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瑋
(湖北省宜昌市三峽中等專業學校)
【摘要】幼兒園課程研制的過程化是迎合幼兒園課程多元性、通用性、融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提出來的一種現實觀點。幼兒園課程研制的過程化在實踐視野內有不同的模式化表現,其中教師合作模式、多元互補模式、特色開發模式以及動態生成模式已經逐步成熟,逐漸為許多課程理論者與實踐者所關注。
【關鍵詞】幼兒園 課程研制 過程化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從幼兒園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幼兒發展的需求來看,幼兒園課程要適合幼兒的發展,可根據自身情況確定幼兒園的課程。課程研制者就要充分利用所能利用的各種教育資源,綜合考慮家庭、學校、社區、地方文化、社會環境等資源要素來構建課程。
一、課程研制過程化的概念
(一)課程研制過程化的涵義
“過程(Process)”,是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可作為一種手段、方法。過程化是一種指導方略,按照既定的思路、組織程序達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有助于高效的完成任務。課程研制的過程化是指課程研制是有計劃的制定、有步驟的開展實施、評估并配以相關合理化措施建立起來的較為通用、適用的課程研制程序。
(二)課程研制過程化的特點
幼兒園課程研制是課程整合、師生共創、家園結合、社園合作與教育個性化等多維度的課程結構,具有以下特點:
多元性。課程研制的參與者有一線教師、課程專家、家長、社會人士等,參與對象的多元性形成了多元的信息渠道。“伴隨著文化的多元性,課程內容的多元性也成為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另一重要趨勢”。幼兒園需要綜合考慮各因素后選擇適合的課程內容。
通用性。幼兒園依照課程研制的模式,依照課程研制得框架去實施,每一種模式從團隊分工、研制環節、實施開展等方面理清思路,逐步豐富課程內容,普遍適用于幼兒園的課程研制,從而節約大量時間。
融合性。幼兒課程研制過程充分考慮了各方面參與性的見解,有預設性課程,也有生成性課程;有園區優秀課程、家園共建課程、地域文化課程、社區參與課程等等,課程具有深度的融合性。
開放性。我們的課程是以開放得眼光來接收新的課程內容,課程研制參與對象的不同易拓展新的觀念。網絡的便捷也提供了更開放性得平臺,在多種開放性因素包圍中我們得到更多經驗、合理化的內容、建議。
二、課程研制過程化的目標
課程研制的方法、過程、評價、反思等搭建成實施框架,指導幼兒園普遍性的開展適合本園的課程研制,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通過制訂框架、程序步驟和按步實施,以獲得最佳工作效益。按照過程化進行課程研制的過程,減少了課程開發中的不必要的環節,節省人力時間,也避免了同類型的課程研制的浪費。
加強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升教育技能。幼兒園課程研制的途徑、方法多樣,在課程研制過程中教師通過梳理以往經驗、發現存在問題再提出解決方案,提高教師對課程研制的認識領悟,有助于培養一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過硬的教師隊伍。
更新家長的育兒觀念,普及育兒知識。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教學,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礎上,教師與家長建立親密的伙伴關系,形成家園教育合力,有效地促進幼兒、教師、家長三者共同健康成長。
共享教研資源。各地區、各學校之間的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優質教育資源就應該最大層度的實現共享,幼兒園課程規范化、系統化、動態化的運作過程,打破了地域、學校、個體的壁壘,發揮了優質資源的輻射作用。
三、過程化課程研制模式
(一)教師合作模式
教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還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教師合作模式的推進步驟中,課程研制組和課程專家共同規劃課程研制方向,并建構課程結構。教師從已開展的眾多的課程中根據自身教學條件和傳授幼兒知識的要求選擇適合的課程,并進行初步的整理歸納。教師整理后的課程由年級組和課程專家按課程結構取舍,確定保留課程。教師在保留課程的實施階段,其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教材等,教師可根據《大綱》及《指南》要求,結合實施中的情景、幼兒的興趣傾向,自己的教學經驗對課程內容進一步改編、創編。課程創編一般以主題課程的形式引出,如園慶儀式、畢業儀式等,創編好的主題課程在實施過程后整合成情景化、現實化、生動化的綜合課程。課程實施完畢后,教師的教學過程實錄課,可分享到“網絡中心”,通過公眾平臺收集建議,結合課程專家的指導,重新回到課程實施。“課程所歷經的規劃、實施、整合、再實施、課程定型,這個周而復始的科學化過程就是課程的基本善化過程,漸漸形成課程結構和范式,漸漸成熟起來”。每個單項課程的完成都需要一輪或多次周而復始的過程,這種教師合作的幼兒園課程研制模式可以是教師個體,也可以是教師與教師的合作開發;限于園內的條件限制,個別研制項目可聯合其他幼兒園加入,增強研制效能。
(二)多元互補模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共育的多元互補合作能為幼兒設計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教育課程。
多元互補模式的家園共建課程由家長開題。通過發放問卷、開座談會等方式在家長中開展廣泛的調查,確定孩子們感興趣的領域和知識,課程研制組結合課程專家的建議篩選、確定主題課程并擬定課程研制計劃。計劃實施階段,幼兒園以助教的身份把適合的家長資源請進來,考慮家長的社會角色、社會知識等與課程的匹配。比如,請具有專業醫學知識能力的家長承擔健康類主題教學,具有烘培技能的家長參與幼兒區域活動等,利用家長的工作職業的資源帶孩子們走出去參觀職業場所等。家園共建課程呈現多樣化趨勢,如家長委員會、開放日、家長學校、網上互動等,幼兒園要充分發揮家長在課程研制中的作用。
