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林
從教28年,有23年一如既往地堅持做同一件事——生活化語文教學。二十年風雨砥礪,他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二十年躬耕堅守,為的是心中的信念,他就是全國模范教師、中學特級教師——董旭午。筆者結合自身的思考,通過分析董旭午老師的教學成長經歷和教育情懷來探討董旭午老師的為人及教學方法對年輕教師的引導意義。
一、董旭午老師的成長介紹
自1993年起,他自發開始生活化語文教學專題實踐研究。研究初衷有二:一是對摧殘心智、高耗低效的應試教育的不滿;二是受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啟發,要讓學生過上真語文學習的生活。2008年,董旭午老師作為高層次優秀人才進入江蘇省泰州中學任教。在這里,他積極踐行生活化語文教學改革,現如今,他提出了“立體四層”的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和“生活化語文教育場”的概念。董老師堅持的生活化語文教學之路,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范例。
二、董旭午老師的教育精神
1.真誠熱愛教育事業,忠誠捍衛教師天職
“名師的力量源泉,首先發源于內心深處對教育的無比熱愛。”董老師認為自己是“為語文而生”,他將“用忠誠捍衛神圣,用生命點燃未來”奉為人生格言。他認為,教師的職業神圣而光輝,教師的事業需要用生命將愛的“燭心”點燃,為孩子們美好的未來引路。
2.崇尚人文教育,強化責任意識
董老師崇尚人文教育,他強調“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強調“真正的人文教育只能在人文關懷的土壤上播種”。他把學生真正當做人來看待,而非博取功名的機器。他的理想是“培養精神獨立、人格健全,有介入意識和創新品格的人”。
此外,他還關注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在董老師的課堂上,他“當放則放,當導則導,當扶則扶,當講則講,當引則引”,倡導對學生的適時適當引導,培養他們自主思辨的能力,這就是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負責,對學生的未來負責。他認為做好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對國家和民族負責。
3.躬耕堅守二十年,忠貞堅守生活化
董旭午老師已經堅持生活化教學研究二十余年,困難重重,但仍堅持不懈。他說:“甘苦幾多,自知自明,至今仍不懈努力,自得其樂,試圖在艱辛的高中語文教學和嚴峻高考備考現實中拓出一條更寬廣的路來。”如今生活化教學的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其影響力已經從他所在的學校與地區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三、董旭午老師對青年教師成長的啟示
了解名師的成長軌道,對青年教師的成長發展有著寶貴的指導和借鑒作用。董旭午老師的成長經歷的教育情懷給我們諸多啟示。第一,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應該做到真正熱愛教育事業,并甘愿為教育奉獻終身。熱愛,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先決條件。第二,應該樹立堅定的信念,勿忘本心。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有像董老師一樣的教育理想,把學生培養成“人”——真正的人。在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留下美好的瞬間,播下理想的種子,建立精神家園。第三,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道路,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為教育改革和學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遠兮”,語文改革非一日之功,許多教學改革探索也仍在繼續,董旭午和他名師工作室的團隊同事們仍在努力。董老師曾說,生活化語文教學的終極愿景是:語文教學真正做到歸真守本,務實有效,教文立人時,“生活化”這三個字將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他不追名逐利,用自己的行動和信念捍衛著教育者的尊嚴。希望這樣的老師再多一點,希望我們每個教育者身上都能多一點這樣的人文情懷,多一點這樣的信念和忠誠。
參考文獻:
[1]董旭午.生活化理念下中學寫作教學的基本策略[J]. 江蘇教育,2015(2):22-24.
[2]姜 波.要對學生和民族高度負責任——董旭午老師和他的生活化“責任課堂”[J].教書育人,2012(2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