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維興
孤獨感是個體對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不滿時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對于青少年而言,長期的孤獨感將帶來一系列負面的情緒體驗,甚至嚴重威脅到心理健康的發展。
有研究表明,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是孤獨感發生和發展的高危群體。因此對少數民族初中生孤獨感狀況進行探討非常有必要。心理韌性(Resilience),我國學者也有譯為心理彈性、復原力及抗逆力,意指曾經歷或正經歷嚴重壓力、逆境的個體,其身心未受到不利處境損傷性影響甚至愈挫彌堅的發展現象。
一、研究方法
1.調查對象
本研究選取貴州少數民族初中生為調查研究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800余份,收回有效少數民族問卷568份,共涉及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初中生。
2.調查工具
《兒童孤獨感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由Asher等編制,是用來評定兒童的孤獨感與社會不滿程度的量表。該量表由16個條目評定孤獨感、社會適應與不適應感以及對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的主觀評價(其中10條用語指向孤獨,6條指向非孤獨)。題目采用5級評分,用1~5分別代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范圍為16~80,得分越高,代表孤獨感越高。此量表被我國學者廣泛運用于兒童孤獨感的測量,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信度系數為0.817。《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HKRA),該量表由胡月琴和甘怡群編制,包括27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法。
3.數據收集與統計分析
研究采用統一的指導語進行團體施測調查,采用SPSS 18.0對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和方差分析等。
二、調查結果
1.貴州少數民族初中生孤獨感的總體狀況
如表1所示,通過描述統計的分析結果得到,貴州少數民族初中生孤獨感總體狀況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孤獨感最高得分達到72。
2.父子關系對貴州少數民族初中生孤獨感的影響分析
如表2所示,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了不同父子關系狀況少數民族初中生孤獨感的差異情況。與父親關系融洽、一般和緊張的少數民族初中生的孤獨感存在顯著差異,具體的事后檢驗得到與父親關系緊張和一般的少數民族初中生的孤獨感水平顯著高于與父親關系融洽的初中生的孤獨感水平。
3.母子關系對貴州少數民族初中生孤獨感的影響分析
如表3所示,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了不同母子關系狀況少數民族初中省孤獨感的差異情況。與母親關系融洽、一般和緊張的少數民族初中生的孤獨感存在顯著差異,具體的事后檢驗得到與母親關系緊張和一般的少數民族初中生的孤獨感水平顯著高于與母親關系融洽的初中生的孤獨感水平。
4.貴州少數民族初中生孤獨感與心理韌性品質的關系探討
如表4所示,貴州少數民族初中生孤獨感與心理韌性品質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達-0.472,相關程度較高,即韌性品質越低孤獨感越高。
三、討論
1.貴州少數民族初中生孤獨感狀況特點討論
根據調查結果得到貴州少數民族初中生孤獨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這說明孤獨感作為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在少數民族初中生這一群體中還是比較常見,而且有些初中生的孤獨感體驗還較高。
這一結果表明,學校和教師應該更多地去關注這一狀況與問題,盡量采取多種校外活動來減少少數民族初中生的孤獨感。
2.父母關系對貴州少數民族初中生孤獨感的影響討論
調查研究發現,不同父母親關系狀況的少數民族初中生的孤獨感存在顯著差異。與父母關系緊張的少數民族初中生的孤獨感水平最高,情況最嚴重;而與父母關系融洽的少數民族初中生的孤獨感水平最低,感到孤獨的情況相對要少很多。
這說明父母與少數民族初中生之間的關系對少數民族初中生的孤獨感會產生顯著影響,少數民族初中生與父母的關系越融洽,其孤獨感越少。
父母應處理好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盡量保持較融洽的關系狀態,這 樣有利于降低少數民族初中生的孤獨感。
3.貴州少數民族初中生孤獨感與其心理韌性的關系討論
研究得到貴州少數民族初中生的孤獨感與心理韌性品質存在顯著負相關,即心理韌性品質越高的初中生其孤獨感水平就越低,心理韌性作為一種抗逆力是初中生應該培養的積極心理品質。為了降低初中生的孤獨感水平, 學校和家庭應該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 當中去培養和提高少數民族初中生的 心理韌性品質,少數民族初中生的韌性水平提高了,其就具備了較強的抗逆力,從而提高了少數民族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周 丹,邊玉芳,陳欣銀,等.父親和母親溫暖教養方式對初中生孤獨感的影響及其差異[J].中國特殊教育,2016(3).
[2]席居哲,左志宏,WU Wei.心理韌性研究諸進路[J].心理科學進展,2012(9).
[3]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
[4]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8):902-912.
[5]崔光成,姚齊和.初中生孤獨感的影響因素及其應對方式的比較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3).
[6]楊 欣,陳 旭.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心理韌性[J].心理學探新,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