多元互補模式的社區共建課程從自然、文化與社會特點出發,引領幼兒從“課堂”到“社會情境”中。如:湛江第二機關幼兒園臨海,與社區里的艦隊形成共建關系,給孩子們講故事、參觀艦艇。社區共建課程讓幼兒的課堂學習進入到社會情境中,教育效果遠比預期的來的好。每個社區都有公共服務機構、公共交通服務和商業公司等,社區各種服務機構以及工作人員都是可利用的教育資源,
多元互補課程要結合幼兒、教師、第三方共同參與的評價,及時小結、反饋,挖掘實施經驗,對課程研制過程中出現的難點,邀請專家、專業研究員進行研討積思廣益,推動研究的持續深入。
(三)特色建構模式
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認為,盡管環境和生理因素都影響著兒童發展,但我們還同樣不能脫離兒童周圍特定的文化、歷史和生態因素去看待這一切。特色建構模式是我們有目的得選擇特色性題材進行內容的篩選、加工和整理,使其成為幼兒能理解、接受并喜歡的特色課程。
地方特色是特色課程的源泉,包括自然環境、民俗文化和旅游產業,具有不可多得的課程開發和利用價值。從幼兒認識自己生活環境出發到逐步了解地方的自然環境,幼兒主動感受當地的氣候變化、地域特點等,比如:湖北省宜昌市是一座風景優美的城市,讓幼兒感受宜昌三峽生活地域的美好圖畫,通過體驗式學習熱愛自己的家鄉;地方民俗文化是一筆寶貴的課程資源,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民間傳統活動、民間游戲、民族元素飾品等特色的東西,為了達到文化的傳承,這些民俗特色融入到幼兒園課程中。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區的幼兒園可在教學中可介紹他們所熟悉的對襟衫、千層底、巴山舞、織繡等,我們進行改編創新,將民間的游戲踩高蹺、跳皮筋等發展為特色體育游戲,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童謠、巴山舞等資源整合成為藝術教育課程。幼兒園要多了解地方文化的現狀及發展,以傳承地方民俗文化為目標,重視民俗文化的教育,發揮幼兒園教育的輻射作用。
(四)動態生成模式
“課程運作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從教師設想、計劃的教學程序到實際進行著的過程,從教到學,再到學生發展的軌跡,本身就是一個轉化和生成的過程”。生成課程是一個動態的師生共同建構的認識過程。
教師依據對幼兒的了解,充分估計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提問,當幼兒的主動性、參與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教師機智的與幼兒互動衍生出新的亮點。生成性教育可以從環境中生成。教師為兒童創設種種探索發現的環境,誘發幼兒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等積極的思考探索;生成性教育可以從突發事件中生成。孩子們在幼兒園都避免不了一些矛盾和沖突,教師要擅于抓住幼兒在園生活中的問題所蘊含的教育價值,以突發事件為起始點而生成課程;生成性教育可以從幼兒游戲中生成。教師在與幼兒一起活動時,逐漸發現幼兒的興趣、需要,觀察并捕捉孩子活動中有價值的問題,適時適宜地回應,使之不斷地生成變化。教師要把觀察貫徹于生成課程的始終,重視兒童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在生活中隨機發生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來調整教學計劃。
四、形成性評估原則
評估是課程研制的不可缺的環節,是課程研制的完整性體現,有利于課程研制得完善與持續性發展。新一輪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不斷發展的課程評價,探索多層次、多元化評估原則。
終結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結合。課程研制只有終結性評價是不夠的,對研制過程的階段性成果進行評價和修改,才能科學的完善課程體系,更好的適宜幼兒成長與發展。
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結合。課程研制以幼兒園為基地,課程專家、教研人員、教師、家長、社區等共同參與的,在評估中采用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多方參與、促進發展,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結合保證研制成果與實施情景的一致性。
過程評價與綜合評價結合。幼兒園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以人為本”關注過程性評價,注重課程結構與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避免評價單一化、流于形式,可進行文本評價、現場評價、問卷評價。
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結合。“量化評價把復雜的教育現象簡單化,質性評價則深入真實再現評價對象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幼兒園進行的檔案袋評定、表現性評價、成果展示等評價方法,二者有效的結合,各取所長,全面真實的反映幼兒的發展情況。
參考文獻:
[1]江誠.幼兒園課程[M].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
[2]李曉峰.自然進化意向與校本課程建構[J].當代教育科學,2014,(02).
[3]杜志強.領悟課程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4]胡中鋒.教育評價學(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