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國
【摘 要】鴉片戰爭打開了閉關鎖國的清政府。中國戰敗,簽訂系列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對近代中國發展,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愛國人士發起護國運動,皆具有其不同的意義,為促進結束封建統治,推動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邁向新篇章。
【關鍵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辛亥革命
一、鴉片戰爭前后
在過去的古代歷史中,中國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正當滿清王朝日趨衰落的時候,英、法、美各國的資本主義卻在迅速發展。歐美列強為拓大商品市場,加緊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動,中國的周邊國家和鄰近地區,陸續成為他們的殖民地或勢力范圍。隨著清朝統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統治面臨深刻的危機,中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鴉片戰爭加速了清政府的衰亡。國門被迫打開,各國列強以經濟、戰爭手段入侵中國。中國被迫同英、美、法等國簽訂了《南京條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社會的性質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閉關自守、與世隔絕的狀態,促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解體,但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
2.鴉片戰爭的影響
經濟方面。大量財富流入國外,白銀外泄。就戰爭賠款一項而言,使國家經濟負擔陡升,而這些壓力又轉移到了百姓身上,課稅加劇。于中國的人民財富而言,可以說得上是因此掠奪。資源被肆意爭奪,大量的涌入商品,霸占市場,使得中國經濟發展停滯落后。經濟主權自此遭到破壞和掌控,國家命脈受控于人。
精神文化方面。戰爭浩劫,社會不穩,山河破碎,人民難以安居。百姓生活自此之后,思想文化方面有了質的變化。少數富人開始從洋媚外,而窮人始終不能得到改善。文化知識分子明白國難當頭,卻無力拯救。西方傳教士的涌入,侵虐中國傳統文化,渴望打破中國傳統文化格局。統治階級逐漸認識到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卻望而生畏,無力回天,將科技救國的思路定于思維轉變、制度轉變之上,無法準確認識其地位。
間接促進社會進步。資本主義的入侵,喚起了中國人民內心的覺醒。處在社會中上階層的人們,其傳統觀念發生巨變,逐步學習西方的先進文明,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中國教育發展,喚起民族的覺醒,謀劃著中國的革命。
3.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資本主義列強強烈地渴望擴大對中國的侵虐權益,瓜分中國。經過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并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二、對國家出路的探索
1.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民族矛盾的加劇促進了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廣大農民饑寒交迫,紛紛揭竿而起,鴉片戰爭后十年間,各族人民自發的反清起義達100多次。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日益嚴酷;天災人禍不斷,農民苦不堪言,反抗斗爭此起彼伏。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等人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是十九世紀中期中國最大規模的一場起義運動。此次運動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歷時14載,轉戰18省,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爭權。太平天國起義雖然失敗,但它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和重大的歷史意義,表明了農民階級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
2.洋務運動的興衰
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
興辦近代企業。洋務派首先興辦的是軍用工業其中較大規模的有5個,還興辦了一些民用企業,少數采取官辦或官商合辦,多數采取官督商辦的方式。
建立新式海陸軍。京師和天津、上海、廣州、福州等地的軍隊改用洋槍、洋炮,聘用外國教練。隨后籌辦海防,建設海軍。
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洋務派創辦的新式學堂主要為三種:翻譯學堂;工藝學堂;軍事學堂。在創辦學堂的同時,還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費赴歐留學生200多人?!皫熞拈L技以制夷”的思想,“自強”、“求富”的主張,集中力量優先發展軍事工業,發展若干民用企業。然而洋務派新政,主要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并不是使中國朝著獨立的資本主義方向發展。
3.戊戌維新運動
“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日本向西方學習的巨大成效,中國人也想向日本學習。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的改良思想迅速傳播開來。先進的知識分子形成的維新派和統治階級相結合,自上而下的實際改革運動,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維新運動的失敗,主要是由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溪太后為首的強大守舊勢力的反對曇花一現的百日維新,對近代社會變遷和文化轉型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并為今后的變革提供了思想基礎。
4.辛亥革命
帝國主義列強在迫使中國掐定餓了《辛丑條約》以后,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擴展在華經濟勢力。在清朝的最后幾年里,各種稅收一次又一次被追加,種種明目的新稅層出不窮,民怨沸騰,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其骨干為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在國外更多地接觸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對世界大勢與國內民族危機有更敏銳的認識。
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等人在日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其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并概括為三大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三民主義學說,初步描繪出中國還不曾有過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一個比較完整而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的提出,對推動革命發展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不僅提出了革命綱領,而且從事實際的革命活動,先后發動多次武裝起義。南昌首義與各地響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開了清王朝統治的缺口,清帝退位。在武昌起義和各省爭權更迭過程中,資產階級革命派既表現出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軟弱性和妥協態度。革命發展很快,但其根基并不牢固,內部和外部都潛伏著深刻的危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在南京宣誓就職。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爭權,資產革命派在這個爭權中占領導和主體地位。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革命。正如毛澤東指出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在近代歷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秋艷.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J].讀書文摘,2016(第2期)
[2]郭鑫,崔英杰.關于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的研究綜述[J].學理論(下),2015(第6期)
[3]羅麗珍.論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J].卷宗,2016(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