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正+劉建鋒
摘要:高鐵高速開通給高安廣電的發展帶來了挑戰與機遇。借鑒其他縣級廣電應對“虹吸效應”發展策略,高安廣電在“虹吸效應”下發展策略是全力做大廣播、做精影視、做強市場等問題。
關鍵詞:高鐵高速時代 廣電事業 虹吸效應 發展策略
隨著滬昆高鐵和昌栗高速的開通,江西省高安市正式進入高鐵高速時代。高鐵高速的開通將引領高安廣播影視產業發生質的變化,高安廣電要時刻警惕高鐵高速時代所帶來的“虹吸效應”,及時采取措施,變被動為主動,從而真正讓高安廣電享受高鐵高速時代帶來的正收益。
“虹吸效應”為高安廣電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從某種程度上講,高鐵高速是一柄“雙刃劍”,機遇與挑戰總是并存,高安廣電制勝的關鍵在于如何把握全局,趨利避害,實現收益的最大化。
一、“虹吸效應”所帶來的巨大挑戰。首先,人才流失可能性加大。在以前高安交通相對閉塞的情況下,高安廣電市場主要依賴本地的資本投入,而滬昆高鐵與昌栗高速的運營加快了資金與人才的雙向流動,但也難免造成資源的流失。盡管高安廣電在高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指引和高安廣電人的刻苦勤勞下,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是相比上海與浙江等地的市縣級廣電平臺優勢與經濟優勢,高安廣電難以避免人才流失的尷尬局面。其次,產業沖擊加大。在廣播電視格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強勢媒體對于地方媒體的沖擊已經難以避免。隨著高鐵高速帶來的交通便捷的優勢的機會,許多高安本土廣告商紛紛放大眼光,花重金在南昌甚至上海、浙江等大都市媒體中投入廣告,再加上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例如“圈圈高安”等外來媒體對高安原本就狹小的廣告市場再次瓜分,高安廣電面臨著產業的巨大沖擊。第三,競爭壓力加大。高鐵高速時代更要加快“走出去”戰略步伐,高安廣電在此戰略中不可避免的會和其他地區的廣電文化產生沖擊和碰撞,高安廣電作為縣級媒體也必須要做好同一些地市媒體甚至省級媒體碰撞和競爭的準備。
二、“虹吸效應”所創造的全新機遇。首先,有利于廣電人“走出去”。高鐵高速時代交通的便捷、區位的優勢將再次縮短高安離上海、杭州等大都市的距離,高安將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高安廣電人可以乘勢而為,學習“長三角”經濟圈最發達的“長三角經驗”,取經問寶為我所用,為高安廣電發展奠基。其次,有利于“大蛋糕”引進來。“大蛋糕”既包括市場、技術、設備,也包含人才、理念、經驗。正是由于高鐵高速時代的交通優勢,大都市的先進生產設備和生產力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流入高安,為高安廣電發展固本。第三,有利于強發展樹品牌。高鐵高速使得各地區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高安廣電應做大做強自身并加強與各地區的交流合作,形成一個互惠共贏的利益聯合體,在此過程中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讓廣電產業做出品牌、做出效益、做出影響,為高安廣電發展培源。
其他基層廣電如何應對“虹吸效應”
不少市(縣、區)廣電就對高鐵高速抱有“既期待又擔憂”的復雜心態。他們期待的是高鐵高速縮短了與大都市的空間距離,可以更大程度上接受經濟輻射與媒體資源共享;擔憂的是辛苦養大的“孩子”會不會被大城市“抱走”?,F在許多類似上海、浙江等地的市縣級廣電這樣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來到了“家門口”,基層廣電發展資源會不會被“空心化”?其他基層廣電如何應對“虹吸效應”的呢?
一、借助高鐵高速時代快捷方式與大都市媒體共享網絡信息資源。首先是借助網絡新媒體擴大新聞線索來源。以微博為例,微博的使命在于圍觀社會、訴說不公、爆隱情、看資訊、觀動態,目前已經演變成突發事件的曝光臺、熱點事件的衍生地、公眾輿論的聚集地。它一改傳統媒體獲得信息渠道的單一局限、新聞審批的復雜,遍及世界各地的微博使用者為新聞媒體提供方便即時的新聞線索,往往能掌握最生動最生活的第一手新聞材料。其次是借助網絡媒體擴大電視欄目影響。不少基層廣電在與大都市媒體共享網絡信息資源的同時,不斷借鑒大都市媒體電視欄目創辦經驗,利用網絡媒體吸引節目參與者以達到事半功倍效果,利用網絡媒體推動娛樂節目吸引觀眾眼球。第三是借助網絡媒體擴大電視節目收視群體。在網絡技術發達的今天,電視節目在網絡上隨意點播成為了可能。如何實現電視節目在網絡上隨意點播,也成為許多基層廣電不斷向高鐵高速那頭的大都市媒體圈學習的又一重點。
二、放大“同城化”效應,跟著大都市媒體圈跑,是多數基層廣電的一致選擇。“同城化”將使不同城市之間的比較優勢“交換”更為便捷,資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許多基層廣電都趁勢同步跟進大都市媒體圈節目制作,既能優勢互補,又能獲得寶貴經驗與最新信息。
2015年6月9日至10日,蘇魯冀縣、省級廣播電視臺戰略合作會議在沂南縣召開。來自蘇魯冀三省的36家電視媒體140名記者參加了會議,共同探討、交流縣、省區級廣電產業的合作發展。蘇魯縣、省級廣播電視臺戰略合作聯盟由沂南縣廣播電視臺發起成立,現在成員已經發展到36家,覆蓋人口3000萬。成立以來,聯盟秉承“交流、合作、創新、發展”的主題,共享資源,通過廣告、欄目、頻道等多種形式推介地方文化旅游,實行廣告時段互換,聯袂打造活動,組織實戰經驗分享。積極探索傳統媒體的發展之路,成為蘇魯區域最有影響力的合作聯盟。
