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慧
班級學習的氛圍,以及組織建設情況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并且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與班集體的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雖然班主任的組織管理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控制和管理,構建學生自我管理以核心的班集體為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探討班集體自我管理和班級中學生個體的自我管理措施,旨在為我國中學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班集體建設;中學生;自我管理;策略
班集體的建設和學生的管理是長期細致的教育工作。教師、班主任等教育者要掌握有效的方式方法,與學生之間展開良性的溝通,總結與學生交流的經驗與技巧,讓學生在不斷自我反省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的綜合發展作為基本前提,秉持著“為人師表”的原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典范。尤其中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和發育的階段,教育者不可能隨時隨地的實施管理,所以要引導學生形成自我管理的習慣和能力,促使中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1 引導班集體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1.1 形成良好的班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良好的班級氛圍是學生形成良好個性的重要條件,所以教育者應該為班級群體創造自我管理的環境氛圍,為班級建立良好的班風,形成正確集體輿論的班級風貌。其中班主任要發揮主導性的作用,引導班集體樹立良好的班級風氣。其次,班主任要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的管理,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班級建設中的作用,以及承擔的責任。例如,班主任可以設置值周班干部,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擔任管理的主體,不僅能夠體現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位置,還能建設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班集體。
1.2 針對性的開展班集體實踐活動
班集體的實踐活動一般是由班主任提出建議,由學生自己制定規則、自己主持,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實效性。例如,學生自己組織召開特定主題的班會,學生在班會中積極主動的發表自己的學習經驗,分享自己校園生活的故事,在參與班會活動的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在班級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再如,學生組織設計相關的藝術活動,如繪畫、書法、歌唱等競賽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還能在藝術活動氛圍中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在班級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雖然是班級的自我管理實踐,但是班主任也要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對學生組織活動行為進行指導,在班集體中形成相互尊重、團結友愛的氛圍。
2 促進學生個體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2.1 形成學生之間相互監督的機制
首先,學生之間的了解程度要遠遠高于班主任對學生的了解,所以班主任應該引導學生形成一種相互評價的氛圍,利用學生之間的同理心,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例如,班主任每周可以利用一節自習的時間,開展相關主題班會,讓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展開學生間的相互評價,評價的內容可以是上課發言、勞動、好人好事等方面,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2 強化學生責任感,提高學生之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學生個體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與學生的個人責任感有著直接的關系,學生的責任感包括在班級中的義務、中學生行為規范和社會情感價值觀等。其中班主任要對學生起到積極示范的作用,因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尤其中學生模仿性和可塑性非常的強,學生在日常校園生活中的的思想、行為就是班主任思想、行為的一個縮影。
班主任要加強引導,促使學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和自我評價的能力,讓學生能主動的為班集體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3 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做法
3.1 班主任管理和班干部工作相結合
班主任的工作任務繁重,大部分班主任還擔任著任課教師的職責,不可能全天的監督觀察班級的學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班干部的作用就異常明顯。班主任要積極發揮班干部在班級監督管理中的作用,利用學生更容易調動學生參與安全教育的積極性。班主任與班干部保持高度的聯系,掌控班級的動態情況。對班級學生的自我管理實踐展開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和信念,敢于直面自己的行為,在認識和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理念,引導學生認識表象之下的深層意識,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2 學生的自主管理準確定位
學生自我管理是在班集體形成一種民主的管理氛圍,并不是班主任放任學生,讓學生完全自由、散亂的成長和發展。尤其中學生之間的思維層次和認知能力還存在很大的差異,大部分學生是沒有自控能力的,所以完全依賴學生的自我管理來建設班集體,會扭曲對學生主體性的理解。班主任要嚴格的遵守《學生守則》和《學生行為規范》,將這些內容嚴格的滲入到日常教育管理中,將班級管理工作落實到實處。
3.3 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習慣
班主任要懂得解讀學生的行為,及時的發現學生行為中的消極因素,及時的改正學生的消極行為,教會學生如何判斷日常生活中的是非,引導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學生完整的人格,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管理的主體也是管理的對象,積極協調班級、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積極因素,讓學生將自我管理視為一種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經常性的開展各種班級活動,為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創造條件,最終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班級組織建設與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發展與班集體的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班主任要和班干部工作相結合,針對性的開展班集體實踐活動,準確定位學生自主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管理的主體也是管理的對象,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習慣和能力,促使中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成.學生自我管理班集體模式的創建[J].新課程(教研版),2011(06).
[2]肖元惠.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做自己的主人[J].科學咨詢,2015(31).
[3]黃妍青,朱偉.基于焦點解決理念的學生自我管理[J].校園心理,2011(05).
作者單位
江蘇省無錫市湖濱中學 江蘇省無錫市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