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瑤林
【摘 要】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為綱,是高中課程標準新一輪修訂的標志性追求之一。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4大要素。文章主要從學生的自主學習機制切入,探討培養學生理性精神的途徑。
【關鍵詞】自主學習機制;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理性精神;培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16ZQJK021)的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3-0093-02
理性精神的培養,注重培養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主要是讓學生有思想、會思考,能依靠思維能力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概括和綜合分析,以形成概念、判斷或推理的理性活動并用以尋找事物的本質。“理性精神”是達成政治認同,形成法治意識,實現公共參與的基本條件。思想政治學科針對每個核心素養均精心構建了它們的構成要素或者子維度,再圍繞每個子維度描述其關鍵行為表現。針對“理性精神”素養,從能否理性地解釋事物、作出理性價值判斷、作出理性的行為選擇3個維度描述其關鍵行為表現。
據此,筆者認為,踐行“自學——指導——監督——檢測——評價”的自主學習機制,培養學生理性精神,可從以下途徑實現。
一、自學——指導,培養學生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理性
自主學習機制的這一環節,是“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教學觀的重要體現。實踐證明,給予性“說教”強加的知識、能力、素養,學生都難以內化,而通過自己思考、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概括和綜合分析的東西會更加牢固。在學生自主學習中,教師的恰當“指導”對他們正確、深刻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而言意義重大。具體需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恰當指導。這里的“指導”,要相對弱化“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建議借鑒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即要有“較多的不明示性、間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筆者認為,這種“非指導性”的“指導”才能真正發揮學生自主性,才是培養學生理性素養的更有效手段。其次,明確內容。自主學習并非絕對的“自由”,漫無目的。教師要提供給學生基本學習提綱、學習目標,讓學生有所學;教學要貼近生活,把知識點轉化成生活問題,讓學生有興趣學;要結合時政,使學生能與時俱進。這樣學生獲得的感性材料才能更加豐富,判斷、推理的依據也才會更加充分。最后,滲透學法指導。“學會學習”是現代教學理念的一個重要基本點。教師需“授人以漁”,使學生提高揭示事物本質的思維能力,如讓學生學會系統思維,掌握由點到面分析問題的學習方法;學會辯證思維,掌握全面考慮問題的學習方法;學會發散思維,掌握全方位考慮問題的學習方法。
例如,在“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一課教學時,筆者以“廣東高考改革2016年起使用全國卷”為中心案例,設計了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學會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能準確、理性地解釋聯系的含義及其現象,能理性地判斷自己的內因和身邊事物的影響,能理性地運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筆者設計了3個問題化提綱:①廣東高考改革對學生有什么影響?這種影響是怎樣的?②高考成敗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請列舉并從哲學上說明理由?③有人說全國卷比廣東卷難,你怎么應對?試用聯系的觀點分析。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些問題正是當時師生的“熱點話題”。課堂效果:①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與探究,自主搜集各種高考改革的信息和現象,在老師適當的提示下理性地分析高考改革,以及給自己帶來的影響。經此過程,學生學會了理性地解釋事物,聯系的含義及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迎刃而解;②全方位地思考和比較制約“成功”的因素。明白了聯系的多樣性、條件性,進一步加深了對聯系客觀性、普遍性的理解;③系統地分析“難”所面向的群體,以及解決的相關因素。懂得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會創造條件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會掌握系統優化方法,會立足總成績的提高,重視各學科的進步。
可見,自學——指導過程,能培養學生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理性。
二、自學——監督,引導學生作出理性的價值判斷
中學生因年齡特點,自覺性和“三觀”都容易受自身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同時由于政治學科理論性強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度”。因此,自主學習也需要發揮監督的功能,包括自我監督、教師監督、學生互相監督等。
監督環節,體現了事物內部要素和事物之間的聯系。首先,要引導學生理性判斷監督在紀律管理中的意義,理性判斷事情的是非曲直。其次,引導學生正確判斷監督在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及習慣上的意義。例如,對于“高考成敗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在全方位地思考和比較制約“成功”的因素時,有些學生列舉了如下因素:成績、教師教學水平、教師監管、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同學幫助與督促、校風、班風、運氣、智商、情緒、身體狀況等,也闡述了這些因素與“成功”之間的各種各樣聯系。筆者結合學生說明的“理由”,引導學生理性地分析這些因素是必然的、本質的、客觀的還是偶然的、現象的、主觀臆造的影響。
認識到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認識到自己與老師、同學的緊密聯系,學生也能對各種因素,對自我調節、老師監督與教育、同學監督與合作作出理性的判斷。
三、自學——檢測——評價,引導學生作出理性的行為選擇
檢測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自我檢驗自學成果的有效途徑。教學評價是描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據此判斷是否達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標的一種手段。監測和評價是緊密聯系的,包括自我檢測、自我評價和外部檢測、外部評價。學生通過檢測和評價,診斷自主學習效果與改進學習方法、習慣、方向和行為等。
針對“有人說全國卷比廣東卷難,你怎么應對”這個問題,為了突出“難”與“核心素養”,筆者改編了2016年北京高考38(3)題:“閱讀上述材料,圍繞‘科技與人的關系這一主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運用《生活與哲學》的“聯系”知識,寫一篇200~300字的短文。”學生審題良久,有些無從下筆,有些羅列了幾條哲學原理,有些直接把材料摘下來。其實,這道題涉及理性認識和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等許多哲學知識,“將‘科技與人的關系從具體現象的認識、具體問題的解決上升到理論思考層面,引導學生思考科技的價值、科技與人的關系,體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富有思辨性,突出了理性精神的培養。”
這一檢測,經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學生發現了學習存在“缺乏學科核心素養”的問題。因而紛紛調整學習觀念、方法與行為,如從多“背”到多“思考”的轉變,從“模板”到“創新”的轉變,突出提升核心素養的追求。
特別強調的是,在作出評價時,要多鼓勵、肯定學生的質疑和批判精神,包括對教材觀點、教師觀點、題目、答案等,充分發揮他們思辨和創造的空間。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作出理性的行為選擇。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崇德在“2016中國校長創新與發展大會”演講中指出: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是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形成和發展的。作為思想政治學科的理性精神素養,學生也必將在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中得到良好的培育。
參考文獻:
[1] 孫明霞.課堂與核心素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 朱明光.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1).
[4] 陳友芳,朱明光.核心素養本位的思想政治學科學業質量評價的策略與指標[J].中國考試,2016,(10).
[5]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EB/OL].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2016-9-14.
(編輯: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