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燁
一、引言
大學生評價是高等教育學領域的重要課題,是整個高校系統的一個關鍵環節。總體來說,我國高校采用的學生評價方法單一,更新速度慢。各高校自主建立學生評價系統,使用的方法多以綜合素質測評為主。自1985年來,各高校為了迎接評估,需要從多方面來突顯實力;此外我國高校啟動課程改革,學生評價也要作出調整;為了獲得更多的政府資助,各高校需要提高綜合水平,因此從多方面分析,我國高等教育需要引入新的卓有成效的學生評價方法。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學生評價是以學生個體為對象的,對學生的優秀程度進行價值判斷的一種評價模式。作為高等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美國對學生的評價有著比較成熟的觀點和經驗。美國學生評價研究專家SerbreniaJ.Sims曾在研究中指出:“自高校學生評價產生以來,在有關學生評價的研究文獻中,學生評價的發展歷史這個主題很少引起學者的關注。”[1]很多學者分析認為沒有得到重視的原因是至今沒有很好的方法來準確測量學生在學校取得的成就。然而,另一學者Pace質疑了這種說法,他在1984年發表的《學生評價的歷史性瞻望:評價發展的未來》一文中指,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高校已經形成和發展了很多學生評價方法。能夠準確地評價學生在高校中獲得了什么[2]。事實上,早在1977年,美國高等教育管理中心的Lenning根據工作中積累的經驗指出,在美國,已有80多種試圖測量學生成就的評價方法[3]。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先后出現了泰勒評價模式[4]、綜合測驗模式[5]、價值增值法[6]、教育目標分類學[7]、核心技能評價。
20世紀80年代后,學生評價在美國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檢驗“高校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已經成為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話題。美國高校廣泛應用的學生評價方法有檔案袋評價、課堂評估、對具體技能的評價、價值增值法、畢業生追蹤調查。
(1)檔案袋評價(portfolio evalua- tion)方法用來記錄學生的成長歷程與發展進步。這種評定技術旨在提高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重視發展的過程,從多角度、多側面來判斷每個學生的優點和可能性[8]。盡管檔案袋評價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收集的過程耗時長,給教師增加了學習任務,班級的規模不能太大,20人左右為最佳,缺乏評價的標準,導致材料之間可比性差,屬于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結合。
(2)課堂評估是一種以學科為基礎,組織教學的教師為確定學生在其課堂上的學習情況而持續進行的小規模評估。具體分為3種類型:評估學習者與課程有關的知識與技能;評估學習者的態度、價值觀和自我意識;評估學習者對教學的反應。課堂評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具有簡便、易操作的特點,但需要耗費教師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屬于形成性評價[9]。
(3)具體技能評價是評價學生在校學習和進入社會工作時必須具備的技能,包括交流能力、解決能力和批判思維等。主要方式是通過“交流、口試、論文寫作、實習日記、海報制作、評論寫作、報告、角色扮演”等實現對學生具體技能評價。具體技能評價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專業學習和今后的社會工作,但是同樣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的時間,而且能力的評價標準難以量化,可比性也不是很高,屬于形成性評價與總結。
(4)價值增值法是一種評價學生在校期間發生變化情況的方法。價值增值是指學生在完成學業后與學生入學初時之間在知識、能力等方面發生的變化。該方法能較好地評定學校的成果和學校質量。但學術界對其提出質疑,該方法對高校有著巨大的挑戰,花費高昂,程序設計復雜,屬于總結性評價。
(5)畢業生追蹤調查法。利用畢業生反饋的信息改進教學。它的主要優點是與畢業生保持聯系,有目的地改進教學,缺點是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導致反饋效率低,屬于形成性評價。
近年來,中國大學對學生的學業成就評價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對考試和測驗的改革進一步加強。高校的考分等級得到了很大的轉變,試題庫建設以及考試科學性方面也積累了許多科學經驗。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①學生評價功能單一,主要表現在高校通常只重視發揮學生學業評價的管理功能,單純地依據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的綜合素質,忽視了學生學業評價中的其他功能的發揮。②形式虛化的形成性評價,大部分高校的教師缺乏學生形成性評價的專業培訓和指導,缺乏對形成性評價知識的了解,不能正確地實施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導致形成性評價在實際運用中被簡單化。③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過分關注學生的共性發展,忽視了千差萬別的個性差別,教育的結果是千人一面,培養的學生是工業產品式的學生,導致學生缺乏創造性。④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缺乏主動性。當今高校在學生學業評價中,學生充當被評價者,學生處在被動的地位上,產生很多不利學生發展的消極因素,評價者與評價對象容易產生對立情緒。
雖然也有學者呼吁加強學生在評價體系中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增加相應的學生互評和自評,但是由于這種評價在整個學業中占有的比重很小,且評價標準具有隨意性,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相互學習的積極性,不能使其對自身的學習和發展進行反思。
