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如英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164-02語言是有聲的,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是口語的記錄,是第二性的,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因此我們在英語學習中要重視口語活動,把語言看成是活的東西,看成是有用的交際工具和了解世界的工具。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常常聽到教師們這樣抱怨:"某某學生作業寫得認真,每次考試考得也不錯,就是上課不舉手,不喜歡發言。"我們也常看到這種現象:有的學生筆試成績很好,口語卻很糟;在交際活動中,有的學生心里想得挺不錯,一要口頭表達,就抓耳撓腮,表達不完整;還有的學生自由會話時語言流暢,思維敏捷,可一到正式發言就吞吞吐吐,結結巴巴等等。那么,我們平時怎樣有效培養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呢?下面就我個人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
1.口語表達必須和聽力訓練相結合
聽和說是相輔相成的。說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聽力,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說的表達。聽是語言材料的輸出。沒有一定量的聽,就不可能說得出來,說得好。加強聽力訓練既能增加吸收語言材料的量,擴大知識面,形成語感,又能提高理解鞏固所學語言知識的水平,促進智能的發展。實踐證明,養成聽的習慣的人,英語學得扎實,口語表達能力強,學習也能持之以恒。
聽力訓練形式多種多樣。老師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是練習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剛開始學生聽老師用英語組織教學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時間久了,就會理解并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我們可以借助老師手勢、實物、圖片、掛圖和簡筆畫等,聽音會意。其次,經常聽錄音看錄像,加大聽力訓練的量。聽錄音能聽到英美國家人士的純正語音、語調。看錄像,我們能借助畫面更好地理解、吸收所學語言材料,培養自己的語感。此外,還需要不斷地增加訓練的量度和難度。
2.開展各種形式的口語訓練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了興趣的重要性。只有激發學生對口語表達產生濃厚興趣,才能使教師的教學與訓練有聲有色。本人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
2.1值日生匯報。利用課前兩分鐘開展值日生匯報。剛開始練習時,可用最簡單的日常用語,以后逐步加深。匯報內容不只限于千篇一律的日期、天氣或是班級同學出勤情況,還可以在所學語言知識范圍內,談論家庭、學校、班集體、好朋友以及各種活動安排等,談論日常生活中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和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在一些節日中,可適當延伸幾分鐘,讓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知識進行交流。
2.2問答。問答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常用形式。我們可以結合所學內容進行問答, 尤其在學習對話和短文時,讓學生做到有話可說,能把學到的語言材料用口語表達出來,復習和鞏固了所學知識。問答的形式多種多樣,初中課本提供的有:Question bombardment, Chain drill, Group work和Pair work.
2.3表演。課本中有很多有趣的對話和故事,老師可以把講臺變成舞臺,盡量讓學生把所學內容按設定的情景結構演出來,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通過表演會妙趣橫生,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以及提高口語表達水平。內容淺易的,隨堂表演。有一定難度的,課后準備,分角色表演,同時可以加入我們自己的構思和語言。
2.4游戲。游戲是在玩中學,學中玩。為了訓練某個語言功能或某個語法項目,我采取做游戲的方法,這比反復聽老師講解和呆板的操練效果要好的多。如七年級上冊開始時,我們需要練習句型Is it……? Yes, it is. No, it isn't.我事先準備一個包,包里放一個物品,讓一個學生上來用手摸,然后讓其他同學猜。例如:
A: Is it an apple? S: No, it isn't.
B: Is it a cup? S: No, it isn't.
C: Is it a pear? S: Yes, it is.
通過游戲的方式學生很快掌握了此句型。
2.5復述。口頭復述課文是在理解課文內容及其結構聯系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加工和整理后通過口頭表達課文內容的語言過程。為了降低難度,便于復述,老師可根據課文內容及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在黑板上寫出一些關鍵詞、短語或句型結構,讓學生根據提示進行復述。
2.6英語之角。開展英語之角活動就是將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放在一定的交際環境中練習。開展英語之角活動提倡"重在參與"精神,培養大家主動參與意識。通過一定量的實踐活動,把書本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東西。這種有聲有色學到的知識,將會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經久不忘。這對于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所學內容的不斷變化,勢必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3.正確對待錯誤
現在的英語教學注重訓練交際能力,因此課堂上有大量的英語信息傳遞和交流,學生的聽說活動人人加強。在活動中,教師往往是高度警惕地聽著學生所用的每一個詞句,一旦發現學生在語音、語調、語法上有什么差錯,就馬上打斷糾正,這種見錯就糾,甚至打斷學生的講話來進行糾正的方式不僅打斷了學生的思路,影響學生完整地表達,而且長此以往,學生考慮與擔心的是自己的句子有無語法錯誤,過多地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還有的學生總覺得自己的英語基礎差,語音語調不標準,怕開口,缺乏自信心,漸漸就會失去口語表達的愿望。因此,教師對學生交際中的語言錯誤,應注意策略,以不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挫傷其積極性為原則,盡量忽略學生的錯誤,采用鼓勵、肯定的態度糾正其錯誤,消除學生怕犯錯誤而不敢開口的心理焦慮,使學生經常地不斷地獲得成功的愉快的體驗,增強口語表達的自信心和愿望。
4.因材施教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個性差異,要充分了解學生,教學和訓練在面向大多數學生的同時,要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另外,還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分別培養和提高他們口語表達的能力。如性格外向的學生,活潑膽大,反應迅速。對這類學生應采取吹毛求疵法。在保護他們積極性的同時,對他們從嚴從高要求,讓他們說得對,說得準,說得好;性格內向的學生,動作遲緩,反應速度慢,應采用激勵法,著重培養他們敢說和愿意說的良好習慣,鼓勵他們敢于發言提問。學生們只要跳一下就會摘到果子,使學生既不能產生自滿情緒也不能讓學生悲觀失望。調動了全體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因此,本人認為,因材施教是解決口語表達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總之,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口語方面有長足的進展,有滴水穿石之效,我們首先要有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