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學習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方法和策略,激發學生探究意識,讓學生更好地經歷探究,體驗快樂,從而增強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現;主動探究教學;幾點體會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85-01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核心,又是它的主要學習方式。作為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的教師應該如何在科學課上讓學生更好實現探究教學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個人體會,以供參考。
1.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只要有了興趣,便會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腦中形成興奮中心,促使全身各種器官處于最佳狀態,這時學生才能真正積極和主動參與到整個探索學習過程中。因此,教師培養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是學好科學課的前提。
例如,如在學習磁鐵時,教師可以將磁鐵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為學生表演魔術,隨著衣袖的移動,可以將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學生躍躍欲試,但是學生拿在手里就不靈驗了,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樣自然可以引發學生的關注與思考,更利于學生探究活動開展。
2.優化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入就是一個導火索,可以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進而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否則探究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導入環節,設計新穎而巧妙的導入,以激發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
實驗是科學課程的重要內容與學習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現象更明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在學習《食鹽的溶解》時,教師首先為學生做演示實驗,準備好一杯清水與若干食鹽,將食鹽放水杯中輕輕搖晃,學生發現食鹽不見了,這樣學生自然會產生困惑,食鹽去哪兒了?進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
3.有效提問,誘發學生探究動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學生探究的內在動力,是發現的基石、智慧的開端。我們要善于運用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進入求知的憤悱狀態,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以解決心中的困惑。這樣的教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而是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與積極思考基礎上的自主探究與自主構建,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這正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關鍵。
例如教學"電磁鐵"時,上課鈴響后,筆者問學生:"你們聽到電鈴聲就知道上課了,對于電鈴,你想知道它什么?"這一問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紛紛提出:"我想知道電鈴為什么會響?""我想知道電鈴的構造。""我想知道電鈴為什么會準時響?"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出"電鈴為什么會響",為學習電磁鐵的構造與性質埋下伏筆。這樣引入,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讓大家都急于探究本課的知識。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行為。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真正實現"以探究為中心"的要求。
4.質疑問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有效的科學探究不僅要關注學生探究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要鼓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勇于提出問題,這是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標準。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喜愛追根溯源。教師要根據學生好問的特點,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例如在學習如《雷電》一課,講完雷電能量非常大、電的速度非常快等知識后,我就鼓勵學生說:"關于雷電,你們還有什么想法嗎?"不一會兒就有學生問"閃電能量那么大,能把它抓下來為人類服務嗎?",有的學生提出"電的速度那么快,我們可不可以利用電進行遠距離輸送物品呢?"等問題。
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探究熱情更高。當然小學生受各種條件的影響,提出的問題難免膚淺甚至是錯誤的,此時教師不可武斷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思考,進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樣的條件創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和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創新意識,使學生成為主動探究科學的主體。
5.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合作學習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新課教學中,教師應尋找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最佳途徑,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達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促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的智力活動,主動探究科學,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首先要創造真正意義上的讓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表面上的參與,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實驗操作時,若學生按照老師給的步驟操作下去,表面上看是學生參與探究,實質是讓學生在設計好的腳印上一步一步地走到終點的。其實科學探究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要有不少嘗試,這樣才是真正的探究,所以應讓學生在不違背實驗原則的前提下,有些步驟讓學生自行設計,哪怕學生操作中有些錯誤,前提是沒有危險性,也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機會去探究,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錯誤和調整自己的設想。例如在上《身邊科學》一課,倒吹漏斗中的乒乓球活動中,我讓學生自由選擇實驗材料做實驗,有些小組學生照書上做,有個小組學生將飲水瓶上半身切斷當成漏斗吹,一樣能達到實驗目的,并且還達到了廢物利用的效果。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這樣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實驗材料就在身邊、可以自己去設計,取得的效果比你老師讓他們照著去做要好得多。這樣就能真正給學生創設機會,提供條件,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碰到許多的困難,更需要相互協作,因此.自主學習更要講究合作學習的策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采取相應的方法,在觀察實驗時,引導學生明確目的、分工,積極動手動腦,共同完成觀察實驗內容,填寫記錄單。在搜集資料時,要為其他成員提供具體資料,選取有效的信息。在討論時,在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同時,尊重并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完成共同目標。
總之,我們要發揮科學課程的學科特征,為學生營造探究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放妥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主動而積極的探究,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再現真理發現全過程。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可以讓學生學會探究這一基本方法,讓學生學會探究,成為科學探究的主人,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韋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張立新,大專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