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師生在“教”與“學”的互動式教學過程中,敞開心扉地進行交流、研討,雙方在平等地位的基礎上彼此交換意見和看法,并通過理性分析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造性思維,教學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師生有效互動
要提高課堂效率,光靠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有效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更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誠然,要想使我們的課堂做到良好的互動,教學中少不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一、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充分意識到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為師生之間的交流創造一個平等的平臺。教師課前要精心設想、努力鉆研,看準學生這個突破口,向四十分鐘要質量。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恰當地選擇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學習,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效果。例如: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保持平等對話關系,與學生一同探討交流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奇、秀、險)。說說作者是怎樣描寫桂林的山奇、秀、險這些特點的?讓學生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尊重學生心理情感,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位置,以推動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好的互動與交流。
二、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因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有效互動的保證。在語文課堂互動式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作為真正的教學主體,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充分發展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中的一切引導、啟發、講解、點撥,都需要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選擇和評判,才能轉化為學生的智慧和能力。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做到有效,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將講堂變為學堂,讓學生參與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在學習《索溪谷的“野”》一課時,教師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探討該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讓學生探討納溪谷如何“野”,讓學生自己總結,有的學生說索溪峪的水“野”、有的學生說“動物”、有的學生說人的“野”。老師引導道:“你們明白了課題中野字為什么要加引號嗎?”,同學們答道:“那驚險的山、調皮的水、頑皮的猴子、率真的人們,是(野性、自然、純樸、純真)的美,因為野字的真正含義是指索溪峪的那種天然、野性、純樸的美。所以才加引號的”。這堂課給我的感覺真棒!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教師只需依據實際的教學情況,抓住適當的時機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即可。
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教師要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挑選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像《小英雄雨來》《少年閏土》等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去表現去學習。通過課本劇的形式將課本內容呈現出,學生們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學習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使得學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期間,教師應該通過熱情讓學生相信,做課本劇的事情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讓學生全身投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增強師生之間的話語溝通
首先,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增強師生間的話語溝通。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的提問。例如:《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先詢問同學們是否知道蒲公英、蒼耳、豌豆這些植物的媽媽是誰來調動積極性,進而讓學生通過回憶總結這些植物的特點,提高概括能力,教師適時引導并做出總結。從這些植物進而遷移到其他植物,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情況做出不同的舉措,帶領學生找到正確的答案,同時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表揚和鼓勵。其次,為實現互動中的語言溝通創造一定的情境。在學習《曹沖稱象》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根據曹沖稱象的具體步驟,讓學生用臉盆、石子、玩具象和稱來模擬曹沖稱象的過程,了解其原理后,鼓勵學生設計新的實驗方法。也可以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增強師生之間的話語溝通。
五、教師要特別關注生生之間的互動
課堂互動除了師生間的互動外,還有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往的互動理論大都局限于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彼此影響,否認了學生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合作學習的重要代表人物約翰遜兄弟認為:“從本質上說,教與學的成人——兒童雙邊觀過低地估計了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生關系的重要性。”可見,我們所倡導的互動觀,應是一種多邊立體的互動觀,它不單倡導師生雙邊互動,更倡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只有兼顧到了生生互動,我們的課堂才會更有效。
例如:我在講述肖復興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文章時,由于里面的觀點深奧抽象,學生理解較為困難,故上課之初,課堂氣氛拘謹。于是我就從作者初次見“爬山虎”的特點談起,引導學生了解爬山虎帶給作者感受,并從中把爬山虎和葉圣陶老先生聯系起來,從而很自然地過渡到文章中的觀點。學生在課堂上慢慢地放開來,積極地進行探討,暢所欲言,課堂氣氛自然就活躍起來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此外,語文課堂的互動不像理科那么單一,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多樣化的處理,如問答式、演講朗讀式、合作研討式、劇情表演式、辯論分析式等。互動的形式經常變通,學生會對所接觸的東西感興趣,課堂才會變得更有效。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通過廣泛的交流來實現師生互動,通過相互溝通及相互影響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使整個語文學習過程更多地變成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構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成為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以此為學生創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有效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熱情,成為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孫杰.小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中的師生互動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2012(06)
[2]李靜.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互動教學[J].成才之路,2011(02)
【作者簡介】
吉海紅,大專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