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飛
【摘要】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新時期教師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在初中英語的教學中,如何保證英語課堂教學的高質高效就成為了當前英語教師關注的主要焦點。本文主要針對當前英語課堂中的教學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幾點策略,希望可以為英語教師的教學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初中英語 課堂教學 策略
英語是一門重點課程,也是一門語言。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不僅關系著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還影響著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采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本手段,也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學生能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當前英語課堂的教學現狀
1.學生興趣不足。在當前的初中英語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他們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僅僅是按照教師的要求來讀單詞、背課文,而學生自己對英語這門語言的學習并沒有太多的興趣,這就導致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低下,課堂的教學氛圍沉悶。缺少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英語教學也就難以取得相應的效果。
2.師生缺乏互動。師生互動不僅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的氛圍,還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理解,便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環節中,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溝通,英語課往往成為了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對于用英語交流也表現出了消極的情緒與態度,這就使得英語教學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課堂的教學目標也難以達成。
3.教學方式單一。在英語教學中,大部分的英語教師都是在課堂上讓學生讀課文,給學生講語法,長期采用這樣的教學形式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因此,改變以往的教學形式,采用新穎的手段設計英語課堂的教學環節與過程就迫在眉睫,這也是英語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
二、改善英語教學現狀的幾點策略
1.鼓勵學生參與,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參與到英語課堂的學習與活動中,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在設計英語課堂的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地結合教學的內容,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采用恰當的方式引入,從而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得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得到保證。
例如,在教學“My name's Gina.”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我介紹:“Before the start of this class, please use English to introduce yourself first.”考慮到大多數的學生都很少說英語,教師要鼓勵學生勇敢地說,即使是簡單的一句“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Lili.”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會參與到課堂中,從而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趣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實時進行互動,增進師生交流。師生的互動交流是一節高質量的課堂所必備的環節,通過師生的互動,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從而可以指導教師設計接下來的課程教學,便于在學生學習能力的范圍內設計課堂的練習,使得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課堂的學習中,為課堂有效教學的實現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用英語介紹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對于學生沒有學過的單詞,教師可以給予提示,并幫助學生將整個句子串聯完整,從而增強學生用英語交流的信心,也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的意識。然后教師也可以適時地教給學生一些相應的單詞,如“The Great Wall”、“The White House”等,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也就更樂于學習這些新知識。
3.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結構。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以往的教學形式,采用多種新穎的方式設計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借助信息技術等手段,將英語資源引入到課堂的教學中,既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豐富教學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意識。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英語視頻,并讓學生為這些視頻進行配音,考慮到課上的時間比較緊張,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在課下看一些英文電影,并從中截取一個片段進行練習。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學習英文歌,閱讀英語故事等,通過這些趣味的學習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運用多種新穎的教學形式,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激發出來,使其真正地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英語素養的形成。
總之,在當前的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作為新時期的英語教師,我們要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創新課堂的教學形式,運用恰當的手段設計教學,從而使得英語教學的效果得到保證,使得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于亞峰.做課堂中的“善思巧問者”——談英語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J].好家長,2015(25).
[2]花茂榮.初中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探討[D].南京師范大學,2014.
[3]唐美玲.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英語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