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芷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重慶 400044)
【摘要】論文對11個污染密集型產業中不同所有制企業在面對環境規制時所表現出的技術創新行為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力大小依次是: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集體企業。
【關鍵詞】環境規制 所有制 技術創新
一、前言
環境問題一直是關系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政府制定相應的環境標準或者實施經濟工具等環境規制工具來解決問題。近年來,環境治理改革加快了步伐,企業必須對此作出應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存在差異,面臨環境規制必將做出不同的選擇。本文主要研究11個污染密集型產業(國務院在《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方案》時明確了我國重污染行業的范圍:造紙及紙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中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民營企業、集體企業、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在面對環境規制時,所表現出的技術創新行為的差異,并進行實證分析。
二、模型與數據
本文將不同所有制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專利授權數量)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各行業環境規制強度(廢水廢氣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成本總和/工業企業產值*1000)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為排除行業規模以及行業研發投入的影響,將11個行業的工業總產值以及R& D支出作為控制變量,共選取了2005-2014年十年的數據進行分析。所有數據來源于《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以及萬方企業科技研發能力統計。
根據數據散點圖來看,本文建立雙對數模型進行分析:
lnSit=α0it +α1lnERIit+α2lnSIZEit+α3lnR&Dit+εit
lnMit=β0it +β1lnERIit+β2lnSIZEit+β3lnR&Dit+εit
lnPit=γ0it +γ1lnERIit+γ2lnSIZEit+γ3lnR&Dit+εit
lnCit=δ0it +δ1lnERIit+δ2lnSIZEit+δ3lnR&Dit+εit
lnFit=θ0it +θ1lnERIit+θ2lnSIZEit+θ3lnR&Dit+εit
S(stated-owned)、M(mixed ownership)、P(private)、C(collective ownership)、F(foreign)分別表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民營企業、集體企業、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的專利授權數量;ERI表示環境規制強度;SIZE表示行業工業總產值;R&D表示行業R&D支出;i表示11個不同行業,t表示年份。α0、β0、γ0、δ0、θ0分別表示常數項,α1、α2、α3分別是系數項,β、γ、δ、θ以此類推;引入ε,表示為隨機誤差項;
三、回歸結果與結論
本文利用Eviews8.0進行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回歸分析得到以下結果:
lnS=-1.3091 +0.5744lnERI+0.2509lnSIZE+0.4103lnR&D+ε
lnM=-1.3610 +0.4796lnERI+0.4064lnSIZE+0.3630lnR&D+ε
lnP=-2.4239+0.7967lnERI+0.3189lnSIZE+0.5688lnR&D+ε
lnC=-3.0080+0.0984lnERI+-0.1396lnSIZE+0.6919lnR&D+ε
lnF=-1.7619 +0.5564lnERI+0.5864lnSIZE+0.2205lnR&D+ε
從彈性系數大小來看,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環境規制強度每增加1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專利授權數量分別增加0.7967、0.5744、0.5564、0.4796個百分點,環境規制對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的影響明顯高于其他四種企業,國有企業與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的差距不大,混合所有制企業受環境規制強度影響較小,集體企業的回歸結果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受環境規制影響是最不明顯的。環境規制政策對民營企業起到了較大的激勵與約束作用,而國有企業雖然在科研實力、資金實力上有優勢,但由于產權不明晰以及與政府關系緊密,環境規制對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與鞭策作用相對小一些。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由于企業本身可以依靠已有的先進技術應對污染治理,反而在面對中國的環境規制政策時,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旌纤兄破髽I兼具各種企業的優缺點,但環境規制對混合所有制企業技術創新促進作用較小。最后對于集體企業而言,相對于其他四種企業,集體企業在11個污染密集型產業中的數量本身較小,因此從宏觀上,環境規制對集體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并不明顯。
從行業規模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作用來看,只有混合所有制企業、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的技術創新受行業規模影響較顯著,其他三個模型回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對于混合所有制企業、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行業規模越大,企業技術創新動力越大。
從R&D支出來看,除了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其他四個模型回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企業對科研的投入也是影響科技創新的重要方面,而對于外資及港澳臺資企業,更多的是利用企業本身具有的先進技術,而科研投入的作用不明顯。
依據上述實證結果,本文給出的政策建議是加強環境規制政策的執行力,建立公平、高效的環境規制政策,實現不同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加強環境規制政策的科技引導作用,促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提高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科技創新積極性,真正達到環境治理與企業科技進步的雙贏。
參考文獻:
[1]黃德春,劉志彪.環境規制與企業自主創新IJ].中國工業經濟,2006,(3).
[2]郭文濤. 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 2010.
[3]吳延兵.中國哪種所有制類型企業最具創新性[J].世界經濟,2012,( 6) .
[4]王浩. 環境規制、行業異質性與技術創新績效[D].內蒙古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