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華香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可見作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兩種能力(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種態度(生活態度),其中生活態度實際上就是指怎樣“做人”。中學作文教學承擔著這沉重的使命。就是說通過作文教學,既要為學生打好“求知”基礎,又要教他們“做人”的道理。
初中是整個中學學習的初級階段,這是學生由少年向青年發展的時期,有著與小學、高中不同的特點,他們獨立追求與感受的修改日益突出,活潑、想學但基礎薄弱,還很幼稚;對生活、社會、客觀世界充滿新鮮與好奇,但認識不足。表現在作文中,往往是不會選題、不會集材、不會謀篇、不會措詞,據調查發現初中生普遍存在“恐作文”心理,寫作訓練課上生編硬造敷衍交差的不在少數,考場的優秀作文也是寥若晨星。
究其原因,具體歸結分析如下四方面:
一、作文教學重書本教學而忽視語文作文實踐。不少教師作文教學重書本教學,把語文實踐理解過于狹小,掩蓋語文學科實踐性的特點。學生作文是學生生活的再現,學生只有在生活中學語文、寫作文,才能寫出好文章。好文章來自語文實踐,而非書本教學。學生平時作文表現出來的作文難寫或“無米之炊”的毛病,或說大話、套話和空話的問題。這是學校、老師把學生關在“象牙塔”的緣故。
二、個性化作文未取代應試作文。應試作文就是教師使作文程式化。它過分強調統一,忽視學生個別差異,不重視作文創新。為了追求高分,不少教師還熱衷于應試作文。學生是作文的主人,個性化作文是必然趨勢。意大利雕塑家羅丹說:“只要你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教師要讓學生平等交流與對話。讓學生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暢所欲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是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的重點。
三、重技法訓練,淡化人文精神。有些老師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重抓技法訓練,從而淡化人文精神的培養,這是造成學生作文思想不良傾向的根源。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靈魂,教師要明確學生是作文的主人,要以學生為本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學習方式,況且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不是從基礎知識轉化而來。讓學生作文寫實,不寫空話、套話、甚至假話,這對開啟學生真善美的社會風氣,凈化人文環境,培養做人的基本素質是十分重要的。
四、作文缺乏真情流露。文章是表情達意的,有感而發就能打動人、感染人、教育人。作文是一個內容豐富、過程漫長的復雜認識過程。學生要寫出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其實并不難,竅門之一就是多讀優秀文學作品。學生只要知識增長了,修養提高了,情感豐富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親身體驗,不斷思考,好文章就會泉涌而來。
寫作是一項十分復雜而艱辛的思維活動,尤其對于這些閱歷較淺、涉世未深的初中生來說,確是一件為難之事。要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認為要改變教學觀念,在教會學生運用語言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完善自我,更要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和個性情操的培養。其具體策略如下:
激發興趣,降低要求,克服畏難情緒
首先,明確興趣在作文中的作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寫作是一種潛能,需要老師去喚醒、去挖掘。只有引導學生喜歡作文,把寫作文當作一件快樂的事,那么所有的寫作活動都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贈送,我們的學生當然是樂意接受這種贈送的。這樣,作文就成為學生心靈的釋放,是對自己心境最好的詮釋,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戰。
廣泛閱讀,熟記常背,形成語感,厚積簿發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如果善讀,自必深受所讀書籍文章的影響,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緒和技巧自然漸有提高。我講閱讀為寫作基礎,其意在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冰心寄語中學生“我們一定要把學習語文的門戶開得大大的,一定要除了課本外,個人自己找書看”。張志公先生說過“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背文章的習慣,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寫作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肚子裝著幾百篇好文章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九年課內背誦由教材編者和任課教師推薦:課外必背古詩古文240篇(首),課外閱讀總量要達400萬字以上,內容涉及必讀童話2部、寓言2部、故事(包括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中外民間故事等)、詩歌1部、散文1部、長篇文學名著10部、現當代文學中的中外優秀作品特別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科普科幻讀物、政治、歷史、文化各類讀物……這些都說明讀書背書對于提高寫作能力,對于寫出好文章很有關系。作為初中生,要寫出好的作文,更要下苦功夫讀書背書。這是因為文章是由字、詞、句、片斷組成的。只有具備了豐富詞語、詞匯,具備了表達的基本功,具備了豐富的史料、知識、道理、信息,借鑒別人文章是如何謀篇布局,寫景狀物,議論抒情,才能寫出生動完美的文章。
說真話,抒真情,展個性
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的真切體驗,這要求學生作文要說真話、抒真情。“情者文之經”,情感是文章的經線,沒有情感或虛情假意的文章是蒼白無力,無法動人。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只有情動于衷才能形成于言,情真才能意切,情真始能洞察人的心靈,情真才能創造出悲歡離合,品味到酸甜苦辣的紛繁的生活。小孩因為敢于說真話,揭穿皇帝赤身裸體舉行游行大典而造就了《皇帝的新裝》的永久生命力。
提煉,修改,增刪,進行全面系統訓練
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材料、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
增刪材料是創作的一項技巧,是寫作后學修改的一項重要內容。契訶夫也說過“寫作的技巧,其實并不是寫作的技巧”,而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刪繁就簡三春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講的也是同一回事。魏巍在創作《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這一實踐的杰出代表,由最初的20多個例子到5個,到最后3個,但仍然能從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三個角度表現主題。增刪文章,首先要縱觀全篇,整體評判,包括所用體裁、中心思想、所選的選材、結構是否完整、有無一條線索貫穿全文、抄寫是否工整等。其次要著眼局部,重在推敲詞句是否準確、簡潔、鮮明、生動,用何種表達方式和修辭方法,過渡是否自然,標點符號運用是否得當等。學生修改作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改,要求在自改作文的過程中力求悟出為文之理,有所提高;一種是互改,要求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達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構建創新作文的科學評價體系
新課程下的語文作文教學,要求對學生作文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考察學生的寫作能力,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作文學習和教師的作文教學,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而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所以,作文評價的標準也應順應這一時代的洪流,結合學生實際,追求人性化的評價。
總之,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人文素質與科學素養并重,開放、交流、合作、創新成為人們關心重視的話題。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寫作歷來倍受關注。如何科學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擺在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關。以上是筆者多年來寫作教學的點滴經驗總結,我堅信,如果語文老師能在平時寫作教學中堅持重申、強化以上所述,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將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