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萍
何謂“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同時還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語文課程標準》中還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語文教學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學生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讓學生的潛能能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中獲得充分的、更好的發展,使我們語文教師所面臨迫切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一、語感的培養來源于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作為語文教學的主體——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章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
誦讀,無論是優美詩文的誦讀,經典篇章的誦讀,內容豐富曲折的故事的閱讀,簡單而深刻的短文的閱讀,這些形式各異、題材不同的閱讀材料對幫助學生積累、體驗、培養語感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去廣泛的涉獵不同類型、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閱讀材料,發揮語文閱讀的價值,要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培養一定的語感。
培養學生的語感的方法多種多樣,情景表演教學相比較于單純的閱讀文本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卡羅納》時,我引導學生在廣泛而又熟練地閱讀基礎上,將課文改寫成人物對話的形式,隨后,分角色進行練習,使學生在分角色朗讀過程中體驗人物的情感世界,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從中培養學生自主的語感,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
二、創設問題,發展審美
問題情境是指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促使學生去質疑問難。問題情境教學的淵源可追溯到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問題教學法或談話法。所謂的問題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通過一定的途徑創設出有效的探究情境,它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而且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審美情趣的培養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問題源于情境,創設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環境,是新課改能否真正實施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立足于語文教材,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欣賞文本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以促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下獲得更好的發展。
例如,《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全文以作者對雨的贊美作為線索,描繪出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春雨圖。所以,基本的語文知識和技巧的掌握可以充分發揮語文的價值,使學生獲得美的熏陶。在授課的時候,我們可以采取了問題情境創設法,首先,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對文本進行閱讀:(1)“來得突然——跟著那一陣陣濕潤的山風,跟著那一縷縷輕盈的云霧,雨,輕輕悄悄地來了……”為什么說這句話寫的好,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2)“雨使山林改變了顏色。在陽光下,山林的色彩層次多得幾乎難以辨認,有墨綠、翠綠,有淡青、金黃,也有火一般的紅色。”雨本是無色的,作者卻將它寫的有色。(3)“遠處,一只不知名的鳥兒開始啼囀起來,仿佛在傾吐著浴后的歡悅。遠處,凝聚在樹葉上的雨珠繼續往下滴著,滴落在路畔的小水洼中,發出異常清脆的音響——叮——咚——叮——咚……仿佛是一場山雨的余韻。”這組句子突出了山雨的什么特點?引導學生結合上述的問題對文本中所蘊含的那份熱愛大自然的美進行體會,進而使學生的審美情趣獲得大幅度提高。
三、在自主學習中開拓視野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生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進而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因此,我們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好自己的時間,多讀書,尤其是名著,擴大閱讀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在讀書的同時,鼓勵學生思考,寫出字的感受、體會。這樣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又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進而促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價值,以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