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房旻稼
從2015年的爆發到2016年的遇冷,我們還能改造電影產業鏈的哪些環節?
觀察我國電影行業從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發展,可以發現行業的繁榮與供需兩端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供給端,我國國產故事片上映部數增長6倍;需求端,觀影人次增長12.6倍,國內總票房收入由4億美元上升到68億美元,累計平均年化增長率高達37%。另一方面,我國國產片于2015年成功逆襲引進片,在2億元以上的各票房區間數量皆多于引進片,這是我國電影行業階段性成果的體現。
然而,供求兩端粗放式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國電影行業2016年的遇冷埋下了伏筆:增長趨勢已經減慢,一、二線主要市場已經接近飽和,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或“票補”刺激行業發展將不再是主要途徑,而在內容供給方面,國內電影卻難以提供符合消費者預期的高質量、多類型產品:今年1月至8月,我國票房總收入331億元,同比增長12.7%,較去年增速放緩33.8%;同期,豆瓣評分在7分以上的電影數量占比僅為25.96%,是近三年來最低。
中國電影產業似乎迎來了一個發展的拐點。目前,業內人士提得最多的概念之一是“電影工業化”。何為電影工業化?電影產業如何實現工業化?
我們以此為切入點對中國電影產業做了研究和梳理,發現所謂“電影工業化”背后真正的機會在于中國電影產業的全面升級,且應達到三個目標:首先,全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度得到極大提升;第二,實現商業目的與電影質量追求的和諧統一;第三,最大化財務回報和藝術成就的同時,最小化項目風險。那么在中國電影產業升級的歷史機遇中,存在哪些發展機會?以下是我們的思考。
制作端:能提升質量、效率,能節約成本,就有價值
電影行業的產業鏈可以從上至下分為五個環節:制作-宣發-售票-院線(影院)-影院后。這五個環節都離不開基礎服務設施的支撐(交易支付、數據、IT基礎設備、金融、人才培養)。我們認為在電影行業的制作環節存在著最多的改造機會。
首先,中美制片市場結構近乎于呈長尾狀,擁有“頭部”內容鑒別能力和強大儲備的公司有望成為制片方新巨頭。
美國的制片市場頭部效應強,長尾多且分散:2006年至2015年,北美市場非美國電影協會成員的制片數量占比整體呈持續上升趨勢,在總出品影片數中的占比維持在80%左右;北美市場年度Top 25影片票房占比在40%?50%之間,中小規模票房的影片仍占據50%左右的份額空間。
2015年我國重點制片機構當中,每家機構單獨計算(其中不包含如電影頻道等不在院線發行的國有機構),上映電影數量總共最高不超過22部,占整個市場的份額不超過5%。同時,近幾年來電影行業內容端下沉,市場上的優質內容格外稀缺,相較于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國內的制作公司有更大的機會。
第二,中國藝人價格存在泡沫,我們看好中國演員經紀公司向日韓生產線化造星模式演進,以進一步降低制作成本、控制風險。
我國電影制作成本中最大的一塊是藝人的聘請費用,在某些電影中占到整部電影制作成本的一半左右,而在美、日、韓等電影、造星體系較成熟的國家,此項占比大約為20%?30%,因此,能為這個領域帶來效率提升的公司將很有價值。在2015年福布斯排行榜藝人榜單中,中國一線演員與二線演員的收入相差不大(我國榜單中第1名范冰冰的收入約是第38名陸毅的4.3倍),而好萊塢藝人的收入卻有比較顯著的差別(好萊塢排名第1名的小羅伯特·唐尼收入是第40名克里斯·帕拉特的6.2倍),說明我國對二線明星價值給予了較好萊塢更高的估值,而這又與我國新生代藝人匱乏、中低層藝人輸送無力相關。
我們認為,打造如韓國SM、YG這樣具備藝人打造能力同時有較強議價權乃至定價權的藝人經紀公司,很可能是解決以上痛點最合適的路徑之一。
第三,電影后期制作公司作為提升電影制作質量的關鍵節點擁有較大價值,可能通過后期制作前置化與向上游制片方延伸突破天花板,成為新的制作方玩家。
在好萊塢,一部特效電影的后期制作成本最高可占總成本的一半左右;在國內,目前至多達到20%。隨著我國消費者對內容與觀影效果的要求愈來愈高,后期制作市場未來將會保持上揚的趨勢,而在這波趨勢中很可能誕生出一些優秀的公司。這類公司的主要壁壘體現為兩點,自身的技術研發能力(一般為軟件)以及通過時間和項目經驗積淀下來的流程管控體系——這套流程能有效幫助特效公司減少資源浪費的情況。
第四,制作端作業形態較為原始,服務于制作端的信息化工具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如流程管理軟件和底層IT架構,但目前市場尚未成熟。
互聯網云服務是一個較好的切入口,行業的流程管理等SaaS服務也可能存在一定價值,至于最近較火的影視大數據概念,我們認為尚需觀察。綜合來看,國內電影行業的IT基礎層薄弱,各環節公司各自為政,數據及信息不公開,難以真正打通各環節,而第三方公司以基礎服務為切入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產業效率。
其他端:巨頭密集,但仍存在整合空間
除了制作,電影行業的產業鏈還有四個環節,宣發、售票、院線、影院后,同時下面有基礎服務設施的支撐。總體來看,在這幾個環節中,我們判斷影院后及基礎服務設施可能是以互聯網方式改造行業的合適切入點。
國內的電影后市場依然處于拓荒期,相較于海外的五輪版權回收渠道,中國僅有三輪。目前中國院線票房還是電影投資回收的主要渠道,占電影產業收入80%左右,而英美等主要電影生產國,國內票房占電影總收入不到30%,其余的收入都來自家庭DVD、單片點播、包月觀看等后電影市場的開發。然而,隨著互聯網電視的崛起,屬于中國的“付費點播”與“付費頻道”環節將隨之出現,并延長產業鏈的變現周期。在這個領域,樂視電視積極布局內容制作、發行和放映渠道、終端硬件,協同效應已經初步展現。
同時,如同制作端底層技術、服務稀缺一樣,電影產業全行業也面臨著這個問題,尤其是相關的金融服務(如卡司保險、完片擔保等)、人才培養這兩個方面。
對于其他的幾個產業鏈節點,我們的判斷如下:
宣發端:國內宣發周期較美國而言太過粗放,以第三方來主導營銷,這一環節內老牌巨頭扎堆,已經成為產業橫縱向整合的主要發起者。
售票:這一環節容易標準化、近C端、易壟斷,但市場容量?。▋H占整體票房中1%?3%的分成),不適合初創公司再在這里探尋機會。
院線:是巨頭密集的紅海市場,且需要極大的資本投入,行業還有一定的橫向整合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