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守剛
摘 要:林業的發展,能有效改善大自然的生態環境,是一個國家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標志。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林業的發展,尤其是近半個世紀,林業的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國林業仍面臨著嚴峻的發展形式,本文主要論述我國林業管理的現狀,以及管理中所包含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林業管理;現狀問題;對策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林業的發展,從建國以來,對林業的管理體制進行了多次調整。尤其是近年來,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我國林業的管理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但在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針。
1 林業管理現狀
我國對新時期的林業建設提出了相關任務,目的是為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任務內容包括:(1)對現有的林業要擴大栽培力度,全面增加現有森林資源,為及時滿足市場對林產品的需要。(2)對目前國家珍惜的野生動物及稀有品種,珍貴植物應加大保護力度;(3)在沙漠邊緣、沿海周邊一些植物稀少地區應加大林業培植,滿足地方需要;(4)綠化宜林荒山、地埂田頭、城鄉周圍和道渠兩旁;(5)為滿足市場需要應建設商品林基地如木材林、花卉等;(6)對現有林業資源較豐富的城市,應發展森林公園、城市森林等大范圍林業;(7)林業結構和管理體制應跟上市場步伐,提高林業經濟效益,加快林業管理的機制創新,全面調動發展林業的積極性。同時也啟動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風沙源治理、重點防護林體、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和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等這些措施和任務的實施都為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林業的生產力必須進行適當調整,建立區域發展戰略如“東擴、西治、南用、北休”等,早日度過我國的生態建設治理與破壞相持時期,在前15年,使森林覆蓋率達到23%以上,基本解決重點地區的生態問題,使全國各地生態問題早日改善,林業產業實力逐漸增強,實現生態建設治理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的林業管理體制采用政企合一的模式。這種模式是建立在計劃經濟的體制基礎上,以計劃經濟的指導思想為主,采用行政手段進行直接管理的體制模式。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建立,林業管理體制開始擺脫高度的集權束縛,擴大了企業自主權,制定了相關的生產責任制度,逐漸的適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但計劃經濟仍有一定的市場存在于林業的系統內部,主管機關仍可以在項目立項前行使自己的權力,林業的自然生態需要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這就說明了林業一盤棋的思想占據了主導地位。可以說,沒有這種思想的存在,我國林業的發展和建設將難以進行。但是,這種思想所導致的管理體制對地方林業的經濟發展是不利的,林業企業無法順利的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協調,導致亂占林地的現象發生。所以,我國林業的管理處于一種優、劣共存的狀況。
2 林業管理問題
我國林業管理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管理體制問題、管理制度問題。
2.1 管理體制問題
目前我國林業管理體制出現的問題有:對目標的定位不明確、經濟核算存在缺陷、資金籌集、管理機制不完善等。目標的定位不明確是指行政機構的職能紊亂,不僅具有監督協調、決策領導的功能,而且又是林業的經營者、管理者。這就會導致為追求生產利益而不顧林業資源的管理,使林業企業跟隨于林業管理部門,影響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決策。
統計和核算是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直接影響林業管理效能的發揮。我國林業管理的經濟核算存在缺陷主要指在核算過程中沒有對活動所造成的生態影響進行核算,也沒有核算生態資源的價值。造成林業企業只顧眼前利益,忽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造成嚴重的生態資源浪費。
資金籌集問題表現在:營林產業的市場能力較差,一直以來林業的建設資金由國家以及地方共同籌集,企業投入資金較少。這就造成了國有林場的資金不足,使用效果較差且籌集困難,無法形成較大的資金規模,使我國林業面臨周轉不靈,成本高,效益低的困境。而且,由于我國森工企業的經營手段落后,價格不合理,嚴重削弱了市場的競爭力。森工企業的調控失控,是因為規模過大、結構失調、生產過剩、市場混亂和機械化水平較低等。特別是遇到市場疲軟導致生產成本的提高,都會引起資金的短缺。
我國林業管理機制主要以權力機制為主。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管理不能僅有行政管理,也需要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融入市場機制。市場經濟的特征是在資源的配置過程中要以市場為基礎。這就決定了林業的管理必須建立在市場基礎上,在服從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最大化的追求利潤。另外,林業的經濟管理對市場的效應有重要作用,而行政管理方法卻不能對市場起到一定的作用,這就說明以權利機制為主的林業管理機制很難適應市場的經濟發展。
2.2 管理制度問題
管理制度問題包括:分類制度問題,效益補償問題和產權問題。分類制度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我國林業成分比較復雜,有私有林、國有林和集體林等。而林業的分類經營要從整體進行規劃,分清不同樹林的性質。在規劃安排的過程中,若與林業所有者意見不合,就會產生矛盾,影響規劃的進行。因此,如何解決與所有者的利益矛盾是分類經營的難題。而且對林業進行分類中,側重點的不同會導致分類的模糊性,給分類管理的監督帶來麻煩。
效益補償問題主要指補償基金的計算問題。林業作為一種無形的資產,補償基金的計算、征收以及適用范圍難以確定,為方便操作,一般用公益林的面積和需要為準進行測算。林地產權存在主體模糊、產權殘缺等問題。由于我國對林地的權屬問題重視不夠,對林地界址的劃分不夠明晰,造成林地權屬不清的狀況,不能對林地使用者的權益進行保護。產權殘缺是指林地所有者不能擺脫林業部門的束縛,不能對林地行使從分的流動權利。
3 管理對策
針對以上林業管理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改善:林業管理制度、管理機制和管理機構。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互相服務的整體系統。
3.1 管理制度改革
要建立現代林業管理制度,首先要確定林業的產權制度。建立產權明晰的林業管理制度,激起林業建設的積極性,使勞動者關心社會的集體物資利益,體現個人及集體利益的結合。加強林業分類制度改革的可操作性,真正落實林業的分類經營制度,并設計可行的林業效益補償制度。其實,建立管理制度、管理機制和管理機構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將管理機制用在管理制度中,保障管理機構能夠正常運行。
3.2 管理機制、機構改革
林業的管理機制是管理體制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權力機制和利益機制。利益機制作為管理機制的主體,應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益機制,促進林業建設的多元化發展。應以實現利益機制為目的進行權利機制的設計,讓各個林業經營主體積極主動的加強林業建設。
對林業管理機構的改革應以政府的職能轉變為重點,組建高效林業管理系統,注重林業管理系統和其他部門的協調關系。而且職能的轉變要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林業市場體系等配套體系,構建成互相協調的完善整體。林業政府部門作為林業的主體機構,應先建立完善的林業管理體系,搞好本身建設,配合其他體系的建設。加強其他體系的監督、管理,并提供有關信息及政府服務,以方便其他體系的建設,為我國林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結束語
林業作為國土安全的根本,保衛著陸地上的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條件。我國歷史上林業的波浪式破壞是林業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對我國林業的管理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制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及可持續發展方針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談衛民.包公鎮現代林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