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璜+范海科
【摘 要】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由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父母雙方或一方的長期缺席,導致這些“留守學生”在心理方面產生了諸多問題,探究其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進一步助推。“留守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向上的性格,這不僅是擺在社會、學校面前的一項十分急迫的任務,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留守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我校是一所封閉式、寄宿制學校,在校學生4000余人,其中留守學生占90%。由于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學生成功時大多得不到父母的賞識,失敗時常常得不到及時的鼓勵,受到挫折時得不到心靈的安慰,思想彷徨時得不到正確的指引……致使稚嫩的孩子們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一、我校“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
1.性格問題。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yǎng)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下一代。由于“留守學生”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使有些孩子產生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悶、失望、敏感、孤獨、不安、膽怯等,祖輩的溺愛,也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執(zhí)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fā)脾氣等不良性格;還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溫暖而離家出走……
2.情感問題。在孩子身心健全發(fā)展過程中依戀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對社會安全、信任的基本態(tài)度,而“留守學生”與父母間依戀關系的正常發(fā)展過程被中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導致孩子對社會的安全感、信任感無法建立。其次、許多留守兒童因親子關系的失諧,只知道單向的接受愛,不去施愛,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報,整天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對他人缺少誠信,片面強調個人利益。對家庭、朋友、鄰居、冷漠少情,缺少同情心,對社會缺乏責任感。
3.學習困難。“留守學生”一般由祖父母或親戚監(jiān)護,他們只對留守學生實施溫飽式的哺育,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理,使部分“留守學生”紀律散漫,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獨立完成作業(yè)、曠課、逃學、說謊,有的迷戀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為偏差,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其次,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響,把自己的人生發(fā)展方向也定位為打工掙錢,因此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
4.行為偏差問題。不遵守課堂紀律,頂撞父母頂撞老師,欺侮同學,言語不干凈,抽煙,酗酒,打架,偷盜,賭博……這些問題在留守學生身上尤為明顯。其次早熟現(xiàn)象嚴重。這在初中生群體中很普遍,甚至五、六年級也有出現(xiàn)這種傾向。
5.價值錯位問題。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使家庭經濟狀況相對改善,于是采取用金錢來彌補孩子的感情,使得留守孩子擁有零花錢的數量增加,養(yǎng)成好逸惡勞等陋習、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同時,“留守學生”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監(jiān)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些都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fā)種種心理病癥。
二、“留守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造成“留守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與自身心理素質、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家庭監(jiān)護人、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有很深的關系,主要歸納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臨時監(jiān)護人因素:多數臨時監(jiān)護人都是孩子祖輩,年齡大,受教育程度低不懂得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任務和計劃,使學生從小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成績普遍低下。另外,“留守學生”寄住在親戚家中的,監(jiān)護人一般不會像自己的子女那樣管束、教導這些“留守孩子”,他們認為管得太嚴,小孩子不理解,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有的遷就放任,有的冷淡粗暴。并且安全感缺失讓他們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當這種意識的到強化時,就會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進而不愿和人交往,對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和沒有公共意識等心理障礙,如果缺乏正當和及時的引導,可能就會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這些都是“留守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人際交往因素:這是形成“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又一原因。“留守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她們需要尋找生活和精神上的依靠,而父母長期在外,缺乏最起碼的心理交流機會,內心的煩惱與沖突無從傾訴也得不到引導。導致孩子缺乏對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了他們與別人的社會交往。由于交往實踐的缺乏,“留守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難以得到提高,而且很容易產生交往障礙。其次,“留守學生”與不健康同輩群體的交往,導致他們道德認知水平下降,道德行為失衡,加速他們的墮落。最后就是文化傳播媒體的影響,如虛擬的網絡世界、小說、電影、電視片中的兇殺、暴力、恐怖、色情等內容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襲危害也很嚴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嚴重地毒害著青少年學生的心靈,從而形成心理健康問題。
3.學校和社會因素:“留守學生”在校學習壓力過大,也會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其次社會環(huán)境復雜,誘惑多多,特別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與引導。可是他們的父母遠在他鄉(xiāng),關愛和引導缺位,“留守學生”中極易出現(xiàn)心理失范和越軌行為。
4.生理因素:“留守學生”由于身體的迅速發(fā)育,心理和人格尚未完善成熟,思維方式簡單,遇到挫折往往自暴自棄,導致心理問題產生,甚至釀成悲劇。
“留守學生”是我校教育所面臨的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課題,也是一個在相當長時期都會存在的社會問題,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應相互配合,營造良好氛圍。醫(yī)“心”、育“心”,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代心理健康的優(yōu)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