三、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個性化學生評價模式探討
根據目前國內高校學生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采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手段分析學生信息。大數據分析技術要構建海量、多樣化學生信息模型,采用這種高新技術能夠充分展現學生多維度信息的特征,能夠為數據評價提供更全面、更完整、更科學的數據基礎,有利于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模式,是一種研究技術手段的創新。
學生管理大數據的來源種類繁多,渠道多樣,如學生使用的微博、微信、QQ等網絡中產生的記錄、瀏覽信息;高校的師資、學生資料;學生的專業背景、家庭條件、生源地;學生的社交、消費、情感等資料等,這些形成學生評價信息的多維度結構數據,采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能提出科學的個性化評價機制模式、自我評價機制等。
(1)探索和研究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的多維評價模式,學生作為評價對象,必須成為評價過程的主體,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結果。因為評價的目的不應該只是對評價對象作出評價,更應該是主動根據評價結果作出改進從而獲得發展,因此必須讓被評價者心悅誠服地認同評價結果。而要做到這點,必須根據大學生的個體實際特點和個人的實際需要來評價學生,使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大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標準。同時,評價標準不能單一化,要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化,讓不同風格和個性的學生都得到認可、被賞識的機會。評價必須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化。以學生為中心主體,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接受評價,獲得健康和持續發展。
(2)基于大數據技術分析個性化多維學生評價機制,大數據技術是在基于掌握了龐大數據量的基礎上對多元化數據進行專業加工。構建海量、高增長和多樣化的學生信息模型,能使評價模式更加科學、完整。學生管理大數據的來源種類繁多,渠道多樣,如網絡使用中的產生的記錄、瀏覽信息;高校的師資、學生資料;學生的專業背景、家庭條件、生源地;學生的社交、消費、情感等資料等,這些數據具有海量性、多維性,它們往往是傳統的評價模式或體系中被忽視的數據。通過大數據綜合分析,可以描繪出學生鮮明的個體特性、角度更全面,可以為高校的個性化、多維度評價模式提供強大基礎。
(3)大學生自我評價體系和管理機制,強調學生為評價的主體地位,讓評價從外部轉化為內在主動模式,真正激勵學生自我良性發展,有必要建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自我評價體系。而自我評價方式是否有效需要有效地管理機制,如何對自我評價進行管理,不至于讓學生的自我評價流于形式,必須合理地建設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求的自我評價激勵和管理機制。
四、結語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在掌握了龐大的學生管理數據的基礎上,采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可以比較全面地分析學生信息,可以對多樣化的學生管理信息進行深度分析,從而可以構建多角度、多維度、個性化的學生評價機制。與傳統方法相比,采用個性化評價模式能夠提高被評價者的認可程度、參與的積極性,避免了傳統評價方式中的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側重于成績,無視學生個性化特點的較為單一的評價模式帶來的有失公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SerbreniaJ.Sims.Student Outcomes Assessment:A Historical Review and Guide to Program Development[J].Accountability,1992:168.
[2]Pace, C.R.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student outcomes: Assessment with implicaitons for the Future[J].Naspa Journal,1984(22).
[3]Lenning,Q.T.Previous Attempts to Structure 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outcomes Related conceptc: A Compilation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lassification,1976:266.
[4]瞿葆奎.教育學文集(第16卷):教育評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HD Carter.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s in a program of general educa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52.
[6]MeClain,Krueger.Using outcomes assessment:A case study In institutional change[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iond Research,1985.
[7](美)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一分冊):認知領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191- 200.
[8]趙德成.成長記錄袋在大規模、高利害評價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8).
[9]張紅梅.美國高校學生評價方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