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于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見利思義、團結友愛、誠信忠恕、見義勇為、禮貌待人、遵紀守法、德智兼備等都是先人的教誨,需要大家去學習。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中國傳統節日;研究
1 問題的提出
中國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大國,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數千年積淀起來的傳統美德,可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傳統文化受到忽視和挑戰。傳統文化教育在現代人的意識中被逐漸地淡化,也正是因為這種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部分學生從小就帶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惡習,有的過多地依賴家長,有的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這樣的一些結果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那這樣的一些現象存在的程度是多少以及如何去改變便成為了重中之重。
2 調查的現狀
初期以保定市前衛路小學的學生為主,研究方法以問卷為主,發放問卷總數為280份,有效問卷是268份。問卷中涉及部分關鍵問題如下:你知道中秋節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嗎(A 思念親人 B 祭月 C 慶祝豐收)、哪些是中國的傳統節日(A圣誕節 B 端午節 C 愚人節)、端午節是在哪天(A 農歷五月初五 B不知道)。
調查結果顯示: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孩子們都知道是和月亮有關的,但有個別的對中秋節認識概念不清所以祭月便成了迷惑選項。第三個問題絕大多數孩子選擇可端午節,但當問及端午節的日期時,他們則變得不確定,對傳統節日的日期不太敏感。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孩子們對傳統節日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層,所以需要對其傳統節日的內涵進行挖掘。進行傳統文化的講授時老師們可以使用一些學生們比較喜歡的方式,例如:微課。
3 學習者分析
3.1 學習者的一般特點
好新。小學生大腦處于發育階段,聽視嗅覺能力逐漸加強,對新鮮事物敏感,喜歡形狀、顏色、氣味、聲音等刺激因素,更喜歡學習新數、新語言等信號,但有厭舊情緒。好動。小學生隨著觸覺能力逐漸敏銳,喜歡東看看,西摸摸,活動不停。跑、跳、做等是學生好動的表現。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勝。小學生隨著發育,運動能力逐漸提高,喜勝厭敗。如受到教師表揚會喜形于色,受到批評則表現灰心喪氣。好學。小學生求知欲強,喜歡讀書,要求上進。但遇到學習困難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基于學習者的這樣的一些特點,在設計微課教學中可以引為形象較為貼合的傳統文化卡通形象,使整個學習過程更有趣。
3.2 學習者的學習特點
學生在進行學習中,自我控制能力不夠強,集中力不能保證高度集中,尤其在對于一些枯燥的內容。另外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年齡小,思維發展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時期,所以直接地對學生進行傳統節日文化的灌輸可能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學習風格:根據自身小學的體會和相關的調查研究,一致表明小學生主要傾向于場依存性,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未表現出明顯的學習風格。小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還未形成,不那么主動的對外來信息進行加工,傾向于以外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依據,他們通常很難從包含刺激的背景中將刺激分辨出來,所以他們的直覺很容易受錯綜復雜的背景的影響
學習動機:外在動機—有些學校可能會組織一些傳統節日相關的競賽活動,活動設置的獎品和榮譽會成為學習的一個動機。相關的一些外界的鼓勵等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喜歡學習傳統文化,對各類傳統節日的來源有很大的興趣,可以從歷史典故中尋找樂趣。內在動機是個體自身從而引起的一些行為。
3.3 起點能力分析
在幫助小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對策中提到了“微課教學”。微課教學短小精悍,在其中會講述到傳統節日的日期、來源等基本常識,并通過一些動畫場景來展示一些歷史典故和小故事。對于這樣的一種等同于“零起點”的學習,不考驗學生對傳統節日了解的多少,但是需要學生在頭腦中對傳統節日有個概念性的認識,只能這樣才能進行流暢地學習。
另外學習組織的一些教育性競賽活動或小游戲,這樣一種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起點不做太多的限制,鼓勵學生多多參與,在玩中學習。
4 學習內容分析
學習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步:鼓勵同學們列舉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對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
第二步:分別進行傳統節日的講解,挑選其中的春節、端午節、重陽節進行有針對性地詳細講解。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方面有:
(1)傳統節日的日期和起源或傳說;
(2)關于傳統節日的史書記載;
(3)傳統節日的飲食文化;
(4)傳統節日民俗的地方特色,要突出本地,兼顧外地;
(5)傳統節日與文學作品、民謠;
(6)與外國類似節日民俗作比較;
(7)傳統節日的社會功能及向國外的傳播。
第三步:傳統節日的詩文很多,民謠也很多,帶領同學感受傳統節日文化。
第四步:總結回顧
5 對策分析--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
通過對學習者的特點進行分析之后,發現小學生在進行學習中,自我控制能力不夠強,集中力不能保證高度集中,尤其在對于一些枯燥的內容。另外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年齡小,思維發展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時期,所以直接地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灌輸可能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需要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對此學習內容進行包裝,使內容更生動。
基于小學生本身的特點可以對其進行微課教學,微課的特征主要是將聲音、圖畫、動畫形象等多種表現方式結合在一起,以鮮艷的色彩、多變的動畫、美妙的聲音將所學內容豐富多樣、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習者,很明顯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是非常適合小學生特征的。在微課制作中,可以將傳統文化的知識融入到其中,也可制作一些國學經典課程來供大家學習。制作微課的原則是符合小學生特點,比如:將貼近幼兒的動畫形象帶入課堂、鏈接課堂內容,使其具有故事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聯系現實,引導學生探究、設置游戲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等等,從而促進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
作者簡介
齊子歡(1995-),女,河北省邯鄲市人。現為河北大學在讀大學生。所學專業為教育技術學。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