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艷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敘述的定律。作為一線的小學數學老師,一般都會遇到教學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內容。也一定會對這樣一個教學內容感到萬分困惑:明明課堂上講的清清楚楚了,很多孩子們為什么就是不會呢?下面是我設計的《乘法分配律》的教學片段:
師: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的長是36米,寬是14米,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師:你能用幾種方法解答?
生:(36+14)×2。
生:36×2+14×2。
生:長方形的周長是200米。
師:通過大家的計算,這兩算式的結果相同。
板書:(36+14)×2=36×2+14×2。
課件出示:和平街小學校要換校服,上衣每件64元,褲子每件36元,四年級一班共40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生:我是這樣列算式的,是64×40+36×40,得數是4000元。
生:(64+36)×40,得數也是4000元。
板書:(64+36)×40=64×40+36×40。
這樣的教學設計我覺得比較符合實際,學生完全能夠接受和理解了。可是當我讓學生描述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時,學生說的是相當費勁了。后來利用分配律解決簡算問題時,也是狀況頻出。我很無語,弄不清楚是哪里出現了問題,這個問題直到我去北師大學習。
在北師大學習的過程中,我有幸聆聽了柏繼明老師的講座。她說:“數學是思維的科學,數學知識是從社會實踐中抽象出來的,它的理解需要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對于成人來說很好理解的東西,他們卻怎么也聽不懂。所以我們要為孩子跨越提供臺階,臺階搭的位置合適、高度合適,才能起到最好的輔助。其實也就是在學生有難度,不好理解的地方設置臺階,幫助她理解和掌握”。我聽了柏繼明老師講的學習乘法分配律時,如何讓學生突破難點理解“分別”之后很受啟發。學生學習乘法分配律,怎么也沒法說出“分別”去乘,或者老師告訴她,也不能完全理解分別的意思。
于是柏繼明老師舉了這樣的例子:老師的學生大學畢業后,到家里來看我,我很高興,我要表示歡迎和他們握手,我能不能只和其中一人握手代表一下?學生很快說不行,應該公平,和每個人都握一下這就是怎樣握?學生脫口而出“分別握”。就這樣通過一個簡單的生活事例,形象地解釋出分別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后面的公式推導學生很順利就完成了。
柏繼明老師的講座讓我們如沐春風,也讓我如夢初醒:原來我當初的教學是差在沒有讓學生很好的理解“分別”這個關鍵詞!
于是,當我在一次教學乘法分配律時,受柏繼明老師的啟發,調整了教學設計。我也利用握手的原理讓孩子重點理解分配律中的“分別”一詞,再利用分配律簡算時,先讓學生弄清楚,誰是主人,誰是客人。解決了主人與客人,就知道誰在括號里面,誰在括號外面的問題。接下來的應用就不是問題了。我設計了幾組基本題型:
1.判斷
56×(19+28)=56×19+28
64×64+36×64=(64+36)×64
32×(3×7)=32×7+32×3
2.連一連
①(42+25+33)×26 ①20×25+4×25
②36×15-26×15 ②(66+34)×66
③66×66+66×34 ③42×26+25×26+33×26
④38×99+38×1 ④(36-26)×15
⑤(20+4)×25 ⑤38×(99+1)
這種練習題的設計綜合性、層次性強,特別是第2題設計的非常巧妙,既對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進行了練習,又對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和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形式,讓學生有了初步感知,把學生引入更廣闊的數學探索空間。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在這節課教學設計上我第一次的設計只注重了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所以學生并沒有完全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只是機械的照搬,第二次設計我在柏繼明老師的啟發下,從“分別”這個詞語入手,讓學生感悟到了乘法分配律的關鍵。注重了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
隨后的練習設計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形式活潑,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這些教學活動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學生改善學習方式。而且學習到了科學探究的方法,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通過這一個課例,讓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小小的握手,讓我基本解決了困惑多年的乘法分配律問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師要深鉆細研,才能讓學生有更多、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