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玉
(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財政學專業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1994 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我國確立了地方稅體系的基本框架,在逐步發展中形成了以營業稅為主體稅種、多種小稅種并存的現行地方稅體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舊的地方稅體系已與我國經濟發展形勢不相適應。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國“營改增”試點全面啟動,營業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增值稅中央地方分配比例調整為五五分成,消費型增值稅制將正式確立。在此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建立符合現代公共財政框架的新的地方稅體系,成為新一輪財政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本文在分析了地方稅體系的理論依據的基礎上,針對我國地方稅體系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在“營改增”大背景下提出未來地方稅體系改革的構想。
【關鍵詞】營改增 地方稅 地方稅體系
一、地方稅體系存在的必要性
對于政府事權劃分,西方學者提出財政分權理論。其中奧茨(1972)提出分權定理:“在等量提供公共產品下,一些產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優于中央政府”。指出在提供地方性公共產品上,地方政府由于信息優勢問題,更能夠按照當地人民的偏好提供帕累托有效的產出量,比中央政府更有效率。而地方政府行使事權需要具有一定的財權,所以建立一個相應的科學規范的地方稅體系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夠為地方政府籌得稅收收入作為地方財力,調動地方政府行使事權的積極性;還能協調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配關系,促進社會資源和經濟結構的優化配置;同時也能調節國民收入分配關系,促進公平,維護社會穩定。
二、我國地方稅體系的現狀
目前我國地方稅體系現狀如下:從稅種看,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在現行稅收體系的18個稅種中,地方稅稅種有包括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資源稅等11個,數量眾多。其中營業稅為主體稅種,占地方收入總額的30%左右,但“營改增”后營業稅將退出歷史舞臺,地方稅將面臨主體稅種缺失的局面。從稅制結構看,地方稅體系以間接稅為主。從收入管理權限看,我國稅收分為中央稅、地方稅、中央地方共享稅。而地方獨享稅所占比重只達23%,對共享稅依賴性較強,自主行動能力弱,在與中央博弈中處于劣勢地位。從征管能力看,地方仍處于較低水平。
三、我國現行地方稅體系存在的問題
其一,稅制結構不合理,征稅范圍過于狹窄,且稅種之間重復交叉。主體稅不合理導致地方稅籌資功能不足,甚至會導致非稅收入的不正常增長,靠費用彌補支出,形成“越窮越收,越收越窮”的怪圈。其二,稅法立法層次不高。現行的法規與規章制度缺乏權威性和嚴肅性。同時,稅收立法權也高度向中央集中,目前地方稅務機關除了對部分零星、小額稅種的稅率、稅目具有適度調整權外, 絕大部分稅種的稅收立法權都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稅收立法權有名無實,進一步惡化了費代稅的現狀。其三,地方稅種行業依存度持續走高,主要動力來源于房地產、金融業的快速膨脹,系統性風險高。
四、對我國地方稅體系的改革建議
(一)盡快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
依據我國當前國情,地方政府承擔著越來越大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支出的職能,而在具有外溢性公共品和服務的提供上,各區域各級政府又存在互相推諉責任的現象。因此,應盡快科學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在中央與地方職事權劃分上,中央應更多承擔起如部分社會保障責任、部分義務教育責任及部分重大資金項目建設工程責任等,為地方政府減少負擔。地方政府則可以根據本轄區不同地區居民的消費偏好,更好地提供如社會治安警察、路燈、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服務。只有在科學界定了各級政府事權的基礎上,才能據此設計地方政府為實現其職能所需的財權,才能更好的按照分稅制財政體制的要求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收入體系。
(二)培養地方稅主體稅種
一是優化改革合適的現有稅種如房地產稅,并穩步推進資源稅改革。房產稅方面,由于房地產稅符合受益原則,房產價值與地方政府提供的服務正相關,是相對穩定的地方層級的稅種,另外房地產稅還可以平抑房價,是地方稅主體稅種的“不二選擇”。所以可在借鑒當前滬渝房產稅改革試點的基礎上,逐步解決產權不清晰問題,“重保有,輕流通”,側重在房屋保有環節征稅,在全國穩步平穩有序推進房產稅制改革。資源稅方面,由于資源范圍廣、分布不均,可成為資源豐富的欠發達地區的地方稅主體稅種。在將來的改革中可擇機擴大資源稅征稅范圍,同時逐步推進資源稅從價計征和從量計征相結合為從價計征。不僅可以使西部地區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還可以逐步擴大西部地區的稅基。
二是可以開征新的稅種,把消費稅從生產環節流轉到零售環節開征,使之作為地方稅主體稅種。消費稅改革中可將諸如實木地板、首飾珠寶等小的稅目調整為地方收入,稅率上也當允許地方政府在一定范圍內自主決定,酒類消費稅可部分返還地方。
(三)適時賦予地方一定的立法權及行政管理權
在未來的改革進程中對于稅源較為普遍、稅基具有非流動性、不易在地區之間轉移的且對宏觀經濟作用影響不大的稅種,如房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稅等,在中央制定基本稅法的前提下,可賦予地方更大的行政管理權及立法權,使其可根據本轄區情況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稅收減免政策、稅目稅率調整及征收管理方法。使得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具體稅源情況有效組織收入,并改善費代稅的現狀。
(四)建立起嚴密高效的地方稅征管體系
加快修訂《稅收征收管理法》,合理劃分國、地稅收征管權限,明確國稅、地稅之間的職責,加強國、地稅機關的相互協作,減少征管漏洞。在征稅方式上,可選擇合適區域合并征收管理點并可開展聯合稽查等形式,從而提高征管效率。在配套設施上,加快建立一套信息共享平臺,加強信息管稅能力。使之適應愈來愈快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及日益復雜的企業經營方式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高培勇.論完善稅收制度的新階段[J].經濟研究,2015.
[2]朱青.完善我國地方稅體系的構想[J].財貿經濟,2014.
[3]洪暉,王明明. 新一輪稅制改革背景下地方稅收征管模式的重構[J]. 稅收經濟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