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文+曹亮
“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針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包括關注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關注人生與人性的教育、關注學生的性格好習慣、關注兒童的品德與品格、關注學生情感和情懷。我校積極構建“向善”校園核心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主要認識
弘揚“善文化”,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友善”是黨的十八大提煉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重要概括,是最緊密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具有弘揚社會正氣的普世意義。友善是一種人生態度。孟子曾曰:“與人為善,善莫大焉”。佛家也勸導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友善是一種人生智慧,“與人為善,予己為善,予己為樂”。友善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生活化、大眾化的重要體現。
弘揚“善文化”,是彌補家庭教育缺失的需要。“向善”文化建設有助于培養誠實、信用、合群的品格,堅韌頑強的意志,鑄就積極健康、努力進取的精神,“善”體現在待人接物時的微笑與誠懇,舉手投足間的儒雅,是自然純樸的流露,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回歸,“善”可以讓家長和學生少一份躁氣,多一份淡定,更好地處理家庭、社會關系。
弘揚“善文化”,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需要。學校對學生影響最久遠、最深刻的不是知識,不是考試分數,而是文化,是一種在校園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思維品質和行為習慣。
鑒于此,學校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向善”文化教育網絡,指導學生善待自己、善待師長、善待社會、善待自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主要做法
(一)構建“向善”校園核心文化
“善”是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用“善”的理念啟發、引導、教育全體師生,促進教師以高尚的師德、豐厚的學養擔負教書育人的使命,幫助學生形成知善、向善、樂善的精神品質,引導其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定堅實基礎。
圍繞“向善”這一核心文化,在教師、學生、家長和教育專家的廣泛參與下,學校形成了“知善、向善、樂善”氛圍、“善教、善導、善研”和“善學、善思、善行”的風氣,形成了“善的教育”學校文化理念系統。
(二)“向善”學校文化建設實踐與探索
為了把“向善”核心文化真正落到實處,我校扎實開展“我心中的善”、“我眼中的善”、“我手中的善”系統主題德育活動,開發了《勸善篇》等“善的教育”校本課程及其教材,將其納入課程表認真實施。“道德講堂”通過普及道德理念,講述道德故事,展示道德力量,弘揚道德精神,積聚“善”的正能量,引領師生的德行方向。
(三)以“向善”為載體整合師生發展評價體系
結合“向善”學校文化建設,學校每周評選校園之星,把校園之星細化為“樂善之星”、“行善之星”、“勤儉之星”等十多顆星,涵蓋品德修養、習慣養成、課堂學習、課外活動、強健體魄、志趣情感等多個方面的成長要素。以認星爭優為總領,以“善學、善思、善行”為向導,培養理想遠大、品德優良、全面發展、身心和諧、基礎扎實、敢于創新的好青年。
教師層面,學校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建立健全以“善教、善導、善研”為內涵的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專家型教師系列評價體系,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學養豐厚、身心健康、勇于進取、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育人團隊。
(四)用“向善”文化帶動學校特色形成
學校結合開展“向善”教育學校文化建設實踐,申請了《家校合育 立德樹人——“善文化”與高中生道德品質培養的實踐研究》國家級課題,校長擔任課題組組長,各相關職能處室主任為組員,切實保障課題研究的實效性。研究過程中,學校堅持子課題負責人每周匯報、每月總結制度,邀請省市教育專家每季度到校指導,力求做到研究有高度,實施有精度,調查有細度,成果有深度。定期對學校開展的相關活動、取得的有關進展、形成的階段成果進行展示,并針對研究過程中的問題、困惑展開討論,有效引領和促進了“向善”教育探索與實踐活動。
三、主要成效
(一)不斷積淀、反思中前行,建構校本“向善”文化
形成具有本校特點的向善文化理念和制度,引領學校不斷向前發展,形成“做最好的自己”為核心的樸素的“向善”文化理念。
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從而激勵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學校向善文化就是從人性向善的角度出發,引導施教者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好的,都想學好,都能學好。學會尊重每一個學生,放大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我能行”、“我能做得更好”、“做最好的自己”的信心支配下不屈不撓的去克服困難、去學習、去奮斗。
(二)“向善”文化的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師德和修養水平
從提高教師的文化修養開始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特別對教師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讓其了解《大學》、《論語》、《學記》、《師說》等有關教育方面的傳統文化精華,以及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中有關“以身作則”、“因材施教”和“教學相長”的思想。教師的教育理念轉變了,心態愈加平和了,便容易做到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稚嫩的心靈。巧妙地滲透引導,藝術地處理教育中的細節,從而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功效。
(三)開展有明確導向作用的系列德育活動
1.開展“向善”文化為主題的文體節活動。校園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蘊;校園有了藝術,就有了靈動的創新精神。一年一度的善文化藝術節是展示善文化教育及素質教育成果的傳統盛會,在這里,每一個熱愛藝術的同學都能得到一個觀察美、欣賞美、體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廣闊天地。有人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藝術之美讓我們達到求真、為善、尚美的精神境界。
2.五個一工程(每周展示一名曲、一名畫、一家訓、一美文、一善星)。通過樂曲陶冶,畫作美育,薦讀勵志,家訓教誨,善星示范等的協同作用,在全校營造“學模范、冶情操,養正氣,樹新風”的良好風尚,推動我校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促進學校整體文化素養的提高,營造較理想的“向善文化”教育學習氛圍。
3.合作互助教育。通過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助,并把“小組合作互助”延伸到課堂以外,形成一個個團結互助的社團組織或志愿者服務隊伍,更好的展現自我,服務于他人。讓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既學會自強自立,又學會合作共處、相互包容、相互幫助。
4.儀式教育。抓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適時開展向善教育。在“小高考”結束時,充分利用學生和老師共同奮斗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感情,開展感恩“小高考”系列活動;在學生即將十八歲時,舉行“青春 責任 夢想”為主題的成人儀式,并組織家長為每一個學生寫一封賀信,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拓展向善文化的影響范圍。
當我們的“向善”教育成為一種精神文化影響學生心靈的時候,便有了其實際的意義和價值;當我們的“向善”教育符合人性的基本需要時,便有了長期的實效;當我們的“向善”教育形成文化并能真正牽引和滋潤學生的靈魂時,便能真正深入學生心靈的深處,催生學生主體人格的生成,喚醒學生成長的內在動機;當我們的“向善”教育深扎在豐厚的傳統民族文化土壤中,又生長在時代發展的藍天下時,便充滿了勃勃生機和活力。
(《“善文化”與高中生道德品質培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