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德孟
中國智能手機的總銷售額加起來不到6500億元,遠不及中國人一年吃掉的豬肉價值的一半。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2015年,中國整個豬肉市場大約價值1.4萬億元。而整個2015年,中國智能手機的總銷售額加起來不到6500億,遠不及中國人一年吃掉豬肉價值的一半。由此可見中國豬肉市場規模之大。
作者花了3個月時間和養豬農戶、屠宰師、豬肉商、飯店采購員、農業專家及豬肉領域的創業者們交流,搜遍全網淘遍舊書店只為買到一本《養豬學》,也曾熬一整夜去豬肉二級批發市場看“白條豬”(僅僅去除內臟、頭腳等部位,沒有經過其他任何加工的豬肉)的交易流程。
豬肉產量在中國整體處于上升趨勢,而且這種趨勢仍在繼續。歐洲和美國豬肉產品的產量比較穩定,與中國相比處于較低水平。2015年,中國豬肉產量是牛肉(700萬噸)的7.8倍,是羊肉(441萬噸)的12.4倍;不過中國消費的牛肉有一半是從國外進口的。
最近幾年把養豬炒得火熱的是網易丁磊。2009年,網易高調宣布養豬。網易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毛山曾坦言,網易做農業是為了賺錢,而不是做慈善:“民以食為天,13億中國人總要吃東西,農業永遠有市場。”
雖然因為很久不見成果,網易養豬很長時間內被視為一個笑話,但是“丁家豬”終于要在2016年12月份面市了。“丁家豬”采用智能養豬模式,6個人的小團隊養2萬頭豬。飼料是特別定制的,不是普通飼料廠配制出的那種含有重金屬的飼料,這避免了豬糞中遺留的重金屬對環境的污染。
上游產業鏈:改造空間有限
上游產業鏈是指為豬肉養殖提供材料的一系列環節,包括飼料、藥/疫苗、豬仔以及以上農資的流通環節。上游產業鏈簡單來講有三個特點。
首先是飼料、藥/疫苗的改造空間不大。飼料的特點是集中度不高、門檻低、毛利低,飼料生產在中國的集中度大概是20%,比較大的公司有正大、新希望等。藥/疫苗的市場相對較小,只有幾百億元,以中小企業為主,毛利比較高。
第二是種豬市場比較分散,偏技術導向。大型養豬企業包攬了從最上游的曾祖代種豬到最終商品肉豬的仔豬;中型企業從父母代的二元母豬開始做;小型企業則是自己買仔豬來育肥。整個育種環節的流程做得越好,商品肉豬的生產效率就越高,生產成本就越低。
第三是上游的流通效率比較高。拿飼料來說,飼料的流通有兩到三環,目前的趨勢是飼料廠繞過經銷商將渠道滲透到縣級,很多飼料廠會下沉到地級市設立辦事處,所以這環的毛利不一定在經銷商身上。互聯網唯一可能做的是縣鄉零售店,加價10%左右,還可以做服務和提供賒帳。
中游產業鏈:隱形冠軍成績卓越
中游產業鏈的養殖環節占豬肉市場份額的70%?80%,每年市場規模大約是1.1萬億元。對比美國,中國豬養殖環節有三個特點:
第一是大而分散。2015年全國約有5000萬家養豬場(包括農戶),前三名加起來的市場占有率不到3%,而美國的前五名占到約30%,最大的史密斯菲爾德養豬場(Smithfield)占到市場總額的18%。
第二是生產效率低。衡量一個養豬場的效率,一般用兩個指標:PSY(Pigs per Sow per Year,即每頭能繁殖的母豬每年可以提供的斷奶仔豬的數量)和料肉比(幾斤飼料能產一斤豬肉)。中國的PSY約為15,也就是說一頭母豬大概一年可以生產15頭活下來的小豬;美國的PSY大概是25,約是中國的1.7倍。中國的料肉比在2.8?3之間,約合平均3斤飼料產1斤豬肉;美國是2.5,其飼料利用效率比中國大概高10%。
那么是什么決定了PSY和料肉比的高低呢?影響PSY的是母豬一年能產幾窩小豬,主要取決于產仔的時間間隔以及每窩的存活仔豬數量和死亡率。影響料肉比的三個主要因素則是品種、飼料和環境。
