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輝
【摘 要】文章以《小麻雀》為例,強調小學語文課堂亟待解決語文老師一言堂,學生被動只當聽客的教學弊端。以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讀只講,或讀一兩遍講一兩節,何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精讀領讀課文思想主題。沒有反復朗讀課文的環節,整體感知課文是一句空話。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要求強調,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隨著語文閱讀(朗讀)經歷的不斷日益提升,逐步要求小學生要學會整體感知課文。這說明不僅重視小學生的朗讀訓練,而且逐步強調學生的閱讀要求,不要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得支零破碎,課文讀完幾遍還不知寫了什么內容,反映了一個什么思想感情。當然,語文知識的常規化積累,是另當別論了。
【關鍵詞】課文朗讀;整體感知;反復訓練;提高效益
《小麻雀》是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一篇童話,具有一定的文學性,更要強調整體感知的閱讀或朗讀環節。課文講的是一只還不會飛的小麻雀住在屋檐下的窩里,他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媽媽一再勸戒他要小心,掉下去就會很危險,但他不聽勸告,果然掉在窩下一只大花貓旁邊。媽媽奮不顧身地去保護他,小麻雀又怕又急,竟然飛到窗臺上。而媽媽尾巴上的毛卻被大花貓咬掉了。這篇童話一方面告訴讀者,小孩子自作聰明,不聽勸告,是要吃虧的;從另一方面又告訴讀者,只有讓孩子在實踐中去經受鍛煉,生活的本領才能更快地增長起來。這正是要整體感知的核心思想內容,強調反復閱讀課文是整體感知課文思想內容的前提,否則,作者與讀者怎樣交際的童話故事,也是一句空話。
一、強調反復熟讀課文,提升整體感知課文形象意義,體悟母子思想情感
語文閱讀教學積極倡導生本化理念,組織小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悉心探究作者與小學生交際的形象內容和思想情感。整體感知小麻雀的形象,在反復熟讀過程中逐步體悟:作者一來交際還不會飛的小麻雀,他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但又不相信媽媽的話,總是愛按照自己的看法認識去解釋外面的事情。對媽媽“小心,會摔下去”的告誡很不愛聽。指導朗讀時,這種稚嫩的心理活動和天真的認知世界,把無聲內含以有聲的表達予以反映出來。這種朗讀訓練效果是通過自主朗讀體悟逐次達到的,老師指導朗讀的行動操練要有耐心,又信心,讓小學生在小組閱讀實踐中逐漸體會到整體認知的喜悅,以達到閱讀的教學目標。語文老師要求小學生日益熟讀課文“小麻雀”形象的描述,漸趨提高小學生的感知程度。小麻雀向媽媽提出一個個天真的問題:“摔下去會怎么樣呢?”,“樹為什么要搖來晃去呢?”說明他一天天在長大,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求知欲望也很強;這種心態小學生朗讀過程要仔細體會,把那種心理讀出來,讓聽者一起分享。“想快點兒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日子就這么過去了,可普季克的翅膀長得不緊不慢”這幾句要讀出小麻雀想飛出去的急切心情;他認為“樹不搖,風就沒了”莊稼漢“翅膀上的毛都讓貓給咬掉了”,他認為“誰都該有翅膀……”指導朗讀反映小麻雀不相信大人的話,自作聰明。又要指導小學生朗讀體悟,從媽媽一次次提醒孩子“小心,會摔下去的”,“一摔下去,貓就會把你吃了!”“被風刮到地上,就會讓貓給吃了!”感受媽媽對普季克關懷備至,生怕他有危險。可是普季克“不愛聽這些”,把媽媽的話當做耳旁風。在反復閱讀中深刻體驗,在又感情朗讀過程的漸次體悟,感知母子刻畫的形象意義,反映現實生活,生動形象感人,很符合小學生閱讀。
二、強調課文重點詞語的朗讀體驗,深刻體會表達句子中人物的心情,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抓住重點詞語練習朗讀,提煉重點語句加以領會,是老師指導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種宏觀語文閱讀方法。“小麻雀”第二部分作者描寫普季克不小心掉在窩下一只大花貓旁邊,麻雀媽媽奮不顧身地保護他。閱讀指導著重體驗他又急又怕,竟然飛到了窗臺上,可是媽媽的尾巴卻被大花貓咬掉了。朗讀領會從對麻雀媽媽“撲下來”、“推”、“豎起”、“張大”、“直瞪”這一系列動作的描寫,能感受到媽媽為了保護孩子是多么勇敢無畏,以至使大花貓都吃了一驚,而自己的尾巴被大花貓咬掉了,卻“一點兒也不在乎”,還“啄啄他的后腦勺”問:“怎么樣?怎么樣?”能看出麻雀媽媽和天下的母親一樣,都是這樣無私地關愛這自己的孩子。起初媽媽擔心小麻雀還不會飛,會出危險,后來小麻雀在經歷了危險后,增長了求生的本領。從普季克“驚慌失措,拼命扇動著翅膀”“又害怕又著急,一下子竟然從地上飛了起來”,和普季克說的話“沒什么!”“總得一樣一樣學嘛!”告訴讀者,小孩子的本能不僅需要長輩門的言傳身教,更需要在生活實際中去經受鍛煉,這樣他們才能快快成長起來。指導小學生訓練朗讀時,這都是須深挖掘的內涵。
三、強調課文朗讀氛圍,張揚閱讀個性激情,激起形象矛盾心理沖突,這是閱讀難度較大的感知目標
課文交際普季克為自己“終于會飛了”而高興,這是成長中孩子們共同的心理;“可看到媽媽光禿禿的尾巴”心里很難過,指導朗讀實踐要反映出他心疼媽媽,懂得了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媽媽也付出了一定代價。通過朗讀感知這個有趣的童話,體會作者所交際的思想感情,明白作者要告訴讀者的道理,對小學生的成長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如何對待下一代健康成長這樣一個深刻的話題。整體感知課文過程中語文老師要圍繞“普季克是怎樣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媽媽是個怎樣的媽媽”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全面地認識麻雀母子。不能簡單地說普季克是個不聽大人話地孩子,麻雀媽媽是個好媽媽。從形象的個性化感知朗讀課文,全面理解普季克既有孩子們共有的弱點:自作聰明,不聽勸告,“吃虧在眼前”;又有他積極地一面: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從他說的“沒有什么,總得一樣一樣學嘛”和“看著媽媽光禿禿地尾巴,他又覺得鼻子酸酸的”這些表現可以看出,普季克成長了,懂事了。麻雀媽媽是個非常關愛自己孩子的媽媽,從她不住地叮囑“要小心”,和她為了保護孩子不顧自己的安危,“兇猛”地面對大花貓,自己被咬掉尾巴卻一點兒也不在乎,反而十分關切地問普季克“怎么樣”,等情景,在指導朗讀和范讀課文的感知過程中都要充分體驗到和體會到。但朗讀感知這些情景,是不是有些感到麻雀媽媽對孩子關心愛護有加,而有意識地培養訓練不足呢?其對課文整體朗讀感知深度還有潛力可挖,還有較大的閱讀思考空間。在指導學生朗讀感知時,還要誘導學生發表交流自己讀書見地,在求異思維中達到明理的閱讀目標,以使小學生的閱讀個性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