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軍+郭瑩瑩
(上海大學 上海 200444)
【摘要】民族自決權是國際法在順應國際社會的歷史潮流中的必然產物,自民族自決權產生以來,對國際法的發展、近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以及現代國際關系基礎的穩固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在時代的進程中,民族自決權已不再是簡單的民族性集體權利,而是發展為內涵更豐富的民眾性權利。本文在研討民族自決權歷史源流的基礎上,對其在發展過程中的諸多變化進行討論,以加強對民族自決權的理解,倡導以理性的思維對待復雜的民族問題。
【關鍵詞】民族自決權 國家主權 分離權
17-19世紀,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產生了“民族自決權”這一使各國趨于平等的概念,它是國際法的主體,是傳統國際法向現代國際法轉變的基礎。民族自決權的產生有效地遏制了中世紀封建專制制度的發展,并在建立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國家的過程中產生了積極作用。進入21世紀后,民族自決權隨著國際格局的不斷變化,其內涵、主體、范圍等一系列問題也在實踐中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與國家主權的關系日益密切,甚至成為了民族分離主義運動的口號。因此,本文從民族自決權的歷史源流入手,對其未來發展走向這一實踐情況進行研究討論。
一、民族自決權的歷史源流及發展
在文藝復興的推動下,人們渴望擺脫宗教專制束縛的愿望日益強烈,并首先在思想領域拉開序幕,由此掀開了一場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史稱“啟蒙運動”。此后歐洲許多國家便開始盛行著提倡人權、自由、平等的民族主義思想,一些思想家對封建專制制度大肆批判,從而使“民族自決權”在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應運而生。民族自決這一概念最早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被正式提出,1789年頒布的《人權宣言》正式表明反對宗教神權與封建專制,并明確宣揚了民族自決權,為各國的民族主義戰爭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當時的民族主義者在激烈斗爭中的最高需要。
資本主義確立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被壓迫民族應當具有反抗意識,并擁有擺脫壓迫的政治獨立自主權,從而肯定了“民族自決權”的重要性。之后列寧又明確提出了“民族自決”這一概念,在領導俄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斗爭時將民族自決權作為有力的思想武器,提出各民族均具有政治獨立自主權既民族自決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法國等國家取得了民族自決權,使各民族爭取獨立的解放運動大面積爆發,顯然已成為一種潮流。1945年10月,民族自決權被聯合國載入《聯合國憲章》,并在此后頒布的多項法令中加以明確,使民族自決權作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之一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二、民族自決權與國家主權在發展中的關系
從歷史源流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歐洲的傳統封建專制制度與新興資本主義制度的斗爭中,一系列被統治、被壓迫的民族將民族自決權和國家主權當做有力的思想武器來獲得政治獨立自主權。民族自決權與國家主權在斗爭中結伴而生,對那些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民族自決權與國家主權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
首先,民族自決權與國家主權是相互依存的,民族自決權與國家主權都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在被壓迫民族通過民族自決權擺脫了殖民統治后,擁有了自主處理其領土范圍內全部內外事物的最高權力,民族自決權便上升為國家主權,從而促進了國家主權原則的發展。
其次,民族自決權與國家主權是相互制約的。一方面是國家主權對民族自決權的制約,國家主權是較民族自決權來說更為基礎的國際社會原則,為了維護領土的統一與完整,國家主權制約著民族自決權的行使,民族自決權在行使過程中要以尊重國家主權原則為前提。如果一國政府允許其國家內的民族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擁有自決權,也應為了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完整而對其實行嚴格合理的限制?!堵摵蠂鴳椪隆?、《關于人民和民族自決權的決議》、《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一系列文件中都強調了民族自決權的行使不能威脅到國家主權,國際社會將民族自決權理解為多民族國家內的全體人民的權利,并強烈反對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某個民族將民族自決權作為對抗其中央政府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民族自決權對國家主權也存在著制約作用。國家主權作為國際法中的基本原則受其他國際法原則的制約,而民族自決權則是制約著國家主權的諸多原則之一。國家主權原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中合理制約民族自決權,卻不能否定甚至取消民族自決權,當某個主權國家對其境內的民族實施了嚴重行為,造成該民族種族隔離甚至滅種時,該民族便可以行使民族自決權獲得獨立。
三、新形勢下的民族自決權發展走向
(一)新形勢下民族自決權的內涵
新形勢下民族自決權不再專指處于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通過行使民族自決權進行斗爭,取得獨立自主權并建立民族國家的狹義內涵,而是發展為指一切民族都具有獨立決定本民族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廣義內涵。自決權最初是在世界格局動蕩的戰爭時期提出的,當時的行使主體為殖民地中被壓迫的民族。在民族自決權發展為民族性的集體權利后,其主體并不僅僅是被壓迫的民族,涉及的內容也不再是一味地追求擺脫殖民束縛,擁有獨立自主權,而是為了保證國家的主權完整、政治獨立,發展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在這種新形勢下,民族自決權為民族獨立國家提供了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二)新形勢下民族自決權的面臨的困境
國際格局的變化帶動著民族自決權內涵的發展,但由于民族自決權的內涵不夠明確,便極易被民族分離主義者利用。20世紀80年代末,被冷戰掩蓋的民族矛盾逐漸顯露,1991年蘇聯的解體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民族分離的浪潮,許多民族主義運動打著民族自決權的思想旗號,以實現分離國家、建立獨立政權的目的。這些民族主義運動的爆發使民族自決原則遭到曲解、濫用,引發了民族沖突,嚴重危害了國家的主權完整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甚至成為了現階段恐怖主義的重要導火索。因此,在當前的國際新形勢下應明確的區分民族自治權與民族分離主義。
如今國際形勢日益復雜,民族間的矛盾依然尖銳,民族自決權作為國際法的原則之一始終備受關注。為了適應新形勢下時代賦予的新內涵,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完整,保持國際秩序的和平與穩定,加強對民族自決權的理解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李英芬,賀玉瓊.論民族自決權的發展走向[J].前沿, 2011, (23).
[2]張磊.論當代民族自決權內涵的更新[J].政治與法律,2015, (9).
[3]朱曉未.民族自決權的歷史演進及晚近發展[J].法治與社會, 200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