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英花
【摘 要】游戲是兒童早期特有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幼兒的主要更是必要的活動。游戲在幼兒園教學工作中所占地位舉足輕重,不可或缺。游戲不但能促進幼兒身體發育、語言發展、智力發展,而且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和品質,促進幼兒意志行為的發展,對幼兒美育也有著重要作用。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恰當地采用游戲,就一定能使幼兒的智力發展達到最佳效果。
【關鍵詞】幼兒教育;游戲;學習效率
幼兒在游戲中能夠獲得快樂。兒童也能夠通過玩練習各種本領,比如折紙、穿珠子、騎車、拼圖等等,在游戲中玩,并且越玩越熟練,在游戲中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達到“教與學”相長的效果。
一、教師要成為幼兒游戲的伙伴
幼兒教師要學會如何做幼兒的游戲伙伴。這既能取得幼兒的信任,而且孩子們也更愿意與教師親近,他們也會將自己的想法、開心或者不開心的事告訴教師,有利于教師結合幼兒的個體性格以及所提供的信息來確定適合他們的游戲內容,使得教學達到理想效果。要善于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各方面先進入角色之中,將游離在角色之外的小朋友吸引過來。在游戲過程中,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在游戲能力上表現出來的差異,尊重并且認可他們的發現,多地鼓勵、肯定幼兒的活動,要耐心傾聽幼兒的談話,適時地以角色的身份將其引入游戲之中,以角色的身份、啟發性的語言等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愉快地玩耍、學習。在設計游戲活動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如小班的寶寶可以玩“娃娃家”游戲,老師在游戲開始之前設計關于“娃娃家”的問題,引發寶寶濃厚的活動興趣,寶寶可以根據自己的社會經驗大膽的嘗試游戲,并從中獲取樂趣。大班的幼兒就不會對“娃娃家”產生興趣了,他們會認為那是“沒意思”的游戲。那么,我們可以根據大班的年齡特點以及已有的社會經驗和知識經驗設計“小超市”、“小銀行”等游戲活動,讓幼兒嘗試扮演超市的售貨員、銀行的小職員,在這兩種游戲過程中他們可以運用科學領域中接觸過的數字以及簡單的計算,在活動過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維,獲取更多的經驗;幼兒還可以在“小醫院”游戲中嘗試醫生和病人的角色扮演,從中運用并獲取更多的衛生常識,提高保健意識。表演游戲是創造性游戲的一種,是幼兒根據故事和童話的內容,通過語言、動作、表演、扮演角色進行的游戲。表演游戲不是以演給別人看為目的,而是幼兒自己的一種游戲,是大致地依據文藝作品,表演方式是幼兒按自己的意愿自創的,表演情節也可以按照幼兒的愛好增減,表演游戲又是幼兒的一種創造性活動。
二、投放適宜的、豐富的游戲材料
開展游戲教學要投放適當的游戲材料,因為其適當與否直接影響到游戲的開展效果,豐富的游戲材料能使游戲教學事半功倍。游戲材料要保證其安全性,要通過正規的渠道購買,一定要杜絕用不合格游戲材料給幼兒用。此外,幼兒材料的投放也要能引導兒童動手或者動腦,讓他們從游戲活動中得到體驗,提高認知能力。尤其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小朋友,吃飯有時需要教師喂,不免拿著玩具到處扔,很容易損壞玩具,甚至給其他的小朋友帶來傷害。因此,幼兒教師要選擇一些半成品的玩具給他們玩耍。在游樂場游戲中,我們提供了筷子、勺子等不同材料,讓幼兒來夾取玻璃球、圍棋子或者象棋子,在釣魚區我們也投放了不同的釣魚竿,有磁鐵的、有回形針的,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不同的材料,也有孩子會嘗試選擇具有挑戰性的材料。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充分滿足了各層次孩子的需要,使他們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受到快樂、體驗自信,并調動了每個孩子的參與積極性和創造性,滿足孩子多方面的發展。
三、保證合適的游戲時間
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很多家長都反映,小孩子都很喜歡做游戲,因此,家長對幼兒園開展游戲教學持肯定支持的態度。但是,游戲時間的長短會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游戲質量。因此,在開展游戲教學時,一定要保證幼兒有充足的游戲時間,讓他們在充足的時間里去尋找游戲伙伴、選擇角色并且計劃游戲情節等等。充足的游戲時間是加強幼兒同伴之間合作的有力保障,讓幼兒在游戲中健康快樂成長。但是,如果游戲時間過短,幼兒不僅玩不出高品質的游戲來,有時候還不得不放棄要玩的游戲內容。經過實踐研究表明:游戲時間最好控制在兩個小時左右。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游戲教學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時間都被白白浪費掉,例如,幼兒在早晨入園以后,有些教師只是簡單地讓幼兒看書或者呆呆坐著,過渡時間太長,必定會擠占游戲時間。其他時間比如排隊、吃飯、說教時間等都比較長,這樣也就縮短了幼兒的游戲時間。過短的游戲時間只會讓幼兒出現閑散、旁觀行為,而游戲時間合理分配,幼兒則不會感到厭煩或者無事可做,游戲也會讓幼兒更加沉浸在復雜多變、豐富多彩的氛圍之中。所以,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在開展游戲教學時一定要盡量保證孩子自由游戲的時間,根據實際情況,減少過渡時間的浪費,對每次游戲時間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比如說,有些體育類游戲時間較短,教師一定要靈活掌握。有些游戲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玩的盡興,因此,教師也要盡量滿足幼兒游戲的不同需要。讓孩子們都能在輕松的游戲活動中學習、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參與游戲,促進游戲發展
孩子們永遠歡迎教師以玩伴的身份參加他們的游戲,在游戲中和他們處于平等的地位。教師可以是“藝術家學徒”、“調解人”、“監護人”、“平行游戲者”等身份去參與游戲,但要警惕那種以教育者、指揮者、主導者自居的思想和做法。當教師成為主導者時,孩子的游戲行為往往被迫中斷。教師應帶著一顆童心去參加游戲,尊重孩子在游戲中的自主權,和他們共同分享游戲中的快樂。游戲之外,大家用不同的方式交流討論甚至解決問題,教師要巧妙的將分享中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升華,潛移默化的深入到孩子的心靈中去。
五、評價游戲,分享游戲體驗
游戲結束時,教師引導幼兒就開展游戲情況進行討論,幫助幼兒整理游戲經驗,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分享成功的經驗。這種評價不是指結束時的講評,而是指對幼兒游戲行為表現作分析、研究,以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狀況;對幼兒游戲作出評價,是對幼兒已有經驗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戲計劃的依據,它不僅可以豐富幼兒游戲的內容,而且有助于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
當然,在幼兒園開展游戲時,游戲的過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的,也不是兒童隨意自我發展的過程,需要教師根據游戲的進展情況進行設置、調整,而且還要積極參與其中,成為幼兒游戲中的“玩伴”、“支持者與引導者”,對于一些能力不強的幼兒及時提供援助,讓他們自由進行角色轉變,鼓勵那些水平相當的兒童重組游戲玩伴,并且也要及時鼓勵那些能力強的幼兒主動去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大家互幫互助一起游戲。教師應當保教結合,將該類游戲與起床、晨間鍛煉、體育游戲、午睡等日常生活環節結合,更好地鞏固游戲教學的效果。讓全體小朋友都能享受游戲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在“動”中提高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讓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在游戲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田曉,田雪霞.《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5.15(5):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