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摘 要:現代社會發展形勢下,高層建筑逐漸普及,為保障社會群體的生命財產安全,應當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對抗震墻結構進行合理應用,切實提高高層建筑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本文就此進行簡要分析,以推進建筑行業的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抗震墻結構;應用
自然災害的發生,對建筑物造成嚴重破壞,甚至威脅著社會群體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應當對抗震墻結構進行合理應用,從整體上提高建筑結構穩定性,降低建筑安全隱患。在此種情況下,加大力度探討抗震墻結構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實際應用,具有一定重要性。
1 抗震墻的特點、分類及優化原則
1.1 抗震墻的特點
抗震墻結構是建筑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建筑結構整體抗震能力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抗震墻結構的自重較大,抗側剛度大,且具備良好的抗震性能,但在建筑結構設計實際應用中也存在一定不足,其對施工技術有著嚴格的要求,并且建筑結構設計中應用抗震墻結構的經濟投入較大。抗震墻結構具有一定復雜性,在建筑工程中涉及較多工作內容,使得抗震墻結構的施工難度較大,需要以完善的施工方案為基礎,以規范的施工技術為依托嚴格按照施工工序開展抗震墻施工。
1.2 抗震墻的分類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墻結構具有一定復雜性,按照洞口大小及排列方式的不同,將抗震墻結構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整體墻,此類抗震墻結構的整個墻面具有整體性,側面積明顯大于洞口,并且洞口長邊尺寸小于洞口與墻邊的靜距離。整體抗震墻以彎曲型為主要變形形式。
二是小開口整體墻,其開口洞面積超出整體墻面的15%以上,但開口洞范圍較小。小開口整體墻的彎矩圖在連接房梁的部位存在突變,高度上并不具備反彎點。
三是連肢墻,墻面上有一定數量的大洞口,其特點與小開口整體墻的特點相類似。
四是壁式框架,其洞口尺寸較大,在抗震墻基礎上,墻肢線的剛度與連接梁線的剛度相近,反彎點和突變均明顯的反映于抗震墻彎矩圖上。
1.3 優化原則
一是結構優化。在優化抗震墻的結構過程中,應該均勻布置是其主線的方向,且還要做多項設計,這樣一來,一定的空間就會在各個抗震墻之間形成,而在設計抗震墻的時候,抗震墻的分布應該是連續多向,盡量保持各個抗震墻的抗側剛度的一致性。同時由于抗震性、承載能力和抗側剛度較大是抗震墻所具有的特點,因此要保證抗震墻分布的均勻,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抗震墻的巨大作用。
二是抗震墻結構計算優化。將樓層高度和層間比例調整,將樓層最小剪力系數調整。
在優化抗震墻結構計算的過程中,樓層的高度和層間的比例是首先需要關注的內容。當地震發生時,建筑樓層會產生位移,與此同時各個樓層的彎曲變形和扭曲變形是需要計算出來的。整棟建筑物的扭曲變形也是要考慮的,在計算高層建筑物的過程中,扭轉變形量要盡可能的降低,但是縱向構建的抗側剛度是不能夠盲目添加的。
如果總體的傾覆力超過斷肢抗震墻承載底部地震的40%,那么抗震墻的數量就應該減少,并且還要設計大開間抗震墻在設計的過程中。這樣一來,在一定范圍內的最小抗震墻系數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時地震對建筑物的影響也會大大的減少,建筑成本也大大的節約。
2 抗震墻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具體要求
2.1 合理定位抗震墻
在布置抗震墻的平面的過程中,均勻和對稱的原則是需要堅持的,墻面結構的剛度中心要盡量完全重合與質量中心,從而使扭矩大大的減少。還要盡量拉通和對直內外抗震墻,抗震墻的肢截面不應該復雜無規則。
2.2 處理抗震墻中的大墻肢
通常情況下,高狀結構的抗震墻在設計抗震墻的過程中很容易形成,且彎曲破壞形式也極容易呈現出來,在此基礎上脆性破壞現象也將極容易出現。因此在設計長度較長的抗震墻的是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滿足其承載力的需求,還可以將抗震墻設計風分層和間隔,也就是說將整體的墻面分割成若干個小而均勻的獨立墻段,這樣一來,墻體結構的承載能力就會有較大的提高。與此同時,長度較小的墻段,當發生受彎時裂縫的寬度是較小的,墻體配筋的支撐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3 抗震墻結構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為保證抗震墻結構的實際應用價值的有效發揮,應當在準確把握建筑空間性能的基礎上,對建筑抗震墻結構進行合理布置,實現結構體系的最優化,最大程度上滿足建筑結構設計相關規范要求,優化建筑結構經濟指標,提高建筑結構設計的可行性。在這一過程中,應當遵循抗震墻布置的具體原則,促進抗風、抗震結構的形成。通常情況下,以主軸方向為標準對抗震墻進行設計,針對一般的矩形和L行等平面,沿兩個軸線方向進行布置,針對三角形和Y形平面等,沿三個軸線方向進行布置。針對圓形和弧形平面,可沿環向對抗震墻結構進行布置。在布置抗震墻結構時應當注意,為避免單向墻情況出現,應當講內外抗震墻盡量拉通對直,并保持兩個方向上的抗側力剛度相接近,通過連梁或框架梁講兩個方向上的抗震墻連成整體,促進抗震墻結構的形成,切實提高建筑結構的穩定性。
與此同時,將抗震墻結構應用于建筑結構設計中,應當掌握好抗震墻的側向剛度和間距,改善抗震墻結構的可利用空間,促進其抗側力剛度和承載力得到有效發揮,將抗震墻自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切實提高抗震墻結構的經濟性。為進一步增強抗震墻結構整體抗側剛度,應當結合建筑整體結構加以優化分析,適度調整抗震墻墻肢長度,對抗震墻數量和邊緣構件數量進行合理控制,最大程度上滿足建筑結構設計規范的抗側、抗扭剛度要求。
為促進抗震墻結構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實際應用價值的有效發揮,應盡可能布置L形、T形、+字形墻肢,減少復雜形狀墻肢和暗柱的布置數量,以免墻肢中出現短橫墻或小墻垛。為減少抗震墻結構的扭轉頻率,應當均勻且對稱的布置抗震墻平面,確保抗震墻結構的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相重合,并隨著建筑結構的高度變化適度調整抗震墻厚度,自上而下對抗震墻結構進行連續布置,切實提高抗震墻結構的穩定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墻結構是一項重要內容,在提升建筑結構穩定性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應當充分認識到抗震墻結構的重要性,結合建筑工程實際選取最優的抗震墻結構設計方案,全面提高抗震墻結構設計水平,選取合理的施工工藝,加強抗震墻結構施工質量控制,切實保證建筑結構設計的可靠性,推進建筑行業的穩定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昌旭,蘭世賢.關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若干問題的討論[J].建材與裝飾,2016(19).
[2]劉垚東,趙靜.抗震墻結構設計探討[J].企業導報,2012(15).
[3]周升錄.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的設計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