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謙
閱讀一向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掌握一系列的閱讀方法,自主閱讀。”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自主學習強調的是自由、自主創新。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入手,把課堂還給學生。在課堂上以探究發現為手段,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有助于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新方法。對此,我淺談幾點看法:
一、課前預習,獨立尋疑,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閱讀,提高閱讀效率能力,順利達到目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葉老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前面,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叫他們預習不可。”在預習中,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預習的方法,在初讀語文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以讀為主線的課前預習四讀法:(一)讀通。即掃清障礙,讀準字音,借助工具書學習生字新詞。(二)讀順。即邊讀邊勾劃不理解的詞語、句子。(三)讀懂。邊讀邊想便勾畫劃,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指導課文主要寫什么。(四)讀熟。試著解決課后問題,并找到自己不懂的問題質疑。學生甚至可以提出對知識本身進行的懷疑、研究,這就能使學生產生查閱的動力,爭論的欲望,獲勝的信心。在預習中學生的質疑就能營造新的學習氛圍,為課堂深入學習做好鋪墊。
二、明確目標,創設自學情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使學生心中有學習的目標。這目標從何而來呢?
1.開始使在教師指導下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一般情況下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和課后思考及練習來制定學習目標。時間長了,這種制定學習目標的基本方法,人人都可以掌握。
2.讓學生明確閱讀教學的任務,在了解語文內容的基礎上,知道語文寫什么,并學習作者怎樣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從而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3.用不同的方法學習不同體裁的課文,設計本課專項訓練目標,達到不同的學習目的。
這樣學生就能很主動的進入自主探索的學習中,自學目標的自主確立,使學生主體重新構建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體自學目標取代學生自己的自學目標。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自學的情景,使其自主學習的氣氛活躍。 三、學會質疑,進行“問題教學”,培養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說的好:“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式長進。”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有疑,有疑才是學習的內驅力。閱讀教學則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的能力培養。讓學生親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閱讀中激勵他們智慧與潛能的發揮,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行自主探索的學習。
1.創設良好的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課堂上教師的教態,要親切和 藹,面帶笑容。更重要的是教師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并且都能學好。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任何問題持肯定的態度,不否認,不譏諷,并善于由淺入深地發現問題的能力,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2.運用積極評價,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都樂于提問。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不失時機地給予積極評價,使學生時時由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獨立思維的樂趣。老師對學生提問的積極評價方式應是多種多樣的。
3.教給學生質疑方法,使學生善于提問。
這樣把質疑貫穿在閱讀教學全過程,真正達到以學生的問題不斷提出為教學的開始,至學生鍥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成功的歸宿,學生一直處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中,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讀中感悟,品味語言,進行自主閱讀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讀是關鍵。文章的感情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老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充分讀文,才會有所感悟。只有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哀樂中體會文章情感,獲得與作者思想上的共鳴,受到熏陶,自由的進行閱讀。一篇文章必須讓學生反復閱讀,讀通,讀懂,讀熟,讀出重點,讀出情感,才能發現問題,有所感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堅持從讀入手,打開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通道的突破口。
五、自讀感悟,討論交流,倡導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的獨立學習,是讓他們獨立思考去發現去感悟。閱讀,沒有學生的獨立感悟就談不上閱讀。自讀感悟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因而每節課上都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獨立學習,一般是十到十五分鐘,在這一過程中以學生默讀思考為主,可以讓學生在課本上圈、點、勾、畫,大膽的進行批注分析。一學期下來學生的課本都密密麻麻的,留下了同學們辛勤的汗水和自我學習的豐碩成果。這樣在學生獨立學習基礎上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中伙伴的交叉作用,和對相關內容的不同理解,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具有關鍵作用。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況且每個人的自悟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對小學生來說合作學習是重要的認知策略。
這樣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學生獲得的不僅是問題的答案,他們還可能在開放的有個性化的言語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國的獨特的感悟或新異的結論,這邊是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創新。這樣學生就會在獨立感悟的合作學習的探索過程中,加深理解,進行自主讀書,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激勵評價、激發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贊賞、激勵評價的語言不僅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師生獲得成功體驗,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堅定學習的自信心。
七、拓展思維,啟迪心智,提高自主閱讀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依據小學生認知規律,動口動腦動手相結合,各種學習感官積極配合,使課堂結構錯落有致,張弛有度,而且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不減。經過一段時間教學實踐經驗,我發現了孩子們動口讀,動腦想,動筆寫過程中,思維常常保持積極興奮地狀態,并努力把讀悟的結果融入筆端。課堂上不僅有了更加充分的時間,而且避免了問答式課堂上對課文理解、感悟的膚淺,挖掘思維的深度,拓展思維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循序漸進的思考過程,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在頭腦中再現當時的情景。遇到不懂的地方或思維生成過程中的障礙處,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自讀、自悟、自我反思,勤于動筆的能力,加大了課堂的密度——一舉多得。
以上從七個方面談了自己的粗淺看法,教學實踐證明閱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學生終身受益,就得教給學生自己尋找水源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掌握有關知識,又要教給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養成自動、自學、自得地尋求知識,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在具體的語文實踐中,掌握學習方法,為自己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