中國最大、最好的養豬企業之一——溫氏集團,市值約為1600億元,在中國的上市公司里排名二十七,在民營上市公司里排第三(第一是萬科,2700億元;第二是美的,1800億元)。
這家公司做到了三點:
生產效率高:PSY約為23,高出中國平均水平約50%;料肉比是2.45,比中國平均水平低約10%。
規模效應強:2015年出欄量達到1535萬頭,30%的毛利水平超過了不少其他領域的上市公司。
品控做得好:1997年溫氏直接把養雞的模式搬過來養豬,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公司只有17%的股份在溫氏家族手中,剩余股份全部分給6000多名員工,跟華為的模式很像。
再來看一下美國養豬行業的發展歷程。美國養豬行業的規模化進程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0年代,大約持續了10年,養豬場數量從70萬變成30萬,進入一輪“豬周期”的下行通道,導致了一波倒閉;第二個階段從1990年開始,中小型養豬場成長為大型豬場,合同生產(企業與養殖戶簽訂協議,提前定好價格,企業負責銷售)成為主流,小型豬場有動力去擴張規模,因為不用承擔風險。并且,美國從1990年代后期開始了大型企業并購,史密斯菲爾德成為美國第一大養豬企業。
中國養豬業將如何被改造?
美國的今天為我們分析中國的明天提供了借鑒。美國養豬業的規模化大概花了20年時間,從1980年到2000年。在此之前,美國也和中國一樣呈現散戶化、市場混亂的格局。按照2011年的數據,中國出欄量50頭以下豬場的變化是大概一年減少幾百萬家,但中國整體減少的出欄量并不多,大概幾百萬頭。真正的減少發生在500頭以上出欄量的養豬場,這個拐點出現在2013年。
在我們看來,整個市場養豬場的數量在減小、規模在減小。另外一端的大型集團在這幾年中大躍進,年出欄500頭以上的養豬場的數量仍在增加。溫氏、牧原等“頭部”企業都在以30%的速度保持著出欄量的增長。
“自營” VS.“公司+農戶”,兩種模式正在博弈。除了上文提到的溫氏的“公司+農戶”模式外,還有一種典型模式就是自營,這種模式以河南牧原為代表。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生產規模。牧原從1992年開始養豬,去年的出欄量是190萬頭;溫氏自1997年開始養豬,2015年出欄量達1535萬頭。二者的凈利相近,約為16%。所以我們推測,“公司+農戶”模式在可預見的未來,擴張會更快。但是,自營模式在品控方面擁有更大的優勢。
這兩年新出來的“互聯網+豬肉”企業主要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把“頭部”企業做的養豬場管理軟件做成SaaS。這里頭有飼料背景的創業公司,也有傳統豬場管理軟件轉型 SaaS,還有互聯網背景跨界進入的創業公司。管理軟件目前解決的主要是豬場信息化問題,對于豬場效率提升有一定的幫助,尤其是大型豬場。但是管理軟件也有一定局限性,對于豬肉生產效率的提升幫助有限。
第二件事,做農資和生豬電商,比如飼料、藥/疫苗、豬仔、豬場設備。這些相對其他電商來講不太容易做,原因是:
第一,用戶分散。與消費品電商主要面向城市人群相比,豬場都在郊區。
第二,服務屬性強。豬場購買飼料、藥/疫苗,豬販子運豬,不僅僅是購買這么簡單,往往還要附加上咨詢和賒賬服務。
第三,毛利相對低。和消費品相比,農資生產資料價格相對透明、流通環節毛利空間小。
第四,物流成本高——飼料是比較重但客單價也不太高的產品。
總結下來,豬肉行業的存量增長比較有限,所以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效率,比如內部整合或者結構調整,例如上游和中游的育種、養殖,下游流通環節,下游加工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