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瑞
【摘要】 目的 分析骨折內固定術適應證及固定方法的選擇應用, 以提升患者治愈率。方法 130例脛腓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患者均獲隨訪, 觀察不同治療方法對應的治療效果。結果 隨訪2~18個月, 平均隨訪10個月, 術后前4個月每月均需入院復查, 隨訪患者大多恢復良好, 骨折愈合時間5~18個月, 平均愈合時間11.5個月。非手術治療42例患者, 優23例、良19例、中0例、差0例, 優良率為100.0%;鋼板內固定治療48例, 優30例、良15例、中2例、差1例, 優良率為93.8%;外固定支架治療28例, 優20例、良6例、中1例、差1例, 優良率為92.9%;交鎖髓內釘治療12例, 優7例、良4例、中1例、差0例, 優良率為91.7%。結論 不同程度骨折患者選用相適宜的固定處理方式, 患者均可獲得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骨折內固定術;固定方法選擇;應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3.033
骨折指的是骨結構發生部分或是完全的斷裂現象, 屬于臨床常見病癥[1-3]。骨折后患者肢體功能下降或喪失, 局部存在不同程度疼痛, 并伴隨有局部變形或肢體移動, 部分還合并有肌肉組織損傷, 有淤血、腫脹等癥[4, 5]。對骨折展開治療時, 選用適宜的固定方法是關鍵, 其最終目的在于盡可能地恢復肢體功能, 本文對骨折內固定術適應證及固定方法的選擇應用進行分析, 特收集本院2013年2月~2016年3月診治的130例脛腓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3年2月~2016年3月診治的130例脛腓骨骨折患者, 其中男69例, 女61例, 年齡17~72歲, 平均年齡(44.5±10.2)歲。骨折原因:車禍52例, 跌傷28例, 砸傷22例, 斗毆致傷13例, 其他損傷患者15例;骨折類型:開放性骨折78例, 閉合性骨折52例;合并其他組織損傷:肺內臟器損傷6例, 腦外傷11例, 胸外傷9例;治療方式:手術治療88例, 非手術治療42例;開放骨折的Gustilo分型:Ⅰ型17例, Ⅱ型47例, ⅢA型51例, ⅢB型15例。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對伴隨其他部位創傷患者, 應積極進行對應處理及治療, 完成骨折修復準備后對不同程度損傷患者進行相適應的骨骼固定處理, 非手術治療方式:石膏+小夾板固定+根骨牽引。手術治療方式:開放性骨折, Ⅰ~Ⅱ型損傷8 h內腫脹程度不顯著患者酌情給予鋼板內固定術或是交鎖髓內釘固定術, 腫脹程度明顯者先給予跟骨牽引或是用石膏托, 做好臨時固定, 再按閉合性骨折形式處理。ⅢA~ⅢB型患者先使用克氏針或鋼板固定腓骨, 再采用外固定支架來固定脛骨;閉合性骨折, 持續進行石膏托、骨牽引等治療, 觀察患處消腫, 可見皮膚組織褶皺時再行切開行鋼板內固定或交鎖髓內釘固定。
1. 3 療效判定標準 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 觀察并統計不同固定及治療方式的臨床效果。療效判定標準:優:患處恢復良好, 無神經性血管損傷, 患骨生理功能完全恢復或基本恢復, 無疼痛癥狀, 步履正常, 患者恢復正常生活;良:臨床癥狀程度、骨骼功能等均已恢復到80%以上, 存在輕度神經血管損傷, 偶然存在疼痛癥;中:臨床癥狀程度、骨骼功能等恢復到50%以上, 存在重度疼痛, 有不嚴重的跛行和中度的神經血管損傷, 日常生活不能進行較重的活動;差:臨床癥狀程度、骨骼功能等恢復不足50%, 患骨進行彎屈伸縮等動作比較困難, 存在跛行, 日常生活仍受嚴重影響。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2 結果
2. 1 隨訪結果 隨訪2~18個月, 平均隨訪10個月, 術后前4個月每月均需入院復查, 隨訪患者大多恢復良好, 骨折愈合時間5~18個月, 平均愈合時間11.5個月。
2. 2 治療效果 非手術治療42例患者, 優23例、良19例、中0例、差0例, 優良率為100.0%;鋼板內固定治療48例, 優30例、良15例、中2例、差1例, 優良率為93.8%;外固定支架治療28例, 優20例、良6例、中1例、差1例, 優良率為92.9%;交鎖髓內釘治療12例, 優7例、良4例、中1例、差0例, 優良率為91.7%。
3 討論
