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慶
摘 要:小學低年級數學作為學生數學學習后重要階段,而小學生數學學習效果和審題能力息息相關,審題始終貫穿于數學學習整個過程中,對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起到促進作用。主要從數學審題能力入手,探討了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審題能力;有效途徑
審題能力的培養和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質量密切聯系,只有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才能正確理解、掌握數學題目的解題知識,為日后學習數學奠定扎實基礎。
一、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存在的問題
1.相關詞語理解不清
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薄弱,在做數學練習題時候,沒有準確把握題目的相關字詞,將詞的意思弄混或者是曲解詞語意思,導致數學審題出現偏差。
2.審題不仔細,缺乏耐心
在審題過程中,小學低年級學生沒有認真解答數學題目,缺少對關鍵詞語與數字的提煉,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閱讀時沒有做好關鍵性字詞的筆記,審題不仔細,缺少耐心,只是大致瀏覽數學題目。
3.審題注意力不集中
大部分低年級學生學習過程中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缺點,具體體現在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做事情的時候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現象;同時,學生學習過程中喜歡咬筆頭或做小動作,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給審題帶來影響。
二、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1.訓練學生提取關鍵信息
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聽、說、讀和寫等作為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通過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且在一年級階段,學生所認識的數字畢竟是有限的,在做題的時候需要教師的幫助、引導,所以,在二年級階段,教師應減少數學題目的讀題量,直到學生了解掌握自己所做的題目。例如,學生進入二年級后,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獨立完成所布置的數學作業,通過讀和聽,適當引導學生加工整理數學信息,訓練學生提取關鍵信息。此外,借助寫和說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題目,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重復練習做過題目,從而提升教學質量,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2.培養學生檢查習慣
檢查是對自己做題過程的一種重新審視,是數學審題關鍵環節。但是,大部分學生忽略了檢查的重要性,在檢查過程中只是走馬觀花,檢查不認真。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為學習數學提供保障。例如,在做完數學練習題后,教師應指導學生認真檢查全部練習題,除了做好練習題和計算結果存在錯誤的筆記外,還應認真檢查數學計算公式的合理性和規范性,對應用題進行檢查、分析,讓學生通過反向思維模式將未知條件變成已知條件,對已知條件與題目是否相符合進行驗證,達到反向驗證的目標。另外,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借助生活中真實的案例驗證,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為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3.激發學生審題興趣
小學低年級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審題習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同時,這也是小學階段中教學重要任務。所以,教師必須引起充分重視和關注,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的認知與思維特點進行分析觀察,采取有目的和有計劃的教學措施,提升學生審題能力,為學生日后學習奠定扎實基礎。例如,學生在做數學練習題后,已經具備一定經驗,大部分學生就會出現懶惰情況,不愿意通過思考來做題,只是通過經驗進行,忽略題目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教師結合教學要求,通過分角色審題和開火車審題方式,不斷改變審題方式,激發學生審題興趣,以此培養學生數學審題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4.培養學生動手習慣
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數學語言比較精練,具有抽象性,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較低,審題難度就會增加。所以,為了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通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習慣,使學生體會到動手操作也是一種審題方法與思考方式。例如,在解決與空間、圖形有關的問題時,教師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與想象力相對比較薄弱這一特點,通過動手進行折一折和剪一剪方式,讓學生跟著指令將一張長方形進行折疊,提問學生:折疊一次得到哪些圖形?如果一張長方形的紙被剪去一個三角形后,剩下的會是什么圖形?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已想象力,借助折一折、剪一剪,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數學本次教學的數學知識,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要想提升學生數學審題能力,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通過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讓學生掌握提取數學關鍵信息的技巧,激發學生的審題興趣,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達到預期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桂玲.簡析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J].新課程,2016(3):163.
[2]張方萍,范靈秀.芻議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