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生各類負性生活事件,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很大危害,進而影響到言行舉止各個方面。本文首先分別從人際關系、學業壓力、生活情感幾點分析了這些負性生活事件及其影響,然后給出了應對之策。
【關鍵詞】負性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大學生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成長期,與社會接觸較少,生活經驗不足,心理承受能力相對降低,一旦遇到挫折,極易陷入消極低靡狀態。思想不夠成熟,加上周圍環境影響,極易產生困惑和矛盾。生活變化無常,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負性生活事件,若不能勇敢積極地面對,勢必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進而波及言行舉止,不利于學生成長。因此,應科學分析負性生活事件及其影響,明確原因,并給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 負性生活事件分類及影響
1.1 人際關系
進入大學校園,意味著正邁向現實社會,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成長環境、興趣愛好、思考方式各方面都存在有很大差異,能否和諧相處,建立起愉快輕松的氛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影響。以出生農村的學生為例,初次來到城市,面對各種繁華,容易產生心理自卑感,不敢和其他人主動交往,擔心受到歧視。所以性格較為內向,遇到集體活動總想推辭,或者對自己要求較高,一旦在公眾面前做的不好,心理陰影便久久不能揮散。長期如此,很容易變得孤僻抑郁,心中矛盾無處宣泄,對身心危害極大。宿舍和班級是大學生的兩個重要活動場所,正值青春年少,圍繞某個問題和室友、同學產生認識上的矛盾,本是尋常現象,但學生的情緒會產生極大的波動,由此可能會埋下“仇恨”的種子。
1.2 學業壓力
對大學生而言,學業占據首位,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很多學生對成績依然非常重視,將其看作是評價自身能力的主要指標。而且,畢業生就業壓力巨大,競爭尤其激烈,在校學生的學習負擔更重。隨著社會對畢業生求職要求的不斷提升,使得在校生開始焦慮,情緒不穩,有些因為壓力巨大而精神崩潰,產生消極避世心理,不敢正面迎接現實。有些學生則滿腹牢騷,經常抱怨社會不公。能夠繼續堅持學業的同學,可能會因為某次考試不理想,或者錯失了獎學金而對自己產生懷疑,失敗后傷心難過,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另外,部分家庭對孩子予以眾望,過高的期許使得學生肩上擔子加重,如果學習方法不正確,或者其他因素,極易變得緊張,甚至出現精神恍惚的癥狀。
1.3 生活情感
人是情感動物,人類的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都有著重大影響。不少學生遠離家鄉,面對新環境一時無法適應,常會感覺到孤獨,難以融入新的集體。或因天災或因人禍造成的親友逝世,是大學生最難以接受的事情,在這段時間內,他們的心靈遭到重大打擊,無心其他事務,往往因過度悲傷而損耗精力,失去了大學生應有的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在和異性交往中,也經常會出現各類問題,一旦分手,或者隨著矛盾積深,爆發的后果可能會很嚴重。部分學生在戀愛失敗后,性情大變,或自卑,或恐懼,或偏執,甚至不乏做出危險舉動的案例。
1.4 其他方面
學習壓力過大,平時缺乏鍛煉,極易威脅到身體健康。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聯系緊密,相互影響,身體素質變差,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也會隨之而變。比如,在生病期間胡思亂想,可能會產生絕望心理。某些學生身體患有殘疾,在同學面前自卑,平時很少出去主動交往,久而久之,身心俱疲。生活中難免被誤解,有些同學覺得委屈,有些同學則變得暴躁,由于方面情緒無法及時宣泄,或者宣泄方式不合理,可能會導致事態進一步惡化。在參加實踐活動中,與社會人士接觸,極易產生挫敗感,對于外人的表演很容易接受,但面對批評和建議,卻往往不能容忍。
2 負性生活事件的應對之策
2.1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處于由校園進入社會的階段,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對其日后成長至關重要。高校應意識到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影響,及其在各方面產生的作用,把心理教育納入到教育體系中。增設心理課程,宣傳相關知識,引導學生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健康。通過實際鍛煉,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或者開設心理交流討論課,為學生宣泄心理壓力提供平臺。
2.2 拓展心理援助方法
國內多數高校都設立有心理咨詢室,專門負責學生的心理指導和疑難問答。這種方式很有效,心理咨詢師和學生直接接觸,更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問題所在,值得推廣。除此外,還應拓展其他渠道,比如舉辦心理輔導系列講座,或者鼓勵學生參加到心理教師培訓的實踐活動中來,深入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班級可利用班會或其他集體活動時間,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試。
2.3 充分利用各種力量
對大部分高校而言,心理教師的數量極其有限,優秀者可能更少,面對全體學生,不可能每一個人都顧及。所以,應該充分利用其他力量,加強任課教師、學生干部在此方面的培訓,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法,為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而共同努力。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際關系、學業壓力等負性生活事件發生率較高,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極大,很可能會導致學生出現焦慮、抑郁、自卑、恐懼等負面心理,進而影響自身成長,甚至會對外界構成威脅。所以,各高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多種途徑,利用各方力量,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羅晴.負性生活事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12,24(04):112-113
[2]鄧冰,黃列玉,王加好.大學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相關性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09):1144
[3]馬軍,陽劍蘭,王國平.影響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負性生活事件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03):121-122
作者簡介
劉怡宏(1996-)女,漢族 ,山東省諸城市人。 現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學生。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單位
山東中醫藥大學 山東省濟南市 25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