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夢媛
摘 要 當今的時代已然是新媒體時代,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帶動下,新媒體改變了以往傳統媒體所創建的媒體狀況并迅速發展。而微博作為新媒體時代的代表媒介,其能夠快速的傳播信息,并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傳播效果更具震撼力,這就對包括“沉默的螺旋”理論在內的傳統傳播理論造成了極大的挑戰。文章通過對新媒體時代微博傳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論進行分析,以期探討“沉默的螺旋”在新媒體時代新的表達形式。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沉默的螺旋”;表達形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3-0021-02
不可否認,當今的時代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截至2016年12月,依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網民規模為7.31億,比上年度新增4 299萬。互聯網的普及率為53.2%,可見網絡傳播已成為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改變了以往傳統媒體所創建的媒體狀況,一枝獨秀,迅速發展。新媒體的開放,傳統的“沉默的螺旋”理論能否與之相適應,理論界的很多學者產生了些許懷疑,有的學者甚至持反對的觀點,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1 “沉默的螺旋”理論概述
1974年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No-elle-Neumann)通過在《傳播學刊》發表的《重歸大眾傳播的強力觀》一文,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論(The Spiral Of Silence),其是以研究分析輿論的形成為目的。這個理論的建立基礎是在“個人害怕團體孤立”的社會心理之上的,是以人們從眾的心理,防止由于孤立而接受大眾的懲罰。而進入到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等所具有隱匿性、虛擬性特點,可以讓民眾能夠隨心所欲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讓民眾穿上了“隱身衣”,哪怕自身的觀點沒有得到大眾的認可受到攻擊,也能夠通過注銷賬號的方式來不讓自己受到傷害。這顯然和“沉默的螺旋”理論不相適,民眾的恐懼和孤立的心理,到底有沒有發生改變,是我們在新媒體環境下急于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沉默的螺旋”理論具體包括三個主要觀點:一是該理論強調在社會生活中,個體通常有恐懼心理即擔心被別人孤立,這些個體不敢不和大眾持相同的觀點,自己的觀點不敢公開表達,選擇了附和或是沉默;二是表達個人觀點時,是一個心理過程,以其所存的社會主流觀點為依據,當其觀點和社會主流觀點相同時,就會把自己的觀點大膽表達出來,反之則反,不相同時,就不會把自己的觀點進行表達,而是選擇默然;三是大眾觀點的形成相當于一個螺旋式的過程,一方的觀點如果呈現壓倒性的發展趨勢,就會使原本和這個觀點是不一樣意見的民眾被迫不敢把其自身的觀點進行公開的表達,或者直接支持這個和自身意見不一樣的觀點,這個過程好像是一個上升的螺旋,造成社會的主流就只存在這一種觀點。
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快速發展,對于“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應用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面對網絡傳播,“沉默的螺旋”還是具備以往所詮釋的效果和作用,只不過其作用的形式相應的有了一些變化;第二種觀點則認為“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時代的網絡傳播中是相適用的,并且作用的形式也沒有變化;第三種觀點則是認為該理論在新媒體時代的網絡傳播中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果和作用,已不適用于網絡傳播。本文則比較認可第一種觀點。
2 在微博中重生的“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機制
微博作為新媒體時代最具代表的一種表現形式,以新浪微博為例,根據新浪微博官方分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新浪微博注冊用戶早在2012年就超過了5億,而截至2016年3月,新浪微博的活躍用戶達到了2.61億,同期上漲了32%,日活躍用戶更是超過了1億,就用戶人群而言,具有學歷等的達到了76%,而年齡在17歲至39歲之間的用戶則達到了80%,同時發達地區的用戶比較多,另外傳統媒體也基本上都注冊了新浪微博,可見使用新浪微博的用戶數量大,而且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構造了一張龐大的信息網。