三、借助地域文化特色發展,形成優勢互補。許多基層廣電普遍具有在本區域內滿足“本土化”信息傳播需求的特定功能與作用,能根據縣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進行更具貼近性、及時性、針對性的服務優勢。他們選擇作為中央與省一級廣播電視傳媒的補充,滿足由于地域結構差異較大或懸殊而存在的不同需求。
“虹吸效應”下高安廣電應對策略
高鐵高速的運行開通,將為高安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正能量。由于交通速度快,可以使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等更加快速流通,使資源配置更加高效,拉動經濟社會發展。高安廣電若想適時地搶抓機遇、順勢而為,抓好信息傳輸的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擴大市場等都是關鍵所在。
一、加強硬件建設。首先是制播數字化。高安廣電節目收視率不佳,與視覺質量不佳相關,攝錄、編輯、制作、演播室、信號發射等的差異從技術和裝備上嚴重制約了高安廣電節目在視覺上的精美程度。為此,高安廣電可以利用高鐵高速帶來的經濟大發展,加大技術投入,努力創新發展,大力推進采編播各類設備的升級改造,讓熒屏更加亮麗多彩,從而提高節目的市場占有率。
其次是網絡優質化。數字電視業務多元化發展已成為當前電視行業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高安廣電應該及時感受到技術升級的迫切性,落實三大必要網絡工程建設:城鄉一體雙向網改造,對有線電視雙向網進行全面優化、升級;SDH環網建設,建設從高安市區到各鄉鎮的SDH數字傳輸環網,進一步提高網絡故障自愈能力;密集波分項目建設,提升高安市有線電視骨干網最大傳輸帶寬。
第三,平臺現代化。高鐵高速時代,高安廣電可以借機依托完善、高質的有線電視網絡,實施廣電家庭信息化(智慧社區)項目。該項目平臺具有政務信息、文化教育、交通出行、健康醫療、金融服務、電視商務、社區服務及便民信息發布的核心功能,集黨務政務公開、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及社區生活等于一體,涉及農村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諸多領域,完成廣電家庭智能終端的變革與創新,實現從“看電視”到“用電視”的轉變。
二、加強軟件建設。第一,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努力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引導優秀人才向高安廣電流動,鼓勵各方面人才特別是大學畢業生積極投身高安廣電事業,結合實際制定包括薪酬待遇、工作條件、職務晉升等在內的激勵措施,切實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第二,加強合作引進人才。滬昆高鐵與昌栗高速還帶來了人才資源向低生活成本城市流動的“反虹吸效應”。高鐵高速的建設會使得高安與上海、杭州等大都市“同城化效應”日趨明顯。高安廣電要充分加強與省內外高校、傳媒集團的合作,“筑巢引鳳”將人才“請進來”,并學習先進地區的先進經驗,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使學習培訓常態化、制度化。用人才作為保障,提升廣電軟實力,使得高安廣電繁榮發展。
第三,全力培養新媒體人才。高安廣電人早就認識到高鐵高速時代下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為應對高鐵高速帶來的新媒體的挑戰,應對紛繁復雜的媒體格局,促進新老媒體的融合,也作為高安廣電影響力的延伸與擴延,2014年高安廣電在全宜春市率先開啟培養新媒體人才模式,招募了大批新媒體人才。在2015年,高安廣電更是“放下身段”與民間微信“高安在線”進行合作詩歌朗誦大賽并取得空前的成功。
三、抓住廣電發展新機遇。第一,科學謀劃,做大廣播。在滬昆高鐵與昌栗高速開通之際,高安廣播也要不斷順勢而為搶抓機遇。例如在高鐵高速沿線建設廣播信號發射塔,將無線頻率覆蓋至滬昆高鐵與昌栗高速沿線大部分地區。借助全新的平臺帶動全新的變化,全新的變化帶動發展的升級。高安廣播也即將利用高鐵高速時代和無線調頻的優勢,站在全新的起點,做強做優廣播節目,大力發展車載廣播,使得廣播事業全新發展。
第二,巧妙安排,做精電視。高安電視產業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廣告收入突破400萬。在新時代到來之際,高安電視需要一如既往地以新聞宣傳輿論引導為抓手,唱響科學發展主旋律。同時,不斷挖掘本土文化,做優做精一批接地氣、增底氣、長才氣的品牌欄目,打出高安特色牌。此外,電視節目還將繼續增加與受眾的互動,讓本地以及外地的群眾參與到電視節目中來,并與廣播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讓電視娛樂產業與文化惠民工程結合起來,使得高安電視繼續保持強勢地位領先發展。
第三,細心謀劃,做強電影。利用高鐵高速時代帶來的新機遇引得“活水來”,大力進行招商引資,推進大型綜合性數字影城建設。此外,不斷加強與省內外影視公司的交流合作,完善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對電影市場的開拓,利用人才加大對本土題材電影的創作,使得高安影視產業持續發展。
第四,積極開拓,擴大市場。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以市場為風向標,不斷“走出去”和“引進來”。用創新之舉、務實之為、獨特之效進行市場的開拓,積極利用新媒體進行市場營銷并宣傳造勢,改變方式方法擴大廣告經營收入,做強做優品牌積極搶占市場份額,為廣播影視事業的發展夯實深厚的物質根基。
(作者單位:高安市廣播電視臺 宜春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