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卓君 張衛民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大學課程價值取向逐漸由國家本位、社會本位向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共同實現轉變,由強調培養社會建設的人才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轉變。基于此,國家也出臺了許多政策,但如今的大學課程仍存在很多問題。如選修課的設置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意愿,未能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生上課失去動力;大學課程中,理論性課程所占比例仍然很大,未能與實踐課程相結合,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較弱;各個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局限于專業領域,學生沒有全方位發展等,這些都是大學課程中我們亟須解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人學是馬克思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強調要充分發揮人的“類特性”,認為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征[1],這與我們當前的大學課程價值取向不謀而合。因此,從馬克思人學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對當前的課程改革提出一些建議。
一、馬克思主義人學要求大學課程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
近代工業發展以來,人的片面性發展日益嚴重,對此,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的素質和潛能的普遍提高與充分發展,既包括德、智、體、美、勞等幾方面的均衡發展,又包括個性心理、性格、興趣、意志、氣質等非理性因素的健全發展[2]。因此,在大學課程的設置上,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以實現國家利益和社會價值為目標,全面引進蘇聯的教育模式,設置公共課、基礎理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四個線性課程模塊,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導致課程模式的僵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人們逐漸認識到人的價值體現的重要性,開始推崇素質教育,在課程設置時加入通識教育課程,希望能更多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仍然出現了很多困難和問題。我國如今的大學課程基本是按不同專業分類設置,這就使得學生接受的知識都是碎片化的,即使是設置了一些通識教育課程或是選修課程,也并沒有真正提起學生的興趣,理論性占主導的課程讓學生很厭煩,也只是成為學生增加學分的工具,專業課與基礎課比例的失調使得學生只在某一專業領域得到發展,基礎知識結構不完整,無法得到全面發展,更無法促進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我國大學課程中,除了藝術專業,其他專業很少開設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學生進入大學后就完全與這些課程隔離了,只專注于自己的專業圈子,完全顧及不到個人興趣愛好的發展,整齊固化的上課方式和課程安排抹殺了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在創新能力尤為重要的今天,這對學生的長期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從馬克思人學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出發,大學課程的設置不應局限于學生的專業課,當然,專業課的設置必不可少。但更應該根據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適當調整專業課和通識教育課程的比例,讓學生的知識不再碎片化,不局限于專業課那一小小的領域,而是有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也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知識都是共通的,只局限于自己的專業,往往適得其反。再者,可以考慮在大學課程當中,根據學校的情況、學生的需要,適當設置一些藝術類課程供學生選擇,促進學生興趣、氣質等非理性因素的發展。
二、馬克思人學要求大學課程滿足人的“快樂自由勞動”需要
馬克思認為,勞動應是人類最自由的活動,勞動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開端。那怎樣算是勞動的解放?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用“快樂自由勞動”來回答。這里的“快樂自由勞動”是指不被壓迫的、不被支配的、人們自愿參加并樂在其中的創造性活動。它區別于“異化勞動”,因為“異化勞動把自我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是把人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 。如今的絕大部分高校中,課程的設置還比較多,學生對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想干什么還比較模糊,沒有明確定位,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課,根據自己的專業或是未來的職業來選擇課程,很少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更不用提創造性活動了。而從馬克思人學“自由快樂勞動”的觀點出發,人區別于動物的是其可以能動、自覺、創造性地改造外界環境,因此,大學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的空間,在進行適當提點的同時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激發其開展創造性活動的欲望,讓他們能在自身自愿接受的情況下開展活動,能夠從課程中感受到快樂。當然,如今大學的這一困境可能與大學課程的設置不合理有關。我國大學課程主要以理論課程為主,無論是專業課還是通識教育課程,甚至是軍事理論課和政治課,都統一采用理論授課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發展,理論知識得不到運用,缺乏實踐性和理論性的統一,動手能力非常差。連“勞動”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自由快樂勞動”了。因此,第一,學校應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適當增加實踐課,給學生更多鍛煉的機會,讓他們所學能有所用,并且能快樂地用。第二,要靈活改變授課方式,比如,在政治、軍事等課程上可以考慮以戶外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能夠提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有所樂,而且比單純的灌輸知識效率要高得多,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馬克思人學要求大學課程滿足人的個性發展需要
馬克思人學思想強調,人不僅有社會價值,還有個人價值,人的個性自由發展不僅要實現人的社會價值,更要實現人的個人價值。而現在大學課程中體現得更多的是學生的社會價值,而忽視了學生的個人價值,這一點在選修課的設置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我國目前的大學選修課主要分為兩大類: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雖然近年來選修課的比例一直在上升,但實際上效果并不樂觀。第一,在課程的設置上,選修課程所占的比例還是過小,且沒有那么豐富,學生的選擇性并不多。而且由于每門課所接納的學生有限,許多學生不能選到自己喜歡的課程。第二,在課程的管理與評價上也有所欠缺,許多學生在選課前對這門課根本不了解,對授課老師也很陌生,只能憑自己的感覺選,可能最后選到的也不是心儀的課程。因此,學校先要重視選修課程,從課程選定、課程實施到課程評價,要制訂完整的計劃,以引起學生對選修課程的重視,同時,要不斷改進授課方式,增加課堂吸引力,發揮選修課程該有的作用,激發學生內心個性的展現,促進其自由發展。
四、總結
大學課程改革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課題,是現代大學得以進步發展的基石,學者們對大學課程改革的研究從未停歇過。馬克思人學是馬克思思想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所包含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和個性自由發展理念給我們大學課程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思想方法,將馬克思人學思想融入大學課程改革,提倡人的全面發展和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改革的一條可行之路。
參考文獻:
[1]劉 志.馬克思人學思想時代研[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
[2]陳曉鴻.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