雖然微博交流是網絡虛擬的,但是大部分微博用戶依舊不會脫離自己生活的群體,還會對自己生活周圍的朋友、親人有所關注。另外,微博會使一些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用戶聚集起來成為一個虛擬的群體,而他們會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和社區關系,擁有群體的歸屬感,從眾心理依舊存在,并在一些時候還非常顯著。微博用戶借助新浪微博這個平臺,通過動態關注、及時溝通,微粉最終會成為“鐵粉”,并會很有可能成為線下的朋友。加之移動終端的結合,微博用戶更能夠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所看到聽到的事件。然而,這看上去平等的自由,事實上話語權卻逐漸集中在少數人當中。盡管每個微博用戶都擁有發言的權利,可并不代表所有用戶發表的觀點都能夠讓人看到,都能夠引起共鳴。微博用戶的粉絲數量非常明確的代表了其在微博發言的話語權,有的用戶只有幾個粉絲,甚至沒有,而有的用戶的粉絲卻有千萬之多。由于微博粉絲數量的不同從而造成普通微博用戶不會有太高的關注度,他們所發表的意見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反饋,不會被重視,更不會產生太強的社會效果。而反之,那些擁有較多粉線的微博用戶,諸如名人微博、 大V用戶,其所發表的觀點,由于他們擁有較高的關注度,對民眾特別對他們的粉絲就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常常會引起強大的社會效果,并得到他們粉絲以及其他民眾的積極響應,和傳統媒體相比更容易形成主流的觀點,更有甚者會對社會整個輿論的走向產生影響。因此,微博傳播所產生的社會效應是不容忽視的。以2016年12月份所熱映的電影《擺渡人》為例,該電影演員的陣容可謂是群星云集,聚集了諸如陳奕迅、梁朝偉、金城武、李宇春、賈玲等眾多明星大咖,而且由王家衛監制,票房收入則超過了3億,但是該部影片一直備受爭議,其口碑方面慘不忍睹,在豆瓣的評分不到4分,甚至許多影評人在微博上發表了該片是“年度最差”影片的觀點。而王家衛在12月25日在其微博上首次對《擺渡人》發表了“擺渡人,渡人渡己——我喜歡。”的評論,引來一眾影視明星的微博連動,不止是影片當中梁朝偉、楊穎等眾多明星轉發“我喜歡”,予以力挺,像范冰冰、陳坤、舒淇甚至是周星馳等眾多明星也都公開支持,而這些明星大腕有共龐大的粉線群體,很快形成了一個優勢意見,盡管還是有不一樣的看法,但是也吸引了更多民眾去觀看,從而形成了影片口碑和票房不對稱的怪異現象。
由此可見,在新媒體時代微博傳播,能夠很快引起網民對某一事件的關注度,并容易形成跟風的心理,引起微博熱議的狂潮。具有話語權的微博會形成一個主流意見,但是也會有人表達不同的看法,可是這些看法也會慢慢的隨著主流意見的強勢而沉默。這也是《擺渡人》在口碑已然很差,卻由于擁有話語權的微博出現之后,持反對意見的擔心被孤立而沉默,盡管還是有不一樣的聲音,但是卻更加激發了民眾觀看影片的興趣,從而變相的宣傳了影片,并最終收獲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3 新媒體時代下 “沉默的螺旋”理論新的表達形式
3.1 網絡隱匿性的假象
在互聯網的世界里,盡管網民的昵稱和信息并不真實,可是每個用戶的ID卻是真實和固定的。所以,民眾害怕、擔心孤立的心理以及其所承受的壓力,則從現實移轉到了互聯網這個虛擬空間中的群體壓力。盡管我們可以不斷的變換ID,可是這種孤立恐懼心理是不能改變的。由于網絡的隱匿性,有的民眾擔心別人在自己的微博下面發表不恰當的言論,而不敢發表自己真正的看法;還有的則擔心被網民進行人肉搜索,最終對自身的現實生活造成影響也選擇了沉默。而且,新媒體時代下,人肉搜索以及網民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這都表明“沉默的螺旋”的效果和作用在新媒體時代仍然非常巨大。
3.2 網絡和現實的聯動效應
隱匿性是網絡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可是網絡中的用戶實質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的人,網絡不可能與現實相脫離的,彼此是緊密聯系的,是聯動的,這就造成民眾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發表觀點時需要仔細的考量,特別是其觀點和大眾的觀點不相符時,更會慎之又慎。因此其要承受的不單是網絡中的壓力,還要承受現實中的壓力。傳統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只有來自現實的壓力,而在新媒體時代,則變換成了現實和網絡這兩方面的壓力,顯然壓力是增加了,而非減少了。
4 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在新媒體時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論仍然存在的,而且正呈現出加強的趨勢,并在新媒體時代下其表達形式也有了一定的改變,該理論對于解釋并引導新媒體時代微博傳播形成的輿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顧金喜.“沉默的螺旋”效應與網絡群體性事件應對[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4(1):106-111.
[2]沈陽.微博依然是公共傳播之王[J].時代人物,2014(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