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豪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摘要】開封是河南省地級市,簡稱汴,古稱東京、汴京,為八朝古都。 開封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城市;旅游景區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城市;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產生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是導致城市形成和不斷擴大的基本因素。
【關鍵詞】開封經濟 區域經濟 發展 文化 地理位置
一、開封經濟區域環境分析
(1)區位環境。開封是河南省地級市,簡稱汴,古稱東京、汴京,為八朝古都。位于黃河中下游平原東部,地處河南省中東部,東與商丘相連,西與鄭州毗鄰,南接許昌和周口,北與新鄉隔黃河相望。
(2)經濟環境。開封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城市;旅游景區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城市;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
(3)歷史環境。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開封亦是清明上河圖的原創地,有"東京夢華"之美譽。
(4)交通狀況:公路。開封至鄭州、洛陽、三門峽、商丘均有高速公路相連,經鄭州向北可通達新鄉、安陽直至北京;向南可通達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直至深圳。鐵路。歐亞大陸橋東段的隴海鐵路橫貫全境,京廣、京九鐵路大動脈左右為鄰,黃河公路大橋橫跨南北,310、106國道縱橫交匯。經開封火車站可直達上海、北京、連云港、青島、西安、西寧、烏魯木齊等各地。航空。2011年12月,鄭民高速公路鄭州開封段一期工程竣工通車。鄭民高速公路設計速度為每小時120公里,雙向四車道,使開封到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的時間縮短至30分鐘。
二、開封的區域優勢
開封經濟發展擁有六大優勢:一個是歷史文化優勢。開封是八朝古都,4100多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有上承漢唐,下啟明清的宋文化。二是戰略先導優勢,目前我們國家三大戰略,一個是“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是長江經濟帶。這三個戰略中,開封都有著很特殊優勢。比如說京津冀協同發展,開封因為有它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教育的資源,具有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高效和科研技術轉移承接的基礎。三是區位交通優勢,在河南的18個省轄市之中,開封是省會城市最近的。四是信心優勢。從2006年開始,鄭汴一體化后,經濟總量從500億元,翻到1500億元,快速發展給開封帶來了信心。五是要素供給相對寬松。在土地、金融、人才,尤其在人才方面,百年老校河大、河南省最大的職教園區都在開封。六是環境優勢。開封簡政放權,給企業提供服務,審批事項從300多項減到120多項,隨著下半年責任清單的公布將更有活力。
其次,開封擁有一些創業服務平臺。開封市的創業公共服務平臺有:開封市眾創空間、北斗眾創空間、花石眾創空間、文化客廳等。進入到孵化器的公司所享受的資源以及得到的幫助扶持是很多的,國家很重視相關的問題,為創業提供著越來越好的環境與平臺。
三、開封經濟發展的區域不足
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產生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是導致城市形成和不斷擴大的基本因素。集聚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國內的例子也不少見,在浙江,諸如小家電,制鞋,制衣,制扣,打火機等行業都各自聚集在特定的地區,形成一種地區集中化的制造業布局。類似的效應也出現在其他領域,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就具有多種集聚效應,包括經濟、文化、人才、交通乃至政治等等。知識管理中也存在著集聚效應,并且通過這種效應,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組織中知識的傳播和共享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開封的集聚效應很低,如今鄭州依靠省會體制優勢,挖走開封下轄經濟勢頭發展良好的五縣,開封更加落后。鐵路在城市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開封缺乏。京廣鐵路與隴海鐵路交于鄭州市;其東,京九鐵路與隴海鐵路交于商丘市。開封夾于其中,且水運已發揮不了什么作用,開封的交通優勢受到了極大制約。從政府角度來講,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未能有效的體制改革,行政則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非公有制經濟就總量不大,發展不足;再者,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等不夠明確,特別是在計劃安排上,重年度計劃、輕長遠規劃;重生產、輕流通;重建設、輕生活,而且一些宏觀決策缺乏對市場的了解,提出了一些不合實際的口號。使開封經濟畸形發展,長期處于發展緩慢的狀態之中。從社會角度來說,長期以來開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錯綜復雜的、特殊的人際關系網絡,它阻礙了新因素的介入,不利于人際關系網絡的有序、合理發展。開封文化底蘊豐厚,但“因循守舊、安逸享樂、不思進取、宗派主義”的觀念卻占有相當的市場。思想觀念陳舊是開封下崗職工貧困的一個重要個人因素,“等、靠、要”思想約束了其自謀職業的積極性,缺乏創業意識是城鎮貧困居民的致命弱點,相當比例的人四處求人找工作而不愿自己創業,這樣往往耗費了不少人力和物力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創業的機會和時間。集聚效應的存在,使得知識系統的管理者對知識的共享和傳播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成為可能。
四、結論
當前制約開封經濟發展的主要外部問題和困難,比如外部政策環境、市場環境、金融環境、社會環境不太理想、創業氛圍有待形成、高新技術資源較少等。
經濟效益因子對開封經濟區域發展結構的影響,闡釋了政府投資是過去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效率低下的第一產業(主要是農業、農村、農民)是開封區域經濟結構(第三產業就業比例、非農業人口就業比例、醫療占財政支出比例)提升的最大制約,出路在于通過城鎮化建設,合理引導人口流向,讓更多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
社會結構關系社會穩定與人口素質提高。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能達到就業結構合理目的;增強政府社會服務功能,發展文化產業,利用古都優勢能促使開封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