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臣高
教師評價是對教師個體德、能、勤、績的價值判斷,是教育評價的重要內容,它著眼于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整體優化和教師功能的整體優化。教師評價是以工作成績效率為主,對教師個體德、智、才等全方面的考核評價。教師是以培養人才為主要工作的,是辦好教育的決定因素,只有一流的教師,才能有優秀的學生,即沒有不會學知識的學生,只有不會教書的教師。因此教師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職能,它能引導教師按教育規律辦事,為教育和教學改革與發展服務。
在教師評價的諸多內容中,教師課堂執教行為的評價使教師評價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它關乎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的養成教育及學生診斷教育問題的績效反應。具體評價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單向表達即語言的表達
經過教師設計加工過的信息,要使之作用于學生必須經過一個傳導的過程——教師語言的表達,它是課堂執教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
語言,是教師用以向學生施加影響傳授知識最重要的工具,它作為一個符號系統,包含了歷代人類的精神財物。只有通過語言,教師才能獲得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才能對學生作出影響。語言又是一種思維工具,是抽象性羅輯思維的恰當形式,教師語言表達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把握好自己的語言,使之具有連貫性、邏輯性、論證性。一般來講,語言包括語流、語氣、詞句,在這三要素中,教師在執教中要做到語流清晰、平穩、流暢;語氣處理恰當;語句精煉,邏輯性強。
贊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寫道:“要知道人說出來的話,不單是靠它的內容來激發對方的思想和感情的。這里有交談者一副興致勃勃的面孔,有一雙一忽兒在科學的豐功偉績面前燃燒著贊美的火花,一忽兒又好像在懷疑所作結論的正確性而且瞇起來的眼睛,有表情、還有手勢……”所以教師在課堂執教行為中的單向表達除了語流、語氣和遣詞造句外,還要善于把語言交往手段與非語言交往手段,如表情、手勢跟聽講者之間的空間距離等融合一體,借助于后者加強語言的感染力和信息的傳導。
二、師生的雙向交流
教學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集中體現在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聽辯和理解分析及回答。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后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的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币虼?,教師在提問時:提問的質量準確、有意義,類型多樣化;提問的數量合理分配給人均個數和時間個數;提問的面積包含著知識面和學生面。這樣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也能體現課堂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密切配合群體關系網。
學生在聽辯、理解分析及回答的時間內,會集中注意和強行記憶,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回答的評價和引導做到及時、中肯、針對性強和新舊知識的聯系,思維的引導。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雙向交流是建立在民主、平等,教學相長的基礎知識之上的,正如荀子所說:“青取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韓愈所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都是從教育實踐中深刻地解釋了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合作,討論的客觀規律。
三、教師的板書
教師在黑板上的板書,不應是胡涂亂劃,雜亂無章的,板書應是一種課堂教學的藝術,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注重書之有方,書之有效,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做到少而精,緊扣教材,體現特點,做到完整、醒目,板書的方式應多樣化,運用遞進、對仗、并列的方式安排板書。
總的來說,教師的板書主要包含三個方面:板書設計,板書運行,板書書法,其中板書設計重在關鍵詞句的提取,詞句之間的關系清晰,整體板書簡明扼要,切合原意;板書運行旨在順序合理,時機恰當,配合協調;板書書法體現在字體版面清晰,書寫過程流暢。
教師在板書的實際操作中,應當重視板書的運用,因為板書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每位教師切勿把板書視為雕蟲小技,更不能把它視為可有可無,板書的成敗將會影響整個教學過程的效果,因為它集中了教師備課教案的精心,只有運用得當,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經驗的教師都會把它當做教學的重要手段加以重視,通過運用板書,可以使教學變得生動直觀,又能突出教材的重點,理清教材的脈絡,還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促進學生注意聽講,便于復習。無數事實證明,凡是教學中精心設計并應用板書的教師,課堂的效果往往比較好。所以,教師在執教中一定要重視板書的運用。
四、教師的體態
所謂“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這一特殊職業決定其體態的特殊性,它不但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直接影響教師在執教中的實效。因此,教師的體態應端莊、文雅。其包括姿態,面部目光,面部表情、手勢、外部修飾五個方面。其中面部目光應長短均勻,軟硬適中;面部表情應自然適度,由衷;手勢自然大方,能表之以情,達之于理,且與語言的配合度好;外表修飾中服裝,發型,化妝應做到規范,使教師的個性與教學配合,達到個性優化教學,教學體現個性。
五、教師的舉例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教學中,教師能否使學生理解所學知識,能否使學生對知識加以強化,諸多是決定于教師能否根據內容舉例例證,通過舉例觸類旁通,使知識形象化,學生學起來輕松,易懂。這就要求教師的舉例要切題、切身、切時、切意,且在剖析例子時要透徹。通過各種舉例,使知識系統化,分清知識總體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六、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引導
學生是人,是發展中的人,是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人,這是學生的基本屬性。學生的屬性決定了教師在執教中必須樹立引導學生思維的意識,逐步找學生思維的展開點,層層深入,充分開創學生思維,使之達到認知的停靠點。
思維引導方式有空間引導,推斷引導,定向引導,歸納引導。在執教行為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認知能力,因材施教,選擇適合于學生擴展視野的引導方法。
總之,教師在執教行為中的評價應體現先進性和方向性,也就是指標、權重和標準應體現時代精神,它應該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事實上教師課堂的執教行為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全過程就是一步一步地達到具體的教育目標的過程。教育目標本身應體現時代特色,不同社會,不同時期的教育目標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教師的課堂執教行為的評價應該與教育目標相一致,力求體現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