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絢然
對互聯網巴士而言,10公里以上才是要爭奪的戰場。
“天氣漸冷,某日同事指著街邊的共享單車說,這些車都應該收回去,等天氣暖和再放出來。的確,共享單車領域雖然火熱,但對天氣頗為挑剔,大風大雨天、冷天熱天騎的人就會少很多。”當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問小豬巴士創始人李俊共享單車風靡對互聯網巴士會否有影響時,李俊如是說。
事實上,除了和共享單車一樣的接駁作用,互聯網巴士的業務范圍還包括上下班通行、個人包車、商務包車等,而10公里以上的交通需求,才是互聯網巴士的優勢所在。如果路程短,用戶可以選擇自行車、打車或者公交車,這些交通工具的效率并不低;一旦超過10公里,其他交通工具可能出現換乘、繞路或者費用飆升等情況,而巴士不僅可以直達,價格也很便宜。
精細化的線路運營
小豬巴士對供應商的車輛資源進行整合,通過精細化的線路運營提高了車輛的使用率。從2016年10月的數據來看,目前小豬巴士注冊用戶124萬,日均活躍用戶為10萬,月訂單量為155萬,上座率達90%。
雖然數據不錯,但目前在互聯網巴士領域,除了小豬巴士還有嗒嗒巴士、嘟嘟巴士等,滴滴出行也開始涉足巴士,包括公交集團自己也在做一定的嘗試。
但李俊認為,在粗糙競爭時期很難體現出絕對的差異化,服務能力才是后續競爭的關鍵。而小豬巴士的的優勢主要在三個方面:
第一,開線的能力和質量。
目前,就通勤業務而言,小豬巴士已有2100條線路,覆蓋9個直營城市、20個平臺城市。在線路設計上,小豬巴士采取了多種方式,一是小豬巴士自己設計線路,二是由合作企業設計需求線路,三是由用戶設計線路。
李俊說:“目前小豬巴士以用戶設計線路為主,當用戶提出需求,滿足一定的標準之后,線路就會自動形成。”而這個標準包括兩個閾值:一個是售票率,另一個是整體營收,達到60%以上就可以開通線路。當然,這中間也不乏一些嘗試性線路,會在開通后再根據上座率進行調整或取消。
“我們設計線路會考慮很多因素,比如時間、人群、價格、車輛續航里程、用戶上下車點等,然后通過一系列的算法得出一個值,這個值越高,線路就越優先、合理。”李俊說。
第二,線路運營中的服務質量。
李俊說,用戶會因為很多原因選擇不再乘坐,比如站點設計問題、車體環境、衛生、是否有氣味,以及司機等方面的服務態度、準點率等等。
為了持續地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小豬巴士將服務分為基礎服務和高層服務,現階段的標準化主要集中在基礎服務,如車況、衛生標準化、準點率等。“雖然到達時間受路面交通情況影響,沒有辦法一定準時,但我們會將誤差盡量縮小,目前基本不超過4分鐘。”李俊說。
至于服務,拿司機來說,又包括基礎態度和超額態度。基礎態度是指下雨天司機對乘客的關注,如提醒乘客不要將水弄到身上等等。而超額的部分雖然還達不到標準化,但小豬巴士已經在嘗試一些附加服務,如早餐服務以及購物服務,以為用戶打造在坐車之外的互聯網服務。
第三,品牌。
小豬巴士的品牌優勢指的是打造輕松舒適享受的品牌理念,結合服務去凸顯品牌,形成品牌口碑沉淀。李俊說,小豬巴士以七大系統來支撐服務,其中包括用戶管理系統、調度系統、分發系統等等,而推廣也主要依靠口碑傳播。
盈利:除了票務,未來的空間還很大
目前,小豬巴士的盈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票務收入,包括上下班通勤、地鐵接駁、智能包車和周邊游等場景,其中上下班通勤為票務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是廣告收入。李俊說,傳統運輸公司無法做廣告是因為無法準確描述用戶范圍和出行范圍,廣告很難銷售,但這正是小豬巴士的優勢。
三是增值收入,比如用戶購物、早餐等等。用戶可以通過商城購買半熟品、水果、藥品等,然后在上車點或下車點領取。
此外,李俊說目前造車和用戶的終端需求是脫節的,但小豬巴士通過服務可以聚攏用戶的需求,分析用戶的需求,從而改善后端制造,和產業鏈有效結合。
但對于互聯網巴士領域,擺在面前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去挖掘或吸引用戶穩定地購買服務;如何更好地調動傳統運輸公司,讓他們保證服務;在復制的過程中存在城市差異化,比如道路狀況、擁堵狀況、用戶供給等等,那么該如何在各城市間進行調整。
李俊說,雖然困難很多,但每個小點并不是不能擊破,只是需要時間去磨合,而明年,小豬巴士計劃要覆蓋到60個城市。