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丹
一、農民工返鄉就業的困境
1.政府方面
(1)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自2008年開始,因受金融危機影響,出現農民工返鄉潮,由此黨和政府開始重視農民工返鄉再就業問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貨幣、財政政策及惠農政策以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
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對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問題一直不夠重視,在工作上缺乏創新。在經濟工作中,仍然是只重視招商引資,沒有把服務農民工回鄉就業創業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
李亞新認為:“返鄉回來的農民工不是包袱,而是財富,并且還能創造財富。”地方政府應重視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樹立平等的服務意識。
(2)政策信息的宣傳不夠、傳遞不暢通。各級政府針對返鄉農民工相繼出臺的一系列就業幫扶政策大多沒有有效地傳遞到返鄉農民工群體中,與政府的重視程度不成比例,在政策的宣傳上力度也不大。同時缺乏創新,如經常是在市一級的政府網站上宣傳,沒有充分利用農民工手中的手機平臺開展工作,因此其影響力小,宣傳效果不好。大多數返鄉農民工由于文化水平、居住條件、生活條件的限制,無法便利地獲取這些信息,所以,政府針對返鄉農民工所出臺的很多幫扶政策不能發揮應有的效應。
(3)各部門間缺乏有效的合作。當前關于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機制不健全,培訓內容的種類少,培訓組織或機構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培訓效果達不到農民工的要求。
2.社會方面
(1)產業結構升級導致大量企業倒閉。登封市曾是典型的礦產資源型城市,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形成了以煤電鋁、水泥、耐火材料等為支柱的工業體系。
以煤礦企業為主的包括以煤炭為能源的電廠、水泥廠、有色金屬冶煉廠吸引了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就業。然而隨著國家能源政策方針的調整,煤炭產業走向整合,效益滑坡,出現大量兼并、倒閉現象,而其他產業的發展尚不能彌補這一就業缺口,農民工返鄉就業面臨機會不足的問題。
(2)缺乏技術培訓機構和組織。面對產業升級,農民工自身素質過低,因此不能滿足產業升級要求,主要是由于大量的農民工都沒有受過專業的技能培訓,因而,面對部分企業的需求,顯得無能為力。這種供求關系的矛盾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在登封市,與升學教育、招教考試、公務員考試有關的各類培訓機構有很多,而與就業技術培訓有關的培訓機構基本沒有,不能滿足返鄉農民工的實際需要。登封市還有文化旅游這一支柱產業,第三產業具有強大的吸納勞動力就業能力,但目前開發的程度還不夠,應在這方面加大針對返鄉農民工的培訓力度,促進其就業。
二、構建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支持系統
在現代社會中,由于各方面復雜因素的綜合作用,眾多返鄉農民工不可能完全依靠個人力量實現就業。農民工失業不僅是個人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需要政府、社會、返鄉農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促進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多方共同合作,構建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支持系統。
任義科等人認為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不足是影響農民工自主就業的重要因素。在影響顯著的因素中,作用最大的是人力資本,其次是社會資本,再次是金融資本,最后是物質資本。 因此,筆者依據這四大資本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構建如下支持系統: 以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技能培訓)為核心,培育返鄉農民工人力資本;以非政府組織(NGO)為依托,彌補返鄉農民工社會資本;以財政政策為動力,充實返鄉農民工金融資本;以惠農政策為基點,增進返鄉農民工物質資本。
三、促進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建議
筆者從促進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支持系統出發,結合登封市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建議。
1.了解返鄉農民工的特征是引導其就業的基礎
對返鄉農民工情況進行調查,包括人數、年齡、打工經歷、性別狀況、特長、就業(創業)想法和要求、培訓需求等;對當地的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情況、勞動力需求情況、市場需求、農業生產特點等情況進行調查。
只有搞清楚這些情況,對返鄉農民工的幫扶工作才能做到對癥下藥,出臺的政策措施才能有的放矢。只有了解了這些特征,由政府舉辦的職業培訓才會更有針對性,對他們就業的幫助才能發揮出作用,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鼓勵、引導返鄉農民工的創業行為,使他們實現成功就業。
2.引導返鄉農民工實現多渠道就業
登封市以旅游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文化旅游服務業成為登封市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因此,引導農民工向文化旅游服務業的轉移就業成為一種趨勢。同時需要各類培訓機構對農民工進行有關登封文化旅游知識的培訓,為其就業奠定基礎。2015年年底,登封市10個鄉鎮的32個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正式開業,這一舉措為農產品的銷售建立了有效渠道,同時也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培訓機構對農民進行電子商務方面知識的培訓。
在風險社會,農民工抵御社會風險的能力不斷削弱,因此,應建立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失業保險制度。為此,政府應加大針對企業繳納失業保險費的監督檢查力度,使失業保險制度覆蓋更多農民工,在促進就業的同時建立起“安全網”。
3.以政府為主導,引導社會多方力量參與,促進返鄉農民工再就業
由上述支持系統可以看出,四大資本的構建都離不開政府的組織與協調。教育資源的分配以及教育質量的提高,專業技術培訓機構的建立等,都需要政府的協調與監督;非政府組織的發展與培育需要政府的各種政策支持;而財政政策、惠農政策更是由政府制定并具體實施;涉及服務農民工就業的諸多職能部門的工作更是需要政府出面進行協調,避免推諉扯皮現象的發生。因此,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需要社會多方力量的參與,同時必須以政府為主導,有序進行。從政府職能轉變的視角考慮,農民工再就業教育培訓領域處于“政府無為、市場無力、農民工無錢”的狀況,使得提供教育培訓服務成為政府公共管理領域不可推卸的責任。從政府服務的性質來說,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應該構建一種合作的關系,而不能是領導關系。
4.提高返鄉農民工自身素質建設, 增強創業意識
農民工實現就業需要政府搭臺,同時也需要提高個人整體素質,提高專業技能,使自身實現由體力型向體力技能結合型的轉變。另外,農民工也要樹立與時代接軌的創業意識,在“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時代潮流中迎難而上,充分利用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積極創業。同時,要對返鄉農民工進行創業風險意識教育,使他們理性創業,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要讓他們對創業失敗有必要的經濟和心理準備。
四、結語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社會和諧的穩定器。農民工返鄉為解決一直以來難以解決的農村留守兒童、老人問題和新農村建設動力不足問題等帶來了轉機,因此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做好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問題的重要性,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努力做好各方面的服務工作,制定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和實施方案,為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與環境。
參考文獻:
[1]賀雪峰.農民工返鄉的邏輯[J].中國老區建設,2009(3).
[2]黃 潔,蔡根女,買憶媛.誰對返鄉農民工創業機會識別更具影響力:強連帶還是弱連帶[J].農業技術經濟,2010(4).
[3]張晶雙.渭南農民工返鄉再就業調查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5(15).
[4]任義科,杜海峰,白 萌.生計資本對農民工返鄉自雇就業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5]程新友,王 芳.金融危機背景下返鄉農民工的生存狀況——基于湖南省武岡市的調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6]韓 俊,崔傳業.我國農民工回鄉創業面臨的困難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8(11):3-8.
[7]趙西華.新型農民創業培植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5.
[8]陽立高,廖進中,張文婧,等.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研究——基于對湖南省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08(4):89-92.
[9]楊 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的農民工“回流”問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
[10]李含琳.對我國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的經濟學思考[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1-6.
[11]郭軍盈.中國農民創業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農林大學,2006.
[12]費 杰.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障礙因素及對策[J].行政與法,2008(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