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祎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 100081)
【摘要】從地域的形成歷程來看,寧夏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與西域中亞文化的交匯中樞地帶。作為文化交匯帶,自然會衍生出多元文化。本文試從影響寧夏經濟開放的因素入手分析,并針對分析以探討特色經濟發展的相關思考。區域經濟發展中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發展已經成為適應市場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寧夏經濟開放形勢的背景下,寧夏特色經濟的發展,就是要發展寧夏特色農業、特色工業,要以市場為向導,合理配置資源,形成特色觀光農業、特色觀光工業一體化,從而打造支柱型產業。借助經濟開放形勢下中阿合作平臺,提升產業品牌,擴充國內外市場占有率,實現寧夏特色經濟的飛速發展。
【關鍵詞】特色經濟 飛地經濟 觀光農業
一、寧夏的經濟發展現狀及影響寧夏開放經濟的因素
寧夏在經濟發展上存在許多不可回避的問題。首先則是生態系統脆弱,生態問題突出。由于寧夏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性,其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森林覆蓋率低。寧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政策傾斜的干擾因素影響,各種資源分配并不合理,難以突出區域重點,未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發展要求,來發展特色經濟,所以形成經濟結構不合理,總體水平不高的現狀。科技發展速度緩慢造成生產力低下,社會生產要素短缺造成生產力總體水平偏低。科技發展水平不高,產業布局不合理,加劇了社會資源浪費,造成了人才的短缺。
除了上述的三個經濟發展進程中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還有以下幾個影響因素制約寧夏經濟開放程度,同樣也在制約寧夏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他們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第一,生態環境因素。地處干旱和半干旱過渡地帶的寧夏,對氣候的變化十分敏感,寧北地區的土壤存在嚴重的次生鹽漬化;寧南地區則是屬于丘陵地帶,經常發生水土流失;寧中地區則是干旱區,長年缺少水分,導致草原面積減少,土地沙化現象嚴重。這些生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寧夏的經濟的對外開放。
第二,水資源因素。寧夏區域的日照時間長,所以導致了空氣干燥,少雨干旱,是特別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降水量基本上都小于400mm,屬于我國降水量稀少的地區,水資源較為短缺。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城市的用水量與日俱增,在城市內的一些景觀和湖泊濕地的投建,使得寧夏的水資源更加緊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寧夏的工業、服務行業、生態、生活以及城市建設的用水不足,從而影響了經濟對外開放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因素。寧夏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急需提高,市場發育程度不高,工業的發展停留在初加工原材料層面,畢竟過分消耗能源的情況下產生的價值卻不高;輕工業方面產業結構上不合理導致其發展較為緩慢。雖然在羊絨以及新材料產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極度缺乏擁有自主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導致在同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力薄弱;在新材料行業中,寧夏企業還處于探索階段,難以規模化,因此還必須在技術創新、工藝創新、設備進口等方面進行提升。
第四,人力科技因素。寧夏相較其他省市,明顯制約其對外經濟發展的一個根本因素就是人力和科技資源的短缺。據統計,在2013年,寧夏的企事業單位中各專業的技術人員總數為150432,僅僅只占其總人口的2.7%。而且在整個寧夏地區,只有16所高等院校,其中只有一所是屬于“211”工程,所以明顯暴露出了其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質量不足。此外,在科學技術方面,大部分的企業受到研發力量以及資金的制約,進而影響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和資源共享,在技術創新方面的能力也有限,所以使得科學技術長期處于停滯不前的局面。所以,在人力和科技資源方面的短缺成為了影響寧夏地區對外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總體來說,寧夏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改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已成為了寧夏經濟發展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開放式經濟背景下寧夏發展特色經濟的意義
寧夏發展特色經濟具有其自身的客觀性,符合現代特色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特色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而在開放式經濟大背景下,寧夏特色經濟的定位及意義尤為重要。發展特色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擺脫經濟滯后的發展現狀,打造市場核心競爭力,寧夏必須要立足自身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經濟。
