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著素質教育轉軌這一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越來越引起各級各類教育工作者的極大關注。毋庸置疑,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基礎學科——小學語文,在實施思想素質教育過程中,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從現在起就要重視青少年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我們都清楚,德才兼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也是衡量人才的標準。有德無才不算人才;同樣,有才無德也不是人才。只有二者兼備,才是我們講的有用人才。特別是在新科技革命的今天,人才的重要性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突出,這對教育工作者來說任重而道遠。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學科性質和教學目的看,通過語文教學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語文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等。語文教學思想素質教育,要通過教學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切不可以為加強素質教育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即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而忽視思想道德的修養和提高。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決議》中強調:“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語文是具有很強思想性的學科,不僅是文以載道,而且是使教育“披文以人情”產生感動人心的教育力量。因此在強調語文工具性的時候,要防止出現淡化素質提高的傾向,而應充分發揮語文教學育人的作用。作為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也自然應貫徹文道統一的思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一、愛國主義教育寓語文教學中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愛國這個詞能夠讓兒童一聽到它就激動得心跳,那就必須——形象地說——悉心耕耘兒童意識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種子來進行播種。”要在學生的心靈里播下愛國主義種子,就必須充分利用語文課堂教學。品詞析句,領悟人物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體會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錦繡山河的思想感情。“我是中國人,我愛我中華。”泱泱大中華,悠悠五千年,神州大地涌現了無數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偉大領袖孫中山、地質學家李四光、愛國詩人屈原、新中國締造者毛澤東、全國人民學習的好榜樣雷鋒,這些人物和事跡所包含的愛國主義不都是通過語文課堂教學的滲透,使其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嗎?
二、對青少年進行理想道德教育
人生在世,得有理想。理想就是人們對某種奮斗目標或將來會出現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無理想,目標不明,就不會鼓足干勁,奮發有為。周恩來中學時代就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抱負,奮發讀書成為一代偉人;魯迅就是有-拯救中華之靈魂”的目標,棄醫學文而成為一代文豪;方志敏、劉胡蘭、李大釗……這些人物不都是在語文課文中讓青少年了解、熟悉,使英雄人物成為楷模嗎?同樣,《談理想》、《論成才》、《理想的階梯》也給青少年教益匪淺,給他們以教育,以鼓舞。
三、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語文教材不但為我們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提供了方便,而且也為我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提供了素材。《陋室銘》主人居簡陋住室奮發攻書而成名;岳飛岳家軍保家衛國精神傳萬代;《草地夜行》、《飛奪瀘定橋》等文再現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宏偉畫卷,再現了紅軍戰士爬雪山過草地不怕遠征難的英雄氣概;《革命烈士詩兩首》等課文揭示反動派的兇殘,歌頌了革命烈士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一個蘋果》文中洋溢著戰友間深厚的階級友愛的感情,為了更好地表達對學生的熏陶效果,我們應充分利用聽說讀寫等方式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同學們心目中樹起一座座豐碑,學英雄的思想,走英雄的道路,創英雄的業績,做合格的跨世紀的一代新人。
四、對青少年進行人道主義精神教育、集體主義觀念教育
《白求恩大夫》、《羅盛教》等為了實踐人道主義,不論國籍,不講代價,表現了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這正是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對一代青少年進行教育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黃繼光》集體利益、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把個人利益,甚至生命拋在一邊,教育了青少年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語文教學顯示出威力。
五、對青少年進行文明禮貌、熱愛勞動方面的教育
如課文《收稻谷》、《誠實的孩子》,通過學習要激發學生向列寧、毛澤東小時候學習,知錯就改,時刻關心他人。《孔融讓梨》,懂得尊老愛幼,揚起“五講四美”的風帆。《小站》雖小,卻可見全體工作的熱情,引申到生活中,點滴小事可見一個人,一個社會的風貌,指導學生樹立從小事做起,為人民服務的目標。“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教育青少年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真實體現。通過語文課堂教學,使青少年懂得勞動不僅創造了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精神財富,并且創造了人本身。
語文教學同時還能對青少年進行衛生意識、心理素質、環境意識、社會公德、安全意識、家庭生活等等多方面的教育。
總之,語文教學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來說重任在肩,必須發揮主陣地指揮員的作用,充分利用每節課的40分鐘,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像思品課那樣,教育的意思直接明顯,而是含蘊在課文內容之中的。因此,語文教學應堅持文道統一,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同時,重視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結合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和條件,結合學生實際,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不能采用一種方法。正如“作文有法,而文無定法”一樣,課堂進行思想教育滲透也是“法無定法”。所以我們要注意滲透方法的探討,將語文課各課文之間,語文課與其他學科的有關思想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進行教學,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使學生在正確方向的指引下,樹立遠大理想,培養良好習慣,陶冶美好情操,為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將來成為名副其實的新世紀的建設者,而成功地到達理想的彼岸。
【參考文獻】
[1]邢改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論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張丹陽(1970、3—),女,專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