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康
【摘 要】文章關注課文朗讀訓練環節,這是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條件。朗讀有助于學生真切感受課文,聞聲明義,領略課文的精妙之處,有助于增強語感,以聲傳情。訓練學生朗讀課文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語文老師應重視學生自主練習朗讀,自覺預習閱讀課文,并形成一種閱讀習慣。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環節和任務。語文老師應重視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學會想象,且應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夠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把自己與作者整合投入,積極感受體驗,悉心感悟,增強語感。指導閱讀形式多樣化,訓練實踐層次化。語文老師還要善于用指導朗讀、范式朗讀和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強化情感和美感的熏陶。
【關鍵詞】強化閱讀;朗讀指導;方法多元;自主體驗
《大拇指湯姆》一課,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在前兩篇強化朗讀教學的基礎上,加強朗讀范讀導向,注意文中情感體悟,相對側重學生默讀訓練和有一定速度的默讀訓練。要繼續加強教師默讀指導,強調反復,螺旋式實踐,逐步提高默讀的速度和質量。
一、培養學生邊默讀邊思考的讀書習慣,注重詞句訓練和語言積累,提高閱讀認知能力
要求學生默讀《大拇指湯姆》一課,一定要給學生留有充裕的讀書時間,讓學生真正切實地默讀課文。語文老師的閱讀范式,還要指導鼓勵學生一邊默讀課文內容,一邊動筆圈點勾畫自己認為重點的內容。有些地方還可以標出思考的疑問,好學生還可以點評幾句,有點讀筆記的句子味道。成段部分默讀后,要標記幾句自己的感受,對有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善于主動公開提出,老師可組織相應的討論交流活動。默讀課文能力的提高是有個過程的,老師組織教學既不能急躁,又不能走形式,一定要把默讀訓練落在實處。老師在語文課外活動中可以把《大拇指湯姆》課文與略讀課文訓練結合起來,進行針對性訓練,以檢測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同時,要加強詞句訓練,積累巧妙語言,是因為詞句訓練是閱讀課文的主要內容,老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的意思,進而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妖精”、“大拇指”、“剖開”、“鞠躬”、“受寵”、“款待”、“善良”等詞語。“喜出望外”要看是在什么語言環境下運用的,結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和用法。是形容由于意想不到的好事而特別高興。母親正因為找不到湯姆而痛苦流涕時,見到他,這使母親非常高興。如果這句話只寫“母親教導他喜出望外,趕緊……”語言環境交代得不清楚,表達效果就顯得不足了。在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和用法后,再讓學生去造句,這樣訓練過程對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效果會更好一些。
二、引導反復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自主體會課文感情,提高理解感悟課文能力
閱讀教學要依課文的內容及不同特點,采用多種形式,也可以利用課后習題提示,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思想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通過理解所圈點勾畫的重點詞句自主探討所蘊含的思想內容。還要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廣泛想象,把課文所描述的內容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對閱讀后的內容加以分析歸納,理清文章條理,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語文教師要貫徹“生本化”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閱讀課文。通過自主閱讀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在自學實踐中逐步提高理解感悟課文的能力。教師要積極營造自學思考和平等對話的良好閱讀氛圍,達到師生、生生互動融為一體,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開展課堂討論交流活動,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和個性化學習體驗,不用一個標準要求學生,學生從文中獲得的體驗和收獲,只要言之有理都應加以肯定。若學生的討論交流偏離了對課文的正確理解,學生的感受明顯與課文思想內容不相符合,語文教師就應及時適當加以引導。比如引導閱讀目標要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故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課文講了一個神奇的故事,化裝成乞丐的魔法師悄悄施展法力,使熱情款待他的農家夫婦有了一個與丈夫的大拇指一樣大的兒子湯姆。湯姆在一番神奇的經歷之后,得到了國王的寵愛,他使農家夫婦很開心,也很自豪。故事告訴讀者為人要善良,善良會給人帶來幸福。另外,還要體會突出中心思想的重點句子。善良會給人帶來幸福,這個童話故事表達了作者的一個美好愿望,告訴讀者人與人之間需要善良:農夫和妻子以自己的善良款待魔法師“乞丐”;魔法師同樣以善良回報了他們;就連國王都關心湯姆的窮苦父母,讓湯姆從自己的寶庫里拿金銀給他們。這一切告訴我們善良是一種美德,善待別人的人,并不企圖得到什么,就像農夫和他的妻子一樣,因為他們最終也不會想到,他們的幸福與當面熱情款待乞丐的事有什么關系。但是他們獲得了幸福,這就是“善有善報”。
三、指導學生精心閱讀課文,領會表達方法,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感知體悟課文故事情節和形象意義
本課文的故事是以大拇指湯姆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情節:湯姆出世,是一個神奇,驚險的經歷,他成為國王的玩偶,更是父母的驕傲。這個看似通俗易懂的故事中寄托者作者的一種美好愿望。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讓學生了解“湯姆有哪些神奇的經歷”這并不難,通過自學閱讀就能夠完全掌握,因此不必在這個問題上花大經歷,下大功夫;“農夫和他的妻子為什么為自己兒子驕傲?”這個問題也不難,兒子不僅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快樂,還能在國王身邊,受到國王的寵愛,這使他們為有這樣的兒子而感到驕傲。理解到這一步還不夠,還沒有深入進去,還沒有把課文琢磨透。如果老師再進一步指導提出:“農夫和他的妻子為什么能為自己的兒子驕傲?”使學生以農夫夫妻的角度站出來,站在作者的角度體會課文最后兩句話:“但是他們會想到,這一切都是因為多年前他倆款待過一個素不相識的乞丐。是他們的善良給自己帶來了幸福。”這就是作者要真正表達給讀者的核心思想:人與人之間需要善良,善良會給人帶來幸福。提高學生反示全文,這個思想在文中還有體現:除了農夫和他的妻子對待“乞丐”魔法師,還有魔法師對待農夫,以及國王對待湯姆的父母等。由此可見,再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只停留再故事表面的理解還是不夠的,必須整體感知與重點探究結合起來,既要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感情,還要領會作者表情達意及表達手法。如按事物發展變化的順序寫作,抓住事物的特點寫作。聯系課文上下文脈來感知體會,通過生活體驗抓住重點語句來感知體會等,逐步提高課文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