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彥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愛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由此可見,教書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優秀品質的傳承,他主要體現在情感體系的最大價值化,表現在課堂教學等一系列行動中“傳道、授業、解惑”。
一、課堂教學情感化
情感是寫作活動中的催化劑。一個沒有寫作熱情,對客觀事物毫無情感體驗的人,是寫不出什么好作文的。教材中選用的作品,是情感結晶代表,一個儲滿情感的倉庫,因此,培養學生的豐富情感,是語文課堂中的主要目標,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主要通道。
首先,教師要準確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文章多種情感信息的載體。語文課堂就是情感場,以“文章情”為基調,用“教師情”來誘發、喚起“學生情”。即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文章情”表露出來,感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感受、體驗作品的情感的脈搏,引起感情的共鳴。“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所以語文教師首先應具備扎實的語文基本功,才可以實現感情的傳遞。其次應有博采眾長的心態,廣納百家,融會貫通,教學才會推陳出新。教師課堂語言活潑生動,趣味盎然,學生才會動情于課堂,才會和作品、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內涵,深深地喜歡這位老師,喜愛他上的課。
其次,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共鳴。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如果能以靈活多變、新穎獨特的導入語,或是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能引起學生精神活躍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新鮮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
如果教師能準確地把握教材中每一個情感點,并極大限度地刺激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學生才可以飽滿的情緒進入課文的學習。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時,可先聯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給學生講講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講講阿長本人的故事,這樣,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調動其參與的熱情,引入作品的意境中獲取知識,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情以物遷,情以辭發”只有受到環境事物氣氛的感染時,人才能產生相應的情感,當內心涌起不能抑制自己的情感時,便用文字表達出來。因此,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為學生創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學生才可說出生活化的語言,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
第三,朗讀幫助,培植情感。許多優秀文學作品都蘊含著美的情感,給讀者賞心悅目的美感。語文教師具備飽含感情色彩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情感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教師的朗讀,成功的表情朗讀,可直接給學生一種美的輸入。它會將無聲的語句變為有聲的語言,通過對文字信息的再創造,把課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對作品內容心領神會,從而收到“其義自見”的效果。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手段,以情發聲,以情帶語,根據不同作品的不同內容,用不同的語音、語調來進行朗讀,該昂揚時昂揚,當低沉時低沉,讓濃郁飽滿的情感進入學生的心田。通過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詞句篇章,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再現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把學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喚起感情的共鳴。
第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過程。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是具有獨立地位和極大認識潛能的實踐者,因而要把教學過程組織成學生動腦學習、積極獲取知識、增長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過程。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中,才能迸發出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火花。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學生能作自主的選擇,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動,也能更多地意識到人的力量,他或她會因為能作為自己生活的設計師而變得日益自主和有創造性。我自己在教學中比較注重這種氛圍的營造。上課時,我會對學生進行組織管理,但決不是凌駕于學生之上的“教師中心”式的管理。我的組織管理是為學生樂于學習語文、創造寬松和諧的氣氛和環境服務的,是為學生自我駕馭、開發潛能服務的。當面對一個問題,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觀點時,我會鼓勵他們敞開思想、暢所欲言,發表不同的見解,沖破知識“禁區”。一旦發現學生思維中萌發出新知的幼芽,則給予更大的鼓勵,激發他們向更廣泛、更深層次的知識領域探求的熱情。同時,還要對學生實行“泛愛”,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感受到教師給予他或她的溫暖,并隨時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不偏愛、不苛求。實踐證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諧是教學過程中師生情感交流的潤滑劑。師生關系融洽,教師熱愛學生,學生也熱愛老師,愛你所教的學科。語文教師要使自己輸出的各種信息學生樂于接受,就要克服自己的“領導中心”、“自我中心”、“教師本位”的權威心理,防止我令你行的命令主義或強迫教育。那種基于強迫性,要求學生絕對服從自己的課堂氣氛必然會死氣沉沉,消極冷漠。作為教師來說,不能心存偏見,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語氣,親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勢,營造這樣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無不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自豪感。
二、語文教學生活化,習作情感化
學生覺得沒有什么可寫。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所寫的內容沒有經歷過,或體驗感受過于表象化。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缺乏恰當地引導,使其生活過于直白,把體驗的情感不能準確地表達。如果引導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豐富自己的見聞。讓學生投入精彩生活的懷抱中,用眼睛隨時隨地拍攝自然界中亮麗的風景,聽一聽自然界的美妙之音;觀察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行為舉止、神態外貌;注意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物。通過耳聞目睹去體會生活的無窮樂趣,并及時記錄下來與大家交流分享。作文教學時啟發學生從“我”寫起。因為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有切身體會,感受特別深刻,用文字反映出來,也就特別具體親切。譬如:“我”干了一件家務事,和同學下象棋,由于驕傲,最終輸了棋,周末,“我”和媽媽、爸爸去游興隆山等等。總之,可以寫的東西很多,重要的是老師要提醒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把這些有生活氣息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達到情感的升華。加之教師在作文評價時多鼓勵和賞識,學生才愿意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作文教學才能走出怪圈,走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