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兒
【摘 要】閱讀經典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環,關系著我國傳統文化智慧的傳承與國家軟實力的構建。扎實、持續地開展好經典閱讀,是幫助師生尋求完善、獨立的自我與品格的最好途徑。本文將我校閱讀經典的活動實踐經驗與北京大學王余光教授《閱讀,與經典同行》的講座內容相結合,探討了構建經典閱讀活動的系統性和持續性,使經典閱讀與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經典閱讀中做到知行合一,保持教師閱讀經典的熱情等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閱讀經典;教育;活動
京城七月,爍火流金。7月17—24日,由區中小學校長研究會組織,旨在提高全區中小學校長管理水平和綜合素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內涵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香洲教育的香洲區教育領導力高級研修班在北京大學開班,我很高興能參加這樣一次高端的學習培訓活動。
培訓班課程豐富,授課形式多樣,在聆聽、答問、討論的過程中,我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進行學習和反思,或開闊視野,或去蕪存菁,或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其中,王余光教授的講座《閱讀,與經典同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在于這個講座與我們正在開展的經典閱讀和創建書香校園活動有密切的關聯。王余光教授在講座中引經據典,讓我們眼界大開。其中,我對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序中的這句話印象尤其深刻,他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這句話既說明了經典應作為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又道出了閱讀經典的重要意義。多年以前,我們學校就開展了閱讀經典的活動,當中取得過一些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一路下來,我們也感到了一些困頓,比如如何構建和規劃活動的系統性和持續性,如何使經典閱讀和教學活動有機結合,如何讓學生在經典閱讀中做到知行合一,如何讓教師保持閱讀經典的熱情等等。通過王余光教授的講座,對于今后繼續開展的經典閱讀活動,我有一些新的領悟。
一、重新認識經典
從文化層面理解,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經典詩文濃縮了漢語的韻律、詞章之美,寄寓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追求和審美理想,閃爍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光輝,展現出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高尚情懷。這些經典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是啟迪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豐富我們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經典之作,大都文辭精煉優美,讀來聲如珠玉,朗朗上口。多讀,既可增強語感,又可完成語文素材的積淀。這是我對于經典本身內涵的一個新的認識。
第二個認識是對經典“類”的認識。對于經典的分類,目前也有不同的說法。有專家把《周易》《尚書》等歷史最為久遠的典籍劃為一類經典,其他的,像之后出現的如唐詩宋詞等劃為二等甚至三等經典。這些專家認為一類經典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是基石,必須熟讀熟記。我贊同這種分類觀點。但我認為即使是后來的經典,由于是在前人經典基礎上的再創造,在文學性、藝術性上同樣價值不菲,也應該等同視之。至于在小學階段經典閱讀上,我更主張從二三類經典入手,因為語言的發展,越是往后就越是成熟,如古詩的發展便是如此,魏晉之前的古詩多以四言為主,慢慢發展成五言、七言,聲音的變化就更趨豐富。另外,一類經典由于年代久遠,一般較深奧,不易理解。二三類經典則相對通俗,我認為較適合在小學階段推廣。這是我對經典“類”的認識。
第三個認識是我在指導孩子進行經典閱讀時碰到一個問題,就是“讀”和“講”的問題。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陶淵明也說:“好讀書,不求甚解。”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這種觀點肯定是要批判的。但古人杰出的文學成就就說明了他們總結的這些經驗并非毫無根據,越是久遠的經典就越是深奧難懂,不僅是現代孩子,就算是古代的小孩同樣不好理解。但是我們總有這樣的體會,小時熟記背誦的知識,多年以后仍印象深刻,而隨著年歲漸增,許多事理也會漸漸明白。所以,讓孩子理解經典會有相當的難度,重點應在于要想方設法讓孩子饒有興趣地讀背經典。
二、開展經典閱讀的設想
經典是永恒的,但每個時代有自己的品讀方式。在今日的教育體制以及思潮之下,我認為我們要因時制宜,開展高效的經典閱讀。以下是我的設想:
(一)開設校本課程,讓經典走進課堂。學校把經典誦讀打造成具有學校特色,充溢著快樂氣息的“校本課程”。一是經典誦讀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創設教育情境,營造氛圍;二是開設專門的經典誦讀課,創設教育空間;三是打造快樂經典沙龍,創設共進平臺;四是建立測評機制,促進學生知行合一,保證活動的持續開展。
(二)定期組織成果展示活動,及時總結經驗,推動活動深入持久開展。每年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工作總結和成果展示活動,及時總結經驗、交流心得,不斷扎實推進工作的深入開展。除了學校內部的總結展示外,我們還可以走出校門,到社區舉行展示活動,擴大社會影響,發揮文化引領作用。
(三)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讓經典真正融入學校生活。開展“經典誦讀”的最終目標,是讓經典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浸潤到學生的心靈里。因此,學校要有意識地將經典誦讀與校園文化建設和特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四)通過專家引領,提升經典誦讀活動的層次和水平。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如果能在學識底蘊深厚的專家、大師們的培訓指導下,相信我們經典誦讀活動的層次和水平一定能得到較大的提升。
三、教師要與經典同行
教師作為教育者,是學生求知的領路人,一個腹有詩書的教師對學生有著非凡的魔力,他們會自覺地和老師一起,以經典為友。在我看來,教師讀經典有以下好處:
(一)豐富知識儲備,提高課堂有效性。一個好讀書的教師在備課中或課堂上總會靈感飛揚,一句經典的話語,或者一個久遠的典故,往往就是課堂的一個亮點。在經典的熏陶下,教師的語言以及教態等都會呈現出濃濃的書卷味,充滿語文味的課堂必將是孩子求知的樂園。
(二)洗滌心靈,凈化精神。教育事業是一項繁瑣、枯燥而艱辛的事業。職業倦怠感會不知不覺地在我們心間萌生。加之現在社會物欲橫流,我們的心志很容易在燈紅酒綠中迷失。一個心浮氣躁,追名逐利的教師是無法創造出優良的教學成果的。這時,我們需要回歸經典,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感悟古人的知足常樂,甘于淡泊,從而獲得內心的平衡,增強職業和生活的幸福感。
閱讀經典會讓我們的教師更加善于思考,更加遠離浮躁,讓我們的老師有著獨特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從而也讓民族的未來在成長的道路上擁有更為正確的指航標。
“今天,我們閱讀傳統經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也是為了一個悠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或許是尋求一個完善、獨立的自我與品格的最好途徑”。(王余光教授的講座的結語)。我認為,所謂“完善、獨立的自我與品格”,從某個角度來說,指的就是學校的內涵與特性。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學校深刻的內涵,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精神風貌。我相信,扎實、持續地開展好經典閱讀,讓經典潤澤每一位師生的心靈,是一項神圣而光榮的使命。我希望,在經典引領下,每一位學子于這個物欲橫流,喧囂浮躁的社會中保持人心的純凈與平和,從而升華自身的品格。我期盼,每一所學校以經典引領,為每一位師生開啟幸福的大門。我展望,傳承經典,薪火相傳,中華文明光耀世界!
【參考文獻】
[1]朱自清.經典常談[M].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7. 88-89
[2]樂正克.學記[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32-33
[3]李毓秀.弟子規[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