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薈名
摘 要:傳統的中國家庭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傳統的思想與現代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差異。出現這些差異的原因,是因為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使得人們生長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革。文章通過傳統思想與現代家風家校上的差異以及使用方法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希望得出的結論可以給教育研究人員的工作開展,帶來幫助。
關鍵詞:傳統思想;現代環境;家風家教;方法分析
家風在現代教育的種類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些教育內容,在宏觀上可以理解為一種信念或是一種傳承,許多家庭中長輩對于晚輩行為以及認知上的指導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家中的長輩與晚輩都非常重視這件事情,代代相傳下去的是整個家庭中的優良品德與行為規范。
1 家風家教的含義
1.1 家風
家風是民風社風的根基,是人生最早的教材,也是人生的基石,在日常生活的涓滴中代代相傳,其傳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化。家規、家訓,不僅可以管理家庭,還是安身立命的標準,也是“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以訓子孫的法寶”,自古就是中國傳統教育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家族世代延續的源泉。二戰前,歐洲學者曾探討,四大文明古國聞名于世,可現在為什么中國一枝獨秀,原因是中國人重視家風建設。家風的體現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家風不同的載體,有的強調耕讀傳家,有的強調孝德立人。雖然各家家風從內容和形式都各有特色,但總有一根向上、向善的主線貫穿其中。總之,“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氣;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心靈,塑造著人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家風不但是教化的標語,還是先輩留給后人立身處世、治家立業的智慧結晶;可以通過一代代家族成員在人生歷程中不斷踐行和傳承下去。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傳承好家風,既是文化的回歸,也是歷史智慧的挖掘與重建。明代理學大儒姚舜牧《藥言(家訓,病莫大于病心,故“藥言”為治心病之良藥。):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字被形容成八個柱子。只有堅信并做到這八字,方能成為真正之人。
家風,在傳統的道德思想中,被認為是一種在家庭中進行傳承與遵守的風尚或是作風。是家族通過時代的繁衍與長期積累形成的一種傳統的規矩,在家族的發展過程中,家族成員的行為以及處事方法都可以對這種道德風貌進行體現。與此同時,這種道德,規范每位家庭成員都必須采取嚴肅尊重的態度進行遵守。一個家庭中塑造出來的家風,會對整個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的行為產生非常重要的塑造作用。
1.2 家教
家教即家庭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好家教是好家風的保證。家訓:就是家長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清·龔自珍《懷遠王氏族譜》序:“家訓,如王者之有條教號令之意;家訓,以訓子孫之賢而智者,”好家訓是好家風的理論保障。家規:即家庭中的規矩,好家規是好家風的制度保障。
傳統的家庭模式中,家教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個好的家教氛圍,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以及日后的行為習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傳統的家教思想是以培養健康的人格為主,講究誠實善良守信等。這些信念的內容,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了規范上的約束。傳統的家教思想內容,對于人的成長以及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中,對于人們幼年時期的教育效果最為明顯,家教上的思想內容主要體現在家訓和族規中,家規在內容上多涉及一些孝道文化。主要的內容是尊敬師長、孝敬長輩等。這些傳統美德的產生,讓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有了非常穩固的文化根基,不僅需要我們傳承下去,更需要注入時代發展的活力與表現,在傳承過程中,讓這些家教內容得以發展。
2 現代發展模式下的家風家教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我國社會發展運行的制度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制度的更替,導致許多傳統大家族發生解體。家族模式的解體也致使傳統家風家訓上的內容不再適合現代的時代潮流。但是,傳統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在在現在發展模式下的家庭中,仍然具有一些借鑒意義。通過與時代發展環境的結合,在傳統思想的基礎上,注入了新時代所賦予的活力以及新鮮度。
2.1 培養原則上的改變
時代在不斷發展運行過程中,許多傳統的思想在現時代已經不是特別適用。但是,以孝為本的思想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當代青少年在道德素質的培養上,依然需要以尊長愛幼為基本準則。與此同時,現代家庭在對家教的內容進行宣傳教化時,應該從細節上開始注重培養,想要現代公民在家庭成長氛圍中獲得良好的道德素質培養,就必須從小事抓起,只有這樣才能從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到終身受益的素質培養。
2.2 內容上的改變
在家風家教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以往傳統的孝道教育已經,不太適用于在現代的化成長環境中的青少年。因此,家庭在為青少年的成長環境進行塑造時,首先應該將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核心處理,將傳統教育過程中的有利成分保留,那些不適用于當代的,愚鈍的思想進行剔除處理。例如,“百善孝為先”,指的是人們日常行為規范過程中如果連自己的父母以及長輩都無法做到尊敬上的原則,那么即使這個人擁有善良勇敢等良好的品德,依然算不上是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但是古語中還有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句話的前半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是后半部分是傳統思想遺留下的劣根,在現代婚姻關系模式中有很多家庭崇尚“丁克”理念,就是說夫妻雙方在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選擇不撫育后代,因為當今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處于比較完善的水平,所以很多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已經不需要通過撫育后代的方式,來讓自己的晚年擁有經濟或是贍養上的保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思想與現代家風家教大致的總體方向是無法進行改變的,也就是說傳統思想中的精華在現代仍然適用。只是有些小的細節或是方面,無法跟現代發展迅速的社會氛圍達成一致。在對我國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時,應該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將傳統思想中的精華,繼續讓青少年傳承下去,與此同時,也要注入,現當代的思想活力,與新時代所賦予的新內容。不斷增強孝道的實用性和凝聚力和感染力,將優良的傳統孝道文化繼承到底。青少年要做孝德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和引導者。使孝德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王祎.傳統節日的現代困境及其破解途徑[J].中州學刊,2014(09).
[2]杜飛進.中國現代化的一個全新維度——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社會科學研究,2014(05).
[3]張智.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協同發展[J].重慶社會科學,2014(08).
[4]孫正林.論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自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08).
[5]胡慧.躁動的功利:“90后”大學生物質主義價值傾向調查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