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梅
(棗陽市政府辦公室 湖北 襄陽 441000)
【摘要】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推動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本文將著重介紹棗陽新型城鎮化建設現狀,認真總結經驗,深入查找問題,提出可供參考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棗陽 城鎮化
一、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情況
棗陽地處湖北省西北部,鄂豫兩省交界處,版圖面積3277平方公里,人口112萬人。轄12個鎮、3個城區辦事處、2個農場管理區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棗陽有2200多年建縣歷史,是漢光武帝劉秀故里、航天英雄聶海勝的家鄉。近年來,該市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一發動全身”的帶動作用,加快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強化城鎮產業支撐,掀起了新一輪大建設、大發展、大提升熱潮,呈現出城鄉面貌明顯提升、城鄉承載功能逐步完善、城鎮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鄉社會事業統籌發展的良好局面,城鎮化率由2012年的47%提高到52.5%。
(1)突出城鄉統籌,以城鄉一體發展來推進新型城鎮化。按照市區、城鎮和鄉村社區同步發展、互動推進的思路,把城區當作景區建、把鎮區當作城區建、把鄉村當作社區建,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建設擴容提質。一是做靚城區。突出抓好新區開發、舊城改造,著力打造中心城市的新形象;二是做特城鎮。把吳店、興隆兩鎮作為小城市建設試點,賦予部分縣級管理權限,按小城市規模和標準建設,使其成為經濟強鎮和縣域副中心;三是做美鄉村。通過撤并偏遠村、弱小村、空心村,引導農民向新型農村社區和小城鎮集聚。目前,該市已建成14個省級宜居村莊、34個襄陽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和110個新型農村社區,實現農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市民化。
(2)突出產城融合,以“四化同步”來支撐新型城鎮化。堅持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并重并舉,培育和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實現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聯動、融合發展。一是推動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深入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培育壯大支柱產業,扶持重點骨干企業,做強城鎮產業支撐。全市共有各類工業實體2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294家。工業企業每年接納農村人口就業7000多人,較好地解決了農村人口城鎮化過程中的根本性問題。二是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創新現代農業新型業態,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建成了中興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航空農谷”等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三年倍增計劃,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25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500億元。大力推進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281家、家庭農場1160家,把農產品增值收益和就業空間更多地留在農村。三是加快服務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突破性發展文化旅游業,著力打造“一城兩花”文化旅游品牌。(“一城”即中國漢城,“兩花”,即玫瑰花、桃花。)全市擁有國家3A級景區5家,建成省級旅游名鎮、名村各1個,發展3星、4星級酒店各1家,星級農家樂400多家,全年旅客達176.3萬人,旅游總收入16.8億元。
(3)突出機制創新,以健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來承載新型城鎮化。一是基礎設施一體化推進機制。加快實施農村路網、水網、電網、電視電信網建設,通過配套設施的完善,提高群眾生產生活質量。目前,麻竹高速建成通車,棗潛高速、漢十高鐵開工建設,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公路、通客車,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棗陽段)全面實施,累計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67處,解決了66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二是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及標準化試點建設通過國家驗收。加快建立城鄉一體醫療保險制度,全市醫保參保人數達94萬余人,參保率達到我市常住人口的96%;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參保人數達到53萬人;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分別達到77%和70%,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人口全覆蓋”的社保體系。扎實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啟動了市圖書館、文化館新館建設,完成了鄉鎮文化站新建改造,建成160個標準化村(社區)文化室,市、鎮、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問題
棗陽市新型城鎮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城鎮化發展的差距依然明顯,主要表現為三個“尚未根本改變”:一是城鎮化發展水平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城區、重點鎮規模小,集聚能力弱,地域文化特色彰顯不足,城鎮風貌個性不鮮明;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不高,在“人的城鎮化”上還有不小差距。二是產業支撐能力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縣域經濟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撐能力弱,產業集聚度低,輻射帶動作用不強。三是粗放式發展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縮小這些差距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三、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議
(1)加快推進轉移人口市民化。把以人為本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重點做好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解決好進城農民落戶的問題、城鄉“兩張皮”的問題、成本分擔的問題,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
(2)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均等化的目標,解決好進城農民就業、醫療、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問題,真正讓其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
(3)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 進一步加強中心是是城區建設,積極發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鎮,穩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斷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4)加快推進建設融資多元化。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和運營。充分發揮城投公司融資平臺功能,深化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爭取政策性貸款、發行基金和債券,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堅強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