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君
摘 要:農村社會保障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農民目前或將來的生活質量,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則是其中的關鍵內容之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推行以來,在實踐上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在理論上也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然而,隨著老齡化浪潮洶涌而來,農村養老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和緊迫。本文就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現狀的分析,闡明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望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今后的發展能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前言
我國不僅是人口大國,而且還是農業大國。在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如何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特別是解決好農民的社會養老問題,是我國社會保障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從我國現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實際來看,當前亟待采取有效對策,改革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1 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1.1 近年來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暴露的主要問題
1.1.1 參保率不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作為一項保障民生、利國利民的重要國策,應該具備最廣泛的社會性,但現階段出現的主要問題是由于農民缺乏參保積極性,導致參保率不高。
1.1.2 制度銜接困難。在城鎮化和工業化愈演愈烈的浪潮中,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形式伴隨不同群體的產生,出現多樣化特點,既有針對純農民群體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農保”),還有失地農民群體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簡稱“土保”)等,養老保險制度的多樣性雖然有利于滿足不同群體的養老利益,但仍舊缺乏統一性和規范性。
1.1.3 管理體制不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需要擁有一個技術性強,管理水平高的管理機制,但現有的養老保險管理機制還很不健全。這些原因都嚴重影響了農民群眾參保的積極性,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
1.2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分析
1.2.1 國家的政策和立法滯后
我國農村養老社會保險起步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制不健全,管理體制沒有完全理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比城鎮居民,以及城鎮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晚,在政策立法以及財政的支持上也遠遠落后。
1.2.2 資金籌集渠道單一
穩定、低成本的長效籌資機制是社會養老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但目前在政府籌資和農民籌資兩方面均存在著問題。對于政府籌資,在政府資金增長以及資金撥付等方面尚未建立起相關的制度保證機制,這就對社會養老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阻礙。
1.2.3 投保門檻高,社會保障水平低,可持續性差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是一種以預籌積累為特征的儲蓄型保險制度,不具有共濟性。因此,個人未來養老金的來源主要是繳存積累和有限的增值效益,缺乏可持續性。
1.2.4 投資管理政策不完善,基金管理不規范,基金保值增值難
在基金的投資運營方面,實行完全積累制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投資手段單一,現行的政策規定主要以購買國家財政發行的高利率債券和存銀行以實現其保值增值,只有少量基金參與股票或直接投資。
1.2.5 農民自身對養老保險制度運行的影響
其一,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老年人比重過大。這就導致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支出日益加大,如果政府對農民的養老保險補貼過多,就會給政府財政帶來一定的難題。
其二,個人參保意識不高。“土地防老”、“養兒防老”觀念根深蒂固。家庭養老一直是中國農村養老的主體,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制約,農民對農村養老保險工作認識上有明顯差距。
其三,農民收入水平低,繳費壓力大。雖然社會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很快,但同時也伴隨著消費水平提高和城鄉收入差距的加大,使農民實際的購買能力下降。
2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問題的政策建議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面臨的困難很多,但主要是兩大障礙:
一是我國經濟還不夠發達,政府財政不寬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來源渠道狹窄,國家財政補貼少了作用不明顯,多了會成為背不動的包袱;繳納標準低了起不到保障作用,高了各方面都承受不起;再是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太大,居住分散,管理難度很大。
二是農民的保險意識還普遍比較淡薄。現在農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認識,比10年前普遍提高了很多,凡是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有所了解的人,都說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好事,他們希望政府給予補貼,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開展起來。但是大多數農民因文化程度低,收入低,見識少,還是只顧眼前利益。
對此建議應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農村社會保險基本制度框架
這一基本制度框架的建立應該充分面向未來的城鄉發展格局,將統籌城鄉資源分配、財政分配、社會就業和各項政策發展考慮在內,著重建設農保可轉換為城保的通道和機制。建立基本賬戶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統一制定城鄉社會保險關系轉移、銜接辦法,使得農民的養老金能夠在不同地區之間進行有效流轉,同時將原有的完全個人賬戶模式改革為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調劑金賬戶相結合的模式。
(2)財政要大力支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作為一種公共產品,需要政府的財政投入和成本支出。在我國現階段城鎮養老保險制度體系已經建立起來的情況下,政府應把制度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著力構建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的管理體制,兌現國家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責任,推動多渠道籌集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確保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3)采用分層分類辦法管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我國幅員遼闊、農村人口眾多,不同地區的農民生活水平差異較大,因此政府應該因人、因地制宜,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農村勞動力的養老保險,實行分層分類管理。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應建立不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以滿足不同收入階層老年人的養老保障需求。
結束語
優化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農保制度優化任務面臨著復雜的環境和背景條件,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借鑒。這要求制度設計者必須本著“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的原則,拓寬思路才有可能有創新性政策。
參考文獻
[1]蘇穎.淺談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及措施[J].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趙慧潔,周田宇.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勢在必行[J].勞動保障世界.
[3]魯曉明.構建和諧社會視角下農村養老保險[J].行政與法.
[4]秦建文,石文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問題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