廣告介紹的那樣:“中國革命問題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要完成中國革命,要使中國革命走上正確的道路,而不至有已發展的革命運動走入軍閥勾結帝國主義之新式統治的危險,必須拿最革命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來分析中國革命各方面的問題,以求得明確定位觀念。這部書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革命問題之結晶品。”[14]

《湖南農民革命(一)》 中國革命的問題,根本就是農民問題。1927年3月毛澤東撰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發表,體現了黨對農民問題認識的最高水平。4月由長江書店以《湖南農民革命(一)》的書名出版單行本。

(六)新民主主義理論基本思想的完整表述,是武漢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心的思想標志。中國共產黨人引進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應用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作為救亡圖存的指導思想,因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歷史,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之初就開始了,到大革命時期,便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革命特色的新民主義革命理論的基本思想。這個思想形成有一個歷史過程,經過幾個突出歷史事件彰顯了數次飛越:第一次于中共一大,確定了社會主義道路與共產主義信仰;第二次于中共二大,黨明確提出中國民主革命的性質,制定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戰略;第三次于五卅運動,黨對中國社會各階級尤其對中國資產階級、對國共合作的策略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第四次于大革命后期(即武漢國民政府時期)。此時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重要拐點,大革命由高潮向低潮轉變。社會各階級的政治態度充分得以表現,國共合作聯合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空前激烈。面對錯綜復雜的斗爭形勢,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即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與前途、資產階級和農民、爭取無產階級領導權、武裝斗爭、統一戰線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探索,形成了后來被稱之為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基本思想。這些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應用與中國革命的寶貴成果不僅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與著述中,更主要體現在兩次黨的重要會議上,即中共五大和漢口“八七”會議。這兩次會議作出的決議體現了黨的集體意志,凸顯出黨在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權,成為大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風向標。

中共五大是在中國大革命緊急關頭舉行的。會上,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進行了認真反省與探索,對民主革命的基本規律、策略、中國革命的主要內容、中國革命前途等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其積極部分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基本思想,對后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的首創貢獻,彰顯了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高水平。詳細內容請見蕭甡教授的《淺析中共五大的理論成就與不足》,本文不做贅述。

漢口“八七”會議是在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為了挽救中國革命命運的重要會議,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獨立進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使中國革命實現了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紅色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隨即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徐 謙.關于武漢成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經過報告,1927-03-10.

[3]瞿秋白.《湖南農民革命》序[M].1927-04-11.

[4]漢口民國日報,1927-05-28.

[5]向導匯刊第4集廣告,向導周報,第179期,1926-10-25.

[6]向導周報,第181期,1927-01-

06.

[7]團中央青運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青年運動文件選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

[8]漢口民國日報.1927-01-05.

[9]《群眾》周刊發刊詞[N].群眾周刊,1926-11-01.

[10]〈漢口民國日報〉出版露布[N].北京晨報,1929-11-17.

[11]袁繼成,劉繼增,毛 磊.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武漢國民政府的革命報刊和教育事業[J].歷史教學,1981,(2).

[12]武漢新聞史料:第1輯[M].1981.

[13]新青年不定期刊第2號,1925-

06-01.

[14]《列寧主義概論》出版[N].向導第201期,1927-07-18.

[責任編輯:馬昌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第一色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欧美天天干| 国产午夜看片| 亚洲欧美h|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福利视频99|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亚洲天堂视频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999精品视频在线|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日韩第八页|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久久伊人操|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欧美三级自拍|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视频一区亚洲|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91视频99|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大香伊人久久|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午夜小视频在线| 黄色在线不卡|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色婷婷|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91偷拍一区| 色爽网免费视频| 男人天堂伊人网|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黄色网在线|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91丝袜乱伦|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天堂成人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精品色综合| 无码人妻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