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薰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習和教學的方式產生重大影響。數學課程要重視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特別是要充分考慮計算機(計算器)對數學學習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使學生從大量繁雜、重復的運算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在教學實踐中,應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探索性的數學教學和研究活動之中,努力提高現代技術應用于數學教學的水平,以增加課堂中的技術含量與活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巧用多媒體化抽象為形象,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得到發展。”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快樂的,也是沒有生命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具有情感的“生命體”,每一位教師都要深刻地理解《數學課程標準》理念的內涵,努力創設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置身在探索數學的樂園里。
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教材的聲、像畫面,可以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入境動情,用情境的聲、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活動。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特點,小學生又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我們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心理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學生學的輕松,學的愉快。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這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如圖):小白免和小烏龜圍著一個圓形的跑道進行比賽,跑道圈上均勻的分布著12棵樹,他們兩個同時起跑,同時結束,當小白兔從起點跑到終點時(跑了一圈),小烏龜剛好跑到第一棵樹下(跑了一個大格)。在我的引導下,又通過電腦演示,把12棵樹變成了1~12這12個數字,小白兔變成了分針,小烏龜變成了時針。這樣就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的喜歡做游戲的特點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做,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巧用多媒體身臨其境,激發求知欲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真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的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提供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情景和材料,并不是要求學生完全到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由于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場所是課堂,所以,教學中所提供的實際情景或材料多數是相對真實或生活情景的一種模擬。
在常規的教學中,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而無法滿足教學內容的創作及呈現。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夠創設集圖、文、聲、色及網絡、交互于一體,利用多種表現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地模擬和呈現實際生活情景,有利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的聯系,從而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促使學生理解數學、愛數學、應用數學,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材資源,讓學生獲得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的情境。
例如:學習圓的周長知識之后,出示了一道生活場景來幫助學生檢測周長知識學習情況:屏幕上先展示一塊空地,甲螞蟻在以AB為直徑的半圓周長上爬了一次,接著甲螞蟻爬的線閃爍,乙螞蟻在兩個小半圓的圓周長爬行
(兩個小圓的直徑和等于大圓直徑,且在同一直線上),爬行的線接著閃爍。(如圖)
接著問它們以相同的速度同時從A點到B點進行爬行比賽,誰先到達B點呢?讓學生動腦筋討論思考,學生運用周長計算公式,甲螞蟻爬行的路程是AB×π÷2,乙螞蟻爬行的路程是AC×π÷2+CB×π÷2=(AC+CB)×π=AB×π÷2。學生討論后,教師再說:同學們討論的結果誰正確呢?請看大屏幕。這時屏幕上的兩只螞蟻同時爬行,結果同時到達B點,學生正確的討論結果得以驗證。這樣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創造性素質也得到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
三、巧用多媒體動靜互化,啟迪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僅教給學生數學知識,而且還要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多媒體計算機能有效地展示新知形成的過程,不僅能輔助教師的教,更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枯燥,有的知識點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難度,而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動態的過程靜態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如教學《圓的面積》時,運用多媒體,首先展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利用動畫將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啟發學生思考:我們能不能把圓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某種圖形,來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呢?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想象:(1)把圓按照相互垂直的直徑4等分,能拼成右圖。(2)把圓8等分、16等分,按照上面的方法能拼插成一個什么圖形。(3)把圓32等分、64等分……繼續拼插,得到的圖形接近了什么圖形?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體會出把一個圓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插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從而使學生能直觀、形象、具體地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當學生認識掌握了圓面積計算公式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把圓等分16份后能不能拼插成我們熟悉的其它簡單圖形,來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呢?讓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思維,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去探索,從而拓寬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又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首先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發揮其模擬性強、新穎直觀的優勢,創設現實有趣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種圓柱形的飲料包裝盒,需要多少的金屬材料?來調動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把圓柱學具分解成兩個相等圓形底面和一個側面,測出了圓柱的高及圓柱底面的周長或直徑等數據,得出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2π×(底面周長÷2π)×(底面周長÷2π)+底面周長×高或2π×(底面周長÷2π)×(底面周長÷2π)+π×底面直徑×高。接下來面臨的就是紛繁的計算。這種計算要花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可能因為弄錯一位數、一個小數點而使前面的探索前功盡棄。在教學中,若使用計算器,利用其方便、快捷的優勢,就能把學生從極其復雜的運算中解放出來,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于去探索和研究。可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為探究教學插上了翅膀,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培養了小學生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進入教育教學領域勢不可擋,只有我們迎浪而上,不斷探索、努力研究,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教育教學的改革才能深入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才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