骨折患者就診后, 應堅持復位-固定-功能鍛煉的診治原則及順序進行恢復治療, 復位是指將骨折骨組織恢復到人體本身解剖關系, 由于復位后骨骼不穩定、易移動, 因此緊接著需要展開固定步驟, 固定方式通常包含內固定和外固定兩種, 不同骨折類型選擇適宜的固定方法是其中關鍵環節, 選擇時應考慮每位患者不同骨折程度、人體骨骼特點等因素[6-10]。
骨折常用方法很多, 外固定有小夾板、石膏繃帶、外展架、穿針外固定器等, 小夾板固定常用于肱骨、尺橈骨、脛腓骨、橈骨遠端以及踝關節等部位的骨折[11-14]。對一些關節內骨折、關節附近骨折及股骨骨折等多不適合小夾扳固定治療, 可選用石膏繃帶固定。對于嚴重的肩關節、肘關節外傷, 以及某些上肢骨科手術以后, 需應用外展架固定。固定多配合持續牽引來進行骨折治療, 本次研究納入對象為脛腓骨骨折患者, 可選擇使用脛腓骨遠端牽引或脛骨結節牽引, 前者適用于開放性脛腓骨骨折或膝部骨折不宜用脛骨結節牽引者;后者適用于有移位的股骨骨折, 有移位的骨盆環骨折, 髖關節中心脫位和陳舊性髖關節后脫位患者的治療[3]。
通過本次研究可知, 不同程度的骨折患者采用相適應的固定方法有利于骨折處的恢復, 非手術治療一般針對較輕程度骨折或單一性簡單骨折損傷, 一般采用持續牽引配合外石膏托、外展架固定;手術治療多針對骨折嚴重, 包括復雜閉合性骨折和伴隨軟組織嚴重戳傷的開放性骨折[4, 5], 本次研究的脛腓骨骨折患者通過選擇適合的固定治療法均能獲得較優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對骨折患者展開骨骼復位治療時應仔細分析, 選擇最適宜的固定法便于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施亞錦, 馬雙, 李永宏. 內固定鋼板斷裂致醫療糾紛2例. 法醫學雜志, 2013, 29(4):305-306.
[2] 成翔宇, 紀斌, 龐金輝. 骨折的生物學內固定及內固定材料性能分析.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2, 16(22):4121-4124.
[3] 冉茂權, 徐昊, 張寶軍, 等. 脛腓骨骨折治療方法及內固定方法選擇的臨床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3(12):568-570.
[4] 吳運成, 何林果, 梁開濤, 等. 不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內固定方法的選擇與療效分析.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2011, 29(4):
473-474.
[5] 秦君, 賈蓉. 針刺、拔罐及功能鍛煉治療中風50例. 陜西中醫, 2010, 31(1):90.
[6] 陳才平, 梁再躍, 王朝陽, 等. 三種內固定方法在股骨轉子間骨折中的應用分析.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04, 6(12):1414-1416.
[7] 奚江明, 張松生, 殷明, 等. 不穩定型骨盆環骨折及手術內固定治療30例臨床分析. 中國現代醫生, 2008, 46(9):25-26.
[8] 李海峰, 顧三軍, 壽奎水, 等. 脛骨平臺骨折應用外支架與內固定的療效分析.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1, 17(6):797-799.
[9] 王中哲, 李萌. AO微型鋼板螺釘內固定術在手部骨折治療中的應用. 沈陽醫學院學報, 2009, 11(2):91-93.
[10] 王德成, 于振山, 關驊. 應用椎弓根釘內固定系統治療胸腰椎骨折手術適應證的探討. 中華外科雜志, 2003, 41(10):799-800.
[11] 任連斌, 李金龍, 關云勇, 等. 股骨遠端骨折內固定治療方法的療效分析. 內蒙古醫學雜志, 2011, 43(7):845-847.
[12] 詹曉庚. 兩種內固定方法治療髕骨骨折臨床對比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9, 3(23):38-39.
[13] 王迅. 肱骨上端骨折的內固定手術治療方法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1, 5(20):24-25.
[14] 楊立新, 張則正, 王云程, 等. 鎖骨骨折內固定術的必要性和療效分析.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07, 28(2):255-257.
[收稿日期: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