特色經濟,就是依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根據自身具備的資源優勢,并聯合行政區域外的地區,利用其他地區技術、資本、人力等相對優勢資源,有效開啟飛地經濟模式,從而將自身優勢與外借優勢整合,打造特有的支柱型產業鏈,從而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區域經濟。這種發展模式,能夠形成有效的國內外市場占有率,能夠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益,是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戰略的關鍵。打造健康產業鏈條,必須立足自身優勢資源形成以種植、養殖為核心的特色觀光農業及原材料基地;根據其他行政區域資源的相對優勢,打造集科技研發、專業化流水線生產為核心的特色工業級研發基地;寧夏由于傳統農業優勢發揮不夠,產業分級不合理,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要想最大限度地吸收市場,就要注意特色觀光農業的發展及其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資源開發觀念。只有根據自身的優勢,建立以健康產業為核心的支柱型產業鏈,才能合理的優化區域內產業結構,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及開發資源。積極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以特色經濟打開發展局面,才能使得寧夏在市場上取得占有額,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使經濟得到進一步的飛速發展。
三、寧夏經濟的開放戰略及發展特色經濟的策略
(一)寧夏經的內外開放戰略
第一,對外開放戰略:1、優化出口結構。在對外經濟貿易中,寧夏首先需要優化和調整出口結構,改變單一出口局面,理應將出口對象擴大到發展中國家,積極開辟中東、非、南美等市場。其次,立足自身文化產品優勢,有針對性的對伊斯蘭國家發展對外貿易,出口適合他們的文化產品,從而使得出口規模不斷的擴大,達到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的目的。2、積極利用外資。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而我國市場經濟穩定擴大、國際產業轉移,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寧夏地區應該積極擴大招商引資的規模,投建一些高新尖的技術產業,比如生物醫藥業、新能源產業等。3、堅持走出去的戰略。寧夏需要積極尋求與國際合作的機會,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外,形成生產與營銷層面的優勢互補,將寧夏的特色產業品牌化,并打入到國際市場,從而真正實現“走出去”的戰略目標。
(二)對內開放的戰略
吸引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首先,寧夏應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等方式,吸引沿海地區企業來投資建廠,將本地的勞動力與沿海地區的成熟技術等資源有效的結合起來;其次,政府也要積極向寧夏進行投資,對其當地的特色企業進行發展,從而也能很好的吸引沿海地區企業與寧夏企業進行合作,實現沿海地區產業向寧夏轉移的目的。推動特色產品走向國內市場。特殊的地理條件創造了特色產業的發展的優勢,寧夏的企業應當不斷發展和創新當地的特色農業,從技術上加強其產品的質量,引進健康理念、酵素技術等,有針對性的生產適合國內市場的健康產品,創辦特色酵素工廠、特色觀光農場等,從而不斷擴大在國內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寧夏發展特色經濟的策略
第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學技術,擴充各種生產要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要改變以往交通瓶頸突出的問題,把發展區域公路、鐵路、航空等多種交通方式結合起來。同時,要積極完善交通網絡,把電子政務網絡和信息傳輸平臺作為建設重點,推動區域的信息化發展;二是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是生命之源,是農業的源泉,必須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要注意區域流域的綜合治理,大力發展各種灌溉工程,提高整體的效益。三是積極解決民生問題,開展精準扶貧工程。要把“以人為本”作為準則,積極解決民生問題,提高居民生活的整體水平。第二,樹立正確的發展方向。要積極地轉變觀念,科學地規劃未來農業的發展。第三,推進產業升級。要不斷地引用新技術,發展綠色健康農產品,推進產業的標準化生產。隨著寧夏資源的不斷開發,中藥材產業也迅速發展,這為發展觀光種植業及觀光工業都提供了良好契機。讓酵素工業成為寧夏健康產業發展的核心,充分利用中草藥產業提供的原材料,大力推動健康產業發展的同時加強寧夏的生態系統的保護意識。
四、結束語
在全國推進開放式經濟的大背景下,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特色經濟,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勢下,機遇和挑戰并存,寧夏特色經濟的發展注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綜上所述,寧夏地區要發展特色經濟已經是對外開放的必然選擇。堅定信念靈活運用內陸型開放經濟的模式,進行特色產業的創新創造可以進一步加強與世界經濟的聯系。
參考文獻:
[1]東梅,楊國濤,劉算算.民族經濟文化類型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6).
[2]章建忠.載探索磨礪,今朝揚帆遠航—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責任審計小記[J].審計與理財,2009,(09).
[3]桑杰.對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考察報告[J].青海人大,2010,(05).
[4]蘇月玲,李國,李瑞鵬,崔萍,唐慧鋒.寧夏特色經濟林產業取得的成就、存在問題及發展目標[J].落葉果樹,2008,(06).
[5]宋